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也會死嗎?

媽媽,你也會死嗎?

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前兩天我媽從街上回來,給我講了一件事。

她去買清明節的紙活,在店裡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大概四歲的兒子也在買,兒子指著一輛漂亮的汽車,說要買一個來玩。媽媽一臉嫌棄地說:“買什麼!這是給死人用的!”

於是男孩特別童真地問:“那我死了,你就會給我買嗎?”

周圍的大人聽到都笑了,男孩的媽媽忍著笑,大聲說:“呸呸呸!說什麼呢!”

講到這裡,故事就結束了。

我問我媽,“然後呢?”

我媽笑著說:“然後他們買完東西就走了啊!要什麼然後!”

然後我就陷入了沉思。

如果我是那個孩子,心中一定充滿疑惑。為什麼死人可以有的東西我不可以有?為什麼我只是說出內心的想法,大人們就笑成一團?以及,什麼是死,怎麼死?

想到這裡,毛骨悚然。

這真的不是聳人聽聞。

不管是從社會新聞裡,還是身邊的故事裡,都不難發現,許多孩子因為缺乏對生命和死亡的瞭解,草率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部分的家庭,都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媽媽,你也會死嗎?

剛看到一則新聞,一個穿校服的孩子從17樓跳下,墜落過程剛好被路人拍下。

這孩子才14歲,正在讀初二,一條鮮活的生命瞬間隕落,我難以想象孩子的父母正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還有:

2017年4月5日,遼寧一個孩子,因沉迷手機,父親一怒之下,將手機扔下樓。孩子跟著從樓上飛躍而下,一命嗚呼。

2017年5月4日,北京理工大學附中的一名學生,因父親沒收了他的手機,他直接從11樓陽臺跳下。之後其母悲痛欲絕,緊接其後也跳樓身亡。

2017年5月23日,復旦附中高二女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從某小區樓頂墜落身亡。

2017年9月,一名12歲的男孩,因和同學衝突被開除,在樹林上吊自殺。

2017年11月14日,一名10歲女孩在家喝農藥自殺。

……

相關的案例,在搜索引擎裡,能搜出幾萬條。

2017年2月,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有兩個女孩先後墜樓身亡,二人都曾在網站上發佈“結束”字樣。

之後,一個叫“藍鯨”的遊戲引起關注。迄今為止,已有130名俄羅斯青少年因這個遊戲自殺。而這種遊戲模式,也已進入其他多個國家,包括中國。

所謂藍鯨遊戲,是通過網絡對參與者發出指令,讓參與者看一整天恐怖片、聽一整天地獄音樂、用刀自殘等,從心理上一步步放棄生的意志,接納死亡。

每當事件發生,大家都會去尋找誘發孩子自殺的原因。或者,是遇到了一些挫折,或者,是學業壓力太大,甚至,就只是因為與同學、老師或者家長的一次口角。

於是,我們就看到滿屏這樣的解讀:現在的孩子真是心理太脆弱了,完全沒有抗壓能力。於是,轉而去追尋提高孩子抗壓能力的方法。

的確,有些孩子抗壓能力弱。可從根本上來說,孩子輕率地放棄掉生命,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們沒有清楚地認知到,活著意味著什麼,死亡會失去什麼。

媽媽,你也會死嗎?

在城市化水平還很低的年代,目睹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小孩也不例外。

那時大家不住高樓,家裡有人過世後,屍體要在家停放好幾天。從死亡到出殯,那幾天裡陰森森的氛圍,對孩子來說就是最直觀的生命教育。

知道什麼是死,也就會本能地去珍惜生命。

卻不知其中,具體發生了什麼。

有研究顯示,人類從5歲左右起,第一次萌發對死亡的恐懼和好奇。而當孩子問起,我們身邊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採取迂迴的態度。

“你還小,不用問這麼多。”

“呸呸呸,提死幹嘛,不吉利!”

甚至,家中有親人故去,都會編個理由騙孩子,說家人出差了、旅行了、去很遠的地方了。

對死的避諱,其實是我們整個社會的通病。問了身邊的好幾位朋友,平常都是怎麼和孩子談論生死的。

“沒談過。自從我高中畢業離開家,就再也沒參加過葬禮。我姥姥姥爺和爺爺過世,我爸媽都不讓我回去。”

“我姑娘偶爾會說,不讓爸爸媽媽死,要和爸爸媽媽永遠在一起。她那麼可憐,我只好安慰她,好的,不死不死,永遠不死。”

“小小年紀談什麼死啊死的,多晦氣!”

大部分的家長,都採取了迴避的方法。可是家長越神秘含糊,孩子對死的態度,就越好奇越畏懼。越沒辦法知道的事,就越疑惑。

“人為什麼會死?”“什麼是死?”“人死之後,會去哪裡?”

這些問題連我們自己都在畏懼,害怕回答,不知道怎麼回答。所以面對孩子的發問時,更是習慣性逃避。

可是孩子應當知道。

媽媽,你也會死嗎?

有一位朋友,當孩子第一次問她“媽媽,什麼是死”時,她說,“媽媽先告訴你,什麼是生。”

“我們人類,活著的標誌就是呼吸。如果你能呼吸,說明你還活著。如果不呼吸了,人就死掉了。”

“什麼是呼吸呢?”孩子好奇地問。

於是她給孩子做了幾個深呼吸的動作,然後,她對孩子說,“你試著用手,捂上自己的嘴和鼻子,捂得嚴嚴實實,不要鬆開。”

在她的監督下,孩子用手捂上了嘴和鼻子,沒過一會兒,孩子把手拿了下來,尷尬地笑著對她說,“難受。”

她知道孩子明白了,藉機補充了一句,“所以,保護好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哦!”

孩子鄭重地點了頭。

其實,每個孩子都應該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1.死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因此,有限的人生要活得更有意義。

告訴孩子:死亡並不是什麼需要避諱的詞語,每個人都會死。所以,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活。

生命有開始,就會有結束。所以我們不必畏懼死亡,而應該去思考,怎樣在有限的長度裡,活出生命的質感。

學會接納自己,取悅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好每一件事。

2.教會孩子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

和孩子一起,種一棵種子,看植物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死亡。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絢爛。

和孩子一起,養一隻寵物。餵養它,陪伴它,善待它,它若死去了,給它一個莊嚴的送別儀式,往後的日子裡,懷念它。

如果有親人朋友過世,不必避諱5歲以上的孩子。也帶他們去參加送別會,瞭解人類生命的終點在哪裡。

媽媽,你也會死嗎?

3.節日,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時機。

清明節時,放棄短期旅行的計劃,帶孩子回鄉祭祖。和孩子講講家族的發展史,分享先人留下的故事。

在懷念的氣氛和莊重的儀式感中,讓孩子感知到:死亡,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而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盛大而絢爛的。

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17歲時,他讀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每天都假設,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總有一天,這個假設會成真。”

於是,從那天起,他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後來,如你所知,他開啟了一個屬於他的智能手機新時代。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

對死,有敬畏;

對生,有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