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心系扶贫的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余芬同志

  • 追记心系扶贫的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余芬同志:余心念兹 芬芳在兹

古蔺县太平镇走马村300多公里外的重庆,余晓聪将一块旧毛巾缝补的枕巾从古蔺带了回去,视若传家宝。枕巾泛白的颜色显示着岁月磨合的痕迹,这是他二姑余芬的遗物。

时间过去5个月了,陈开政仍旧不能释怀。如果可以,他希望一觉醒来,时间回到2017年12月24日以前,车祸没有发生,妻子余芬还在。无奈,时间无法倒回。

时间会抚平伤口,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扎根贫困地区的扶贫故事让我们难以忘怀;带着感恩之心勤俭持家的家风故事更让我们敬佩。她,叫余芬。

追记心系扶贫的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余芬同志

余芬生前帮贫困户打扫卫生

她经常帮学生“喊费”一学期总有几个月拿不到工资

余芬出生在古蔺县东新乡李家寨。余家生活艰难,但赶上老师家访“男女都一样”,学校又减免学费,余芬有幸跨进校门。小学毕业,余芬考上东新中学,但上学每月需支付30斤大米和4块5毛钱的生活费。

家里吃饭以红薯、玉米充饥,偶尔能吃上大米,但女娃考上了还要不要继续上学“?考上了,就让她去读吧。”最后,余芬母亲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天刚亮,她打包好铺盖,扛上30斤米,将余芬送往20多里坡路外的东新中学。

30多年后,余芬的同学陈德敏还记得,那时余芬小小的个子,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摸黑到宿舍外面的路灯下看书,无论冬夏“。冬天可冷了,她的手脚处处都是冻疮。

”初三毕业,师范的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几,余芬差那么一点。班主任李宗森特地跑到她家:“让她再复读一年吧,明年一定能上。”李老师的话,给了余芬希望。第二年,余芬成为村里第一个考进叙永师范学校的女生。

拿到通知书那天,父亲噙着眼泪说“:要不是她妈起早摸黑、走家串户卖3分钱一碗的豆芽,凑齐她每月4块5的生活费,她也不会考上。”听着父亲的话,余芬哭得很伤心。豆芽三分钱一碗,凑齐每月4块5的生活费需要卖掉150碗才够。多年以后,余芬每到菜市场,碰到卖豆芽的总要称上一斤。“她不是爱吃,而是一种情怀。”妹妹余小梅说,买豆芽是二姐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当年那些买母亲豆芽的人。

读书是幸福的,余芬也想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

师范毕业后在丹桂镇岩湾小学教书的余芬,首先要解决学生入学难题。“学生穷,经常交不起学费。”66 岁的张先跃老师说,当地习惯把担保赊欠学费叫做“喊费”,而余芬经常帮学生“喊费”。学生交不起学费,她就以教师的名义担保向学校赊欠学费,如果家长还不上,学校就会扣老师工资。那时,余芬每月的工资70多元,她经常以担保的上限500元来“喊”。一学期下来,她总有几个月拿不到工资。

后来工作调动,余芬到镇文化站、再到县文体广电局工作,但她关注教育的初心不改。在文友倡议的爱心助学活动中,余芬资助了古蔺县马嘶苗族乡、护家镇等地的贫困学子。2016年,受她资助过的一个名叫钱途的孩子,考上了浙江大学。

命运的改变有时只需要有人拉你一把,而余芬时常会伸出手。

“我一生最敬重的人就是二姐。”母亲离开得早,只比余芬小五岁的妹妹余小梅,更多的时候把余芬当母亲。

初中毕业没考上中师的余小梅本打算放弃,刚结婚的余芬硬是回老家把她接过来一起住,供她在丹桂中学复读,鼓励她再考。这一住,直到余小梅中师毕业、找到工作。结婚以后,余小梅回娘家也是回的余芬的家。

亲戚家10多个孩子先后在她家借住过

回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我最亲爱的宝贝儿子,妈妈还是要把前辈做人的道理讲给你,或许在今后的人生中对你有帮助,感恩与回报,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助人与善良,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宽容与理解,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18岁的成人礼,余芬花了两年时间为儿子准备了一份“成长记忆”,里面收录了儿子从小到大的照片、成长路上的故事。

儿子陈喆11岁就被送去成都读书,每隔一段时间余芬就会给他写一封家书,将浓浓的母爱藏在文字里。在给儿子18岁的成人寄语里,她整整写了十四页。

“妈妈总是充满正能量。”在儿子眼里,妈妈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从不抱怨生活,乐观地面对所有问题。

“前后两家人那么多人要照顾,能节约一分是一分。”余芬生前好友陈德敏有时到古蔺参加培训,会在余芬家歇一两天。

“这些年,在他们家借住的亲戚没断过。”在最初30平方米的小屋内,最挤的时候容纳了6口人。那时,大姐夫过世,大姐无依无靠,余芬将大姐及家中的两个孩子接来一起住。家里孩子们挤在一起看书学写字,读书声此起彼伏。

陈德敏在余芬家第一次见到余芬侄儿陈川飞时,男孩留着长头发,坐在沙发上却把腿放在茶几上。她心里为余芬担忧,这孩子可不好管。

余芬丈夫陈开政的兄弟陈开良在新疆打工,查出患有尿毒症,妻子改嫁,孩子陈川飞无人管教,余芬夫妻便将孩子接来,这一管就是6年。在余芬家度过初中、高中时光,陈川飞考上了成都航空学院。“这孩子现在简直判若两人。”陈德敏感叹余芬管教有方。

生活是平淡而普通的,爱却在屋里蔓延。

除了陈川飞,陈世友、陈举、余晓聪、甘茂叶、陈旭等前后两大家的10多个孩子先后在余芬家借住过。他们或读初中、或上高中,在此度过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青春期。

“家里住过那么多孩子,你喜欢哪个?”曾有人问余芬。“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快人快语的余芬说起亲戚家的这些孩子如数家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余芬在家几乎不看电视。引导孩子阅读,她就常把《论语辩才》《诗经》《哈佛家训》等书拿出来看。

“不管是哪个亲戚的孩子在家住,妈妈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今年,陈喆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8月将远赴美国求学。怀揣着家书,思念更加厚重。“妈妈很喜欢帮助人,而且不求回报,我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