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水浒传》中的蔡京高俅,大家已经很耳熟能详,那历史上的两人又如何呢?

这两位权臣都在失去权力后,于1126年同年病死。实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

蔡京——

四度为相,被称为政坛不倒翁。

主政期间长期连接宦官童贯,以打击政敌确保自己的宰相之位为主要任务,摇摆在变法与守旧之间。年近八十之时败在了自己的长子蔡攸手上。同年,金军大举南侵,民众纷纷要求惩处蔡京等旧日当权派。结果他在靖康元年被贬斥,流放途中死于湖南长沙。

高俅——

为徽宗皇帝登基之前的旧仆从,因受宠信而飞速升官至殿前司主帅多年。

其任内毫无建树,只顾私利败坏军政,导致禁军日益腐化,成为东京开封被金军攻陷的间接责任人。靖康之变南撤时,他因和童贯等人争权失败,告病回乡,反而躲过了一劫,在家病死。

蔡京和高俅曾经都掌握权力玩弄权术,最终在北宋末年整体战略失误的情况下被皇权抛弃,甩出了权力中心,很快死去。但两人对历史的进程影响却大不相同

蔡京对历史的重大影响

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蔡京正统进士第九名出身,颇有才学,个人才华出众。在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方面有很深造诣。

他先后四次担任宰相,先依附王安石变法的新党一派,击败了曾布和韩忠彦,第一次任相。这次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宦官童贯,在皇宫之内有了耳目和强有力的援助。

任相之后,蔡京主要的政治理想就是维持权位。他援引同党打击异己,排挤所谓“元佑党人”,巩固私人势力。还迎合上意,助宋徽宗享乐。但同时也在西北地区取得了开边的功劳,收复了湟鄯廓三州(今青海省)。

经过短暂去职之后,蔡京轻松击败对手赵挺之,何执中,第二次任宰相。这次他吸取教训,减轻了对“元佑党人”的惩处,以缓解民愤。同时继续推行他所倡导的“变法”。这期间宋军收复了洮州(今甘肃南部临潭),继续拓展边界的事业。

后来蔡京被人排挤去位,但他对权力的热衷再次让他卷土重来。很快,他击败政敌张商英一党,第三次荣登相位。蔡京仍旧推行他的那套“变法”。但这和王安石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差异很大。对币制和税收的改动因为考虑不周,只带来了很多实际中的混乱。不过出于蔡京对教育的重视,全国的学校有所增加。

最重要的,蔡京投徽宗所好,开始大兴“花石纲”,搜取东南各地的珍奇花石献给皇帝。这也就是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造反的重要原因。历史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劳动民间的过激行为确实引起了方腊起义等很多民变。

再者,出于好大喜功,蔡京和童贯主张联金攻辽,这就是靖康之变的滥觞。

蔡京的变法因为举止失措,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而且,宋朝规定官员70岁退休,蔡京74岁仍旧还霸着宰相位置不放,引起政客王黼等许多人不满。他们联合另一个实力派太监梁师成和蔡京童贯对抗,果然扳倒了蔡京。

这时期,北宋正在平定南边的方腊之乱,又起兵北上联金攻辽,本就在徽宗治下衰落的国力更是经不起折腾。于是,乱局之中,宋徽宗第四次启用蔡京为宰相。此时,这位曾经才华横溢的能人已经79岁,老眼昏花,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局面。

看到合作者已经垂垂老矣,童贯打算抛弃蔡京,和他的长子蔡攸开始联手。政坛无父子,蔡攸早就在反对自己的父亲,现在终于推翻了这个绊脚石。

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蔡京被推翻以后,金人的大军迅速南下,不久开封陷落,北宋灭亡。

我们可以看出,蔡京童贯一党,主导了宋徽宗时期的政策走向。他在掌握国家大权之时,利己的怂恿宋徽宗享乐,短视的推行各种不经审视的变法政策,导致国家财政空虚,国力徒然消耗,民众负担加重,整体国力从顶峰走向衰落。

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比起蔡京,高俅只是个平庸的贪官。

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比起蔡京在历史上的大名,高俅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的记载。民间要求惩办的“宣和六贼”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这些都是影响很大的官员,根本没有他的位置。只是靖康时期,大臣吴敏面临金军压境的危急局面,说:“蔡京、王黼坏文;高俅,童贯怀武。”把高俅列为靖康之难的元凶。

高俅的出身语焉不详,只能知道是苏轼大学士身边的一个小吏书童。他似乎擅长抄写,会一些书画诗词技艺,做人十分精细乖巧。苏轼后来将他送与曽布,但曽布因为政见有所不同,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将他送给驸马小王都太尉王诜府上。这本是宋代流行赠送书童仆人的一个举动,却成全了高俅。

当时小王都太尉和端王(后来的宋徽宗)关系不错,时常有所往来。在帮主人送梳篦给端王之时,为人乖巧的善于迎合的高俅被看中,留在了府中。这样,高俅成了端王的家臣,而宋代新任的皇帝往往喜好用信得过的“自己人”,也就是自己府上的家仆,家臣。

在端王意外继位后,这项传统得到了延续,高俅平时对王爷的讨好换来了回报。他果然得到了职位,被派往西北战区刘仲武军中历练。明眼人会知道,这种“下基层”锻炼以后定然是步步高升。事实也是如此,高俅依靠西北宋军对青唐诸部的胜利而得到了升职。不久以后,他的位置就超过了刘仲武,徽宗还让他掌管禁军。

在如此重要的职位上,高俅没有考虑如何提高军队战斗力,却搞了很多“花活”。为了吸引眼球,他组织军队在东京的金明池做竞标比赛。四色彩船搭载着禁军前进,但没有战鼓,上面全是士兵们做杂技表演,吹吹打打,就像节日一般。喜欢气派的徽宗皇帝很是满意。

高俅本人在东京也侵占军营的地盘,大肆修建自己的宅院。还让手下的禁军去干自己的私活。他定的禁军招募标准也很奇葩。大量技艺工匠进入了军队,平时有修房建筑的活计时,就大量派出军队劳动。如果士兵没有技能但是可以出钱请工匠代劳的,也可以免除平时的校阅任务。

除此之外,高俅还克扣士兵的待遇和酬劳,导致禁军们连平时的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他们不得不去除外设法挣钱,以填补个人家庭之用。至于日常的武器阵型操练,根本就无法执行了。军队纪律更无从谈起,等到能征惯战的金军扑来,靖康之变无可避免。

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也因为金军四面攻城略地之时,国政混乱。“人怕出名猪怕壮,”不像蔡京蔡太师那般出名的高俅反而没有被重点惩处。在徽宗和童贯等权贵往南逃跑之时,高俅争权争不过童贯,被指派“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也就是说被徽宗抛弃,成为了弃子。

也因为这因缘巧合,高俅干脆称病回乡,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失去权位之后,高俅内心定然是不好受的,否则也不会与当年死去,躲过了后期朝廷的清算。

我们也可以看到,高俅是个靠机缘巧合窃取高位之人。他在位多年,没有任何功劳,只是把中央掌握的禁军搞得乌烟瘴气,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对靖康之变负有侧面的责任。

作为受人恩惠,高俅还是知道报答的。他对刘仲武的儿子,刘锜有提携之功,成就了这位后来次于岳飞的抗金名将。对苏轼一家,但凡来京,他也有体恤照顾,算回报了当年最初的机遇。

最后,蔡京被埋在自己创建的漏泽园里。他享尽荣华,真的算不上“被上天恩泽遗漏”的人。高俅则重回当初的默默无闻,悄无声息死在家中。他们也都算是自何处来,往何处去吧。

奸臣的结局——北宋灭亡时蔡京,高俅的下场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