婚禮的初衷,現在卻光想著收份子錢

現在的婚慶公司在策劃“中式婚禮”時,往往說是“漢唐婚禮”。並以“六禮”作為整個流程的藍本,依次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步驟,這是在周代就已確立的禮制。但就算古人將婚禮的宗法價值看得很重,也未必都一成不變地恪守“六禮”。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皇太子結婚不行六禮中的“親迎”之禮;至隋唐之後,皇太子結婚才開始“親迎”。宋代官宦貴族雖然還行六禮,但民間卻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到了南宋朱熹作《朱子家禮》時,為了簡單也將六禮合為三禮,類似於現代的求婚、訂婚、成婚三部曲。

婚禮的初衷,現在卻光想著收份子錢

1868年8月8日,《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記載了上海的一場本地婚禮 / 視覺中國

三禮其實也很“正宗”,因為整個元明清三代,朝廷頒佈的《士庶婚禮》就是依據《朱子家禮》制訂的,不過大多品官還是嚴格依照古禮舉行“六禮”,以顯示官民之間的等級差別。在禮儀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下,庶民百姓既沒有資格也沒有財力舉辦禮法所規定的奢華婚禮。也就是說,今天花大價錢辦“中式婚禮”的,讓他們“穿越”回漢唐,可能根本就沒資格行“六禮”。

而且在儒家文化傳統中,婚禮本應該嚴肅、莊重,因此會冷漠得幾乎不近人情,主要是不舉樂、不祝賀,唐代就有規定:“婚娶家音樂、並公私局會花燭,並宜禁斷”。今天的婚慶公司們喜歡抬著花轎吹吹打打,沒有意識到這是壞了古人的規矩。

婚禮的初衷,現在卻光想著收份子錢

現代“中式婚禮”中的“合髻”習俗也是一樣。宋朝就流行夫妻各取一截頭髮編在一起,稱為“結髮夫妻”,但其實士大夫們很看不起這類習俗,把這些都當作必須去除的“猥儀鄙事”。

在士大夫們看來,所謂的古禮經義,本質上是強調婚禮有“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重大意義,以及代替父母參與、主持家庭事務的嚴肅心情,所以他們非常警惕婚俗中過分娛樂化的傾向。但是一個過分嚴肅的婚禮,大概沒有哪對現代情侶嚮往吧。

更何況,過去的“六禮”所包括的儀式實際上包含整個認識到迎娶的過程,現代將親迎後的婚慶典禮才稱為婚禮,要是真按唐代的標準來,兩個人未經媒人介紹“擅自”認識戀愛就已經違禮了。

不管現代人怎麼定義“中式婚禮”,標準都是王侯將相家的。在鑼鼓聲中,大戶人家炫耀著他們的財力。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越往後婚禮儀式越趨於簡單。民俗學家發現,80年代的婚禮相比於民國,“明顯的變化是男女訂婚前的介紹認識過程複雜了,婚禮的儀式卻大大簡化”,但“婚宴的鋪張卻是很大的,以至於婚宴成為婚禮的主要項目”。

婚禮的初衷,現在卻光想著收份子錢

40年代至90年代的婚禮儀式中,婚禮本身有明顯的階層的整異。工人階級家庭往往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四處舉債也要把婚禮辦得體面,而知識分子階層大辦婚禮的壓力就要小得多。這是因為工人階層比知識分子階層更看重親戚朋友之間的交往,他們在生活中能獲得的社會資源更少,因此更需要人際資源。

真要說什麼是普通人家的“中式婚禮”,擺上一桌酒席,新人挨個認識各位親朋前輩,才是最“中式”,也是在人際社會中最有用的環節。另外有用的,大概就是收份子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