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一)上海佘山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佘山大教堂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佘山大教堂

佘山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山上有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佘山聖母大教堂, 它是位於佘山山頂的大型天主教堂,是中國天主教著名的聖母朝聖地。

1844年,天主教在中國恢復合法地位後,江南代牧區的法籍耶穌會會長南格祿來到佘山,認為這裡滿山竹林,環境幽靜,可以在這裡為傳教區年老體弱的傳教士建造一座祈禱所。南格祿於1856年去世。1863年,繼任的法籍耶穌會會長鄂爾璧從徐家彙來到佘山,在半山建造了五間供神父休養的平房,內設小堂。1864年,松江總鐸杜若蘭神父在山頂建造六角亭,供奉聖母像。山下張樸橋等地教徒開始上佘山朝聖。

到1873年4月15日,希臘式的山頂大堂建成,郎懷仁前來祝聖教堂,同時從半山腰到山頂修築了一條“之”字形的苦路,在每個拐彎處共樹立了14個苦路亭。當年5月1日和24日,郎懷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聖儀式。當時約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前來朝聖。從此佘山聖母成為江南代牧區的特別主保,當年五月被稱為佘山歷史上第一個聖母月。

這座羅馬過渡風格的教堂,有“四無”之稱,即無釘無木無鋼無樑,堪稱不對稱的建築典範。五彩花玻璃大小不一,神像各異。建築造型南長北短,東寬西狹,內圓外尖,內石外磚。大殿集多種建築風格於一體,其拱形、甬道為羅馬式,廊柱為希臘式,尖頂為哥特式,橄欖形鐘樓為以色列式,東端小圓頂為西班牙式,清水壁和鬥角地磚為中國民族式,硫璃瓦則為中國宮廷式。殿內冬暖夏涼,採光極好。廊柱和斗拱之間的壁槽具有良好的吸潮功能和清潔功能。

1942年9月12日,羅馬教宗庇護十二世冊封佘山教堂為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這是遠東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聖殿。

朝聖活動

每年5月的“聖母月”,都有數以萬計來自各地的天主教徒前往佘山朝聖。由於河北東閭的朝聖活動受到政府管制,佘山成為中國境內唯一仍然活躍的全國性天主教朝聖中心。

佘山朝聖多年來已經形成傳統固定程序:教友們來到佘山,先到中山堂唸經祈禱,崇敬佘山聖母,表示對聖母的孝愛;再列隊沿經摺路公拜苦路上山。拜苦路畢再進大堂望彌撒,向聖母求恩。最後,再回到“三聖亭”唸經祈禱。另外,由於傳統上漁民在江南地區天主教徒中佔有較大比例,因此許多漁民教徒都是自己划船到佘山腳下,再上山朝聖。於是在5月,佘山附近的小河浜中,常常聚集了不少漁民教徒的小船。

(二)保定東閭中華聖母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東閭中華聖母堂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東閭中華聖母堂

東閭中華聖母堂是位於中國河北省清苑縣東閭村(在保定市東南20公里)的大型天主教堂。

東閭是華北平原上一個大型村落,全村近9,000人口,近7,000村民信仰天主教,可能是中國天主教信徒最集中的一個村落。

庚子事件

1900年6月,義和團事變期間,有9000名附近地區(包括保定城內)的天主教徒來此避難。當時東閭的本堂神父張芳濟滯留北京,無法回來,由在此避難的蠡縣高莊的王神父帶領村民在村子周圍挖掘了很寬的壕溝,裡面插滿了帶刺的樹枝,在壕溝內側建造了防禦工事。不久4萬名義和團從姜莊撤圍後轉向東閭,紮營安寨,三面包圍東閭,宣稱將殺盡“二毛子”(教徒)。教徒們在外國傳教士的帶領下,使用洋人提供的火槍和鐵炮,擊退了義和團的4次進攻。在7月,又擊退了清軍的44次進攻。直到8月15日北京被八國聯軍攻陷的消息傳來,清軍才撤退。

成為朝聖地

1901年—1903年,為了感謝聖母的庇護,遣使會神甫在東閭村建成了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一所修女院和幾所學校,並且加固了村子周圍的工事,建起了4座堅固的門樓,分別題名為“援助基督徒”、“大衛塔”、“聖米迦勒”和“聖路易王”。1915年,東閭成為擁有42000名教徒的總鐸區的中心。1939年,本村已經有3500名天主教徒。

毀滅與重建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迅速佔領華北地區。1941年,東閭教堂被日軍燒燬。朝聖活動隨之停止。

1989年3月12日,在東閭教堂被毀48年之後,熱心的東閭教徒在請示保定教區範學淹主教後,自籌資金百萬餘元,義務勞動,在村北開始重建一座規模更大的新教堂,於1992年5月1日竣工,重新奉獻給聖母。建堂期間,在1990年10月3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向東閭建堂教徒和建堂工程頒賜祝福。

1992年建成的大堂規模比以前更為雄偉(擴大了近1/3)。大堂長66米,寬18米,佔地面積1548平方米,建築風格為哥德式。鐘樓兩側雙塔對峙,高43米。頂部還覆蓋有閃閃發光的金屬片。該教堂可容納3000餘人,是中國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這座高大的西式教堂,聳立在華北平原的鄉村,周圍是生長小麥和玉米的廣闊田野。

1992年重建新堂後,曾有一個短暫的時期恢復了若干朝聖活動,如聖體在東閭村街道遊行,但不久後受到限制,僅能在聖堂院牆內舉行。1995年5月23日,據稱有3萬名朝聖者目睹聖母顯現。

東閭聖母像

1901年,東閭教堂祭臺上供奉的聖母畫像是任神父(GIRON)請一位貞女畫師所畫,名為東閭之後聖母像。1908年,任神父調離,雷孟諾(P.Fla—ment,C.M)接任本堂神甫,他認為祭臺上原先的所供聖母像人物繁多、不夠典雅莊重,不適宜祭臺供奉。他前往上海,聘請了一位旅居上海的法國畫家重新繪製東閭聖母像:聖母的面容是以慈禧太后的一張大型油畫像作樣板,以顯示聖母為天地之後,地位崇高、雍容華貴。她穿著中國皇后服飾,穿戴著珠翠金冠,坐在寶座上。小耶穌穿著中國太子服飾,雲鞋錦袍,頭戴金冠,站立在寶座左側。在聖母像的上邊還寫了“天主聖母東閭之後,為我等祈”的標題。這張聖母像,後來在1924年在全國主教會議上被尊為中華聖母,流傳到整個中國。

朝聖活動

教會規定每年5月第2個星期日(母親節)的前一日是中華聖母的慶日。此慶日祈求聖母為中華民族轉禱基督,祝福中華民族國泰民安。每年五月為朝聖季,全國教友前往朝聖的人絡繹不絕,5月24日的進教之佑聖母節則為朝聖的最高潮。

每年5月,每天上午九時,由當日的朝聖團神父主持大禮彌撒。每天午後兩點,開始上街進行熱烈的聖體遊行,沿街住戶負責清掃、張貼標語,各戶門前插上彩旗。聖體巡禮走完預設的路線後,隊伍回到堂院,眾人整隊齊跪院裡,等候聖體降福,最後再回堂內。

(三)山西太原板寺山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板寺山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板寺山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板寺山

山西板寺山,又稱作阪泉山,是中國山西太原的一座山。屬於系舟山脈,海拔1760米。因其後山腰的聖母堂而成為天主教的朝聖地。

每年8月2日,有成千上萬教徒到板寺山聖母堂做彌撒和拜苦路。朝聖一般分為拜苦路、參與彌撒、聖體降福三部分,其目的在於身臨其境地體會耶穌當年上加爾瓦略山之苦難,聖母陪伴之痛苦,對天主教的信徒內心產生一種淨化。朝聖團高舉十字架、彩旗,沿路誦唸著經文,頂著烈日按意向朝拜苦路,默想耶穌基督背十字架時的痛苦及聖母為此而所忍受的苦痛。

(四)陝西寶雞市十字山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十字山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十字山朝聖地

十字山聖地是位於中國陝西省眉縣青化鎮跑窩村秦嶺山麓的著名天主教朝聖地。

跑窩十字山位於陝西省眉縣東部終南山南麓,泥峪河西側。城固劉嘉祿神父1771-1777年建八角亭型十字小堂,並報教宗庇護十六世批為十字山聖地,並放了大赦。堂座落於1000米高山峰上,沿途有十四處苦路十字架。後又在山下50米高小丘上建六角亭聖母亭,直徑5米。清末均毀於戰火。20世紀初,侯志文神父恢復聖地。1940年高一志神父在山上建小堂,文革再毀。開放後高與幾神父於1984年建八角聖母亭。1987年許文治神父在聖母山下建成8間若瑟大堂,堂面高25米,又擴建十字山面積1200多平方米,1990年建一座圓頂12角苦難亭,直徑5米,高15米,沿途栽有十四個水泥十字架。每年5月3日和9月14日十字架瞻禮時,各地信眾2萬餘人前來朝聖。

18世紀,城固縣劉嘉錄神父在傳教時發現這裡的地理環境酷似耶路撒冷加爾瓦略山,繪圖上報羅馬教廷,教宗庇護六世命名為十字山,劉嘉錄在此購地興建聖若瑟堂、聖母亭、十字山小堂和十四處苦路,營建工程於1777年告竣。山陝教區主教納大納爾甘宣告:定於每年5月3日的尋獲十字架日與9月14日的光榮十字架瞻禮為朝聖日。

清朝末年,眉縣大旱,災民聚集聖山逃稅抗賦,官府發兵圍剿,大炮將山上的教會建築夷為平地,因山上的彈坑隨處可見,故又名為炮窩山。

20世紀初,當地的侯志文神父恢復了十字山聖地的舊觀。1932年,聖地劃歸新成立的周至教區,劉一志神父又加以擴建,並招來商州、山陽等地教友來此居住。

1984年聖地歸還教會管理,聖地再次恢復,每年前來朝聖的人多達兩三萬人。

山上有始建於1776的天主教教堂。於1941年得到一次較大翻修。在創建60週年時,羅馬教廷聖部曾頒發諭令,恩准於當年5月和9月內赴十字山朝聖地朝拜聖十字架的教友,每日可獲一次全大赦。2002年教廷再次頒發諭令,將該恩准予以永久延伸。此後,每年前來朝聖的人就更多了。

(五)山東平陰尖山聖母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平陰尖山聖母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平陰尖山聖母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平陰尖山聖母朝聖地

尖山聖母堂位於山東省平陰縣城西南8公里的胡莊村,是中國天主教一處著名的聖母朝聖地。每年5月份(聖母月)有眾多教友前來朝聖,也有不少遊客前來觀光。


平陰胡莊是一個天主教徒聚居村,1604年,天主教傳入該村,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到1966年共建了村內和山上大小教堂7處。1911年,成立了胡莊總鐸區,轄平陰、梁山、長清等7縣的9個分堂和本縣的16個支堂。

村北的聖母無染原罪堂,原來建於1906年的哥德式教堂規模很大,已經毀於文革,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新堂為羅馬式建築,多圓弧形設計。南北52.25米,東西寬28.37米,前面雙鍾主塔樓高27米,後穹頂加十字架高50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花崗岩外牆。

村西山頂的露德聖母堂,始建於1895年,1927年夏被雷擊焚燬,1928年重建,1966年毀於文革,1989年6月修復,1990年5月開堂。露德聖母堂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哥特式建築,高25米,可容納三百餘人。

上下兩堂之間從聖路坊到山頂教堂平臺,有200級石階。沿路為14座羅馬式苦路亭,描繪耶穌受難畫面。

(六) 山西七苦山聖母堂與洞兒溝教堂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山西七苦山聖母堂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山西七苦山聖母堂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洞兒溝教堂朝聖地

七苦山聖母堂是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南郊洞兒溝的聖母朝聖地,在太原市區以南30公里處。山腳下有洞兒溝天主堂,山上是新建的中國古典建築式樣的七苦聖母大殿,殿前廣場中央建有仿北京天壇的圓形祭壇,供朝聖日舉行神聖感恩祭之用。每年的四旬期第五主日星期五和聖母痛苦日(9月15日)為主要朝聖日。

 “七苦山”得名在百年之前。據說那時每到白露秋分季節,從南山頂上就會出現一片黑雲,緊接著就會有冰雹襲擊,導致村民年年外出逃荒。因村民皆為教友,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祈求天主。神父帶領眾教友舉著十字架爬山祈禱遊行,把十字架插到南山頂上,懇求天主免去村民的冰雹災難,結果從此冰雹不再落下,村民的莊稼有了保障,從此洞兒溝在教會史上寫下一頁傳奇的篇章。

方濟各會院

  方濟各會院靜靜地坐落在七苦山腳,會院由聖艾士傑主教從山東請來建築師法國籍神父潘德盛設計繪圖,1891年動工,1893年建成,它曾在中國教會史上有其重要的一頁。它不僅是方濟各會培養修士的重要基地,還是方濟各會傳教士的大本營,凡來山西的方濟各會士幾乎都來過洞兒溝。改革開放後,來太原洞兒溝旅遊朝聖的海內外天主教人士,定會參觀這座會院。這裡曾做過預修院,也曾做過大修院,通過這裡,為太原、榆次兩教區,輸送了不少修士、也培養出了不少本國籍神父。

真福雅松達與方濟各修女院

  聖富格拉主教帶來七位外籍修女於1899年春在太原府內大北門街主教座堂創立了聖巴斯卦修女院,後於1900年被毀,第二批修女6人,繼承先聖,奉命於1903年元月2日,來到山西太原縣洞兒溝開展工作,因當時省城會院尚未建成,臨時在此設立修女院。1904年6月20日,第三批修女6人來到洞兒溝,其中就有真福瑪利亞雅松達修女。該修女於1904年3月19日啟程來中國,經山東到太原,來到洞兒溝她們的會院。這裡有一座孤兒院,她負責廚房與洗衣房和喂牛、擠奶、種菜等雜活。1905年3月洞兒溝發生傷寒,孤兒們不幸染上傷寒,3月19日雅松達修女自己也染上了這病,病情日漸加重,4月7日進入臨終狀態。忽然,一股柔和的清香瀰漫整個病房,在場的人都很驚訝。這股奇香直到雅松達逝世三天後才完全消失。年僅27歲的雅松達雖然沒有做過大事,但她把一生獻給主,用她的謙卑贏得了天主的喜悅。1954年教宗比約十二世立雅松達為真福品。

洞兒溝位於太原市晉源區的西南部,姚村鎮政府西北側,隸屬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七苦山腳下。全村人口1263人,共285戶。全村村民系天主教徒。在太原教友中流傳有“洞兒溝、圪潦溝,主教神父不斷頭”的俗語,這個村子出過許多天主教神父。

(七)廣東上川島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上川島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上川島朝聖地

上川島成為朝聖地已有幾百年歷史,她是中國第一處朝聖地。自1662年方濟各·沙勿略被教廷封聖後,尤其是1927年被列為“傳教士主保”以來,這座中國南海平淡無奇的島嶼,成了普世天主教徒的嚮往之地——聖人病逝在這裡,聖人的介入聖化了這片土地。

方濟各·沙勿略1506年4月7日出生在西班牙。18歲進入巴黎讀大學,他的理想是成為法學及神學博士。自結識了決志一生持守神貧、貞潔、以傳道為使命的依納爵後,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成為耶穌會創始人之一。來亞洲傳教原本派遣的不是沙勿略,不巧那位神父病了,依納爵便指派沙勿略代替,沙勿略只說了一句話:“很好,我已準備就緒。”第二天便啟程。經過十三個月艱苦卓絕的海上航行,終於踏上亞洲土地。在他十多年的傳教生涯裡,涉足印度、斯里蘭卡、馬六甲海峽等大半東亞地區,勸導了三萬多人領洗入教。在日本雖然傳教受到阻礙,僅僅200人皈依,但福音的種子已撒在日本國民的心田,三十年後教友竟達15萬人。沙勿略之於日本,正如利瑪竇之於中國。數百年後的日本掀起紀念聖人的熱潮,這是當時誰都不曾想到的。

據沙勿略書信記載,他兩次登上上川島。1551年12月,首次登上小島,他把傳教目光瞄準未被聖教開墾的偉大國土——中國。第二次是1552年8月,這是他在以使團身份來中國的行動,在馬六甲被扣後的又一次冒險計劃——以離大陸最近的上川島為跳板,等待商船秘密將他帶入。11月,沙勿略不幸染上熱病,12月3日凌晨,在“達味之子,可憐我吧!”的祈禱聲中,主的忠僕被主接納懷中,時年46歲,巧合的是,他在東方傳教事業的繼任者利瑪竇,於當年出生了。冥冥之中莫非天主之安排?沙勿略雖然未能真正進入中國進行傳教事業,倒在了進入中國的門檻之上,但是他那句“基督中國、基督中國”豪言壯語卻深扎入每位中國基督徒心中,極大地鼓舞了我們效法他的行為,繼續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傳教事業之中。

(八)臺灣五峰旗聖母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五峰旗聖母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五峰旗聖母朝聖地

民國69年11月9日,五位好友組隊上山,夜路崎嶇、險象環生…偶然回頭,巧見一女性白影,如黑暗曙光般,引領登山客們回家,詢問各方,方知為「聖母瑪利亞」。為此,建立了朝聖地,世世傳頌聖母顯現事蹟!目前五峰旗聖母朝聖地是臺灣地區最大的朝聖地,也是馳名世界旅遊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慕名而來。

(九)吉林露德聖母聖山

吉林露德聖母冊坐落在風光秀麗的松花江畔,吉林市市郊,是我國東北地區唯一的大型敬禮聖母之地,每年都有海內外的神長教友到這裡來敬禮觀光。

吉林聖母山於1920年仿法國露德聖母山建造,總面積48391.18平方米,屹立於山巔萬樹叢中的乳白色的聖堂建於1928年。

文革期間聖母山遭到嚴重破壞。落實宗教政策後,1986年在吉林教區已故李雪松主教的帶領下,重建了聖母山和教堂,並在山頂增建了十四處苦路。每年九月八日聖母誕辰日,各地教友雲集於此,盛況空前。

(十)狼山露德聖母堂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天主教在中國的十大朝聖地(中國天主教十大朝聖地)

山露德聖母堂是位於江蘇省南通市狼山鎮狼山北麓的一座天主教堂,是屬於天主教海門教區的宗座聖母朝聖地。

狼山本是佛教名山,周圍尚無天主教徒,相傳1925年因聖母以腳踏七彩雲霞,手捧玫瑰花束在狼山北麓一湖泊前顯現給該地主人黃齊詩一家,隨後該地建立教堂一座,因所用材料皆為長江塌陷的彌額爾天神堂所有,故奉“聖彌額爾”為主保。過後兩年間朝聖人次漸多,堂內安放一幅露德聖母像,1930年,佛教信徒許江氏因聖母顯現而劇病痊癒,遂託上海信友到法國購置一尊造型獨特的狼山聖母像,狼山教堂改稱“狼山聖母堂”。1933年羅馬教廷下達詔書,頒賜“全大赦”特恩,敕封狼山為“求賜聖教廣揚”之專門聖地。1936年,素有“中華國籍主教第一人”之譽的海門教區首任主教朱開敏主持興建狼山北麓聖母新堂堂,由清末首批留法巴黎大學的我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潘世義設計,1937年竣工,馬相伯、孫科、于右任、蔡元培、邵力子、朱志堯、陸伯鴻、蔡寧、惠濟良、于斌以及和海門教區和朱開敏個人素有淵源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加拿大各國等政、商、教界人士發來賀電或親書對聯題詞祝賀。新教堂坐西朝東,建築風格為古典立體式,大堂前建有高33米的鐘樓,鐘樓形似戰鬥機,以潘世義之兄潘世忠設計的我國第一架飛機的作為參考藍本,鐘樓上部設為燈塔,整體風格多達數十種,被譽為“建築中的里程碑”,是蘇北新式建築的鼻祖。1951年,羅馬教廷特准“狼山聖母像”加冕,為此狼山位列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在當時的遠東地區享有很高的宗教地位和影響力。每年的5月9日是該堂的“狼山聖母朝聖日”,而中國著名教會愛國音樂家朱希聖譜寫的《狼山聖母歌》與傳唱大江南北。[1]。

文革期間一度關閉。其後恢復開放。2004年列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