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大清朝在經歷甲午失敗之後,似乎像長大了的孩子一樣,開始不再頑固,也嘗試著社會變革,儘管不甚徹底,但卻在地方和民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新風。

在此風氣之下,福建這個最早接受西方侵擾的地方,在還沒有廢除科舉制度的前提下,也開始由官府主導開設新式學堂,從而開啟了福建近、現代高等、中等教育之風。

1902年,清朝廷通告各省,凡書院中屬省城者改為大學堂,屬各府者改為中學堂,屬各縣者改為小學堂,學堂應強調“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於是福建省及各府開始改建、改制、新建新式學堂,名稱一般定為“某某府中學堂”或“某某州中學堂”。

1904年1月學部頒發《學務綱要》規定:“京師設大學堂,各省只設高等學堂,高等學堂作為大學預備科”。

1912年(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規定,中學堂改稱中學校。

1914年,遵照福建省令,省內各府官立學校統一由省統籌及命名,定名為按序排列的“福建省立第幾中學”,當時福建共有13所。

1927年,北伐軍入閩後成立了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員會,開始對各省立學校進行改造,如拆分初級和高級中學等,如“福建省立第幾初級中學”、“福建省立第幾高級中學”。

1929年,福建省統一命名的學校形式重新迴歸為地名,如“福建省立第幾初級中學”改名為“福建省立某某初級中學”。

解放後,各地中學統一以地方和序列號命名,早期官立中學堂因歷史地位卓越,一般為當地一中,如“福建省某某第一中學”。

福建省內最早的13所官立中學堂,便是經歷了以上過程,在名字的更替上也基本按此脈絡展開,作為官立的第一所中學,它們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撐起了當地中學教育的大旗,也引領著當時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今,也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名校。

一、全閩大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一中學(民國),福州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全閩大學堂

1902年,光緒皇帝特准設立的福建省第一所官立西式學校,定名為“全閩大學堂”,堂政直屬總督府管轄。3月24日舉行開學典禮,5月8日正式上課。

其前身是福州的鳳池書院和正誼書院,二者合併後改建全閩大學堂。

後來曾用校名如福建高等學堂、福建高等學校、福建省立第一中學、省立第一初級中學、省立福州初級中學、福建省立福州中學、省立福州高級中學、福建省立福州中學、福建省福州中學、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

二、福州府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二中學(民國),福州二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福州三中

1909年,慢了半拍的福州府中學堂終於成立,是全省12所官立中學堂中的最後一個。

福州中學堂,後曾改名福州中學校、福建省立第二中學、福建省立第二初級中學,1928年福建省立第二初級中學併入福建省立第一初級中學,原址建立了福建省立福州職業中學,抗戰期間便停辦,從此銷聲匿跡。

也可以理解成福州三中繼承了福州中學堂的衣缽,因為她也是脫胎於合併後的福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

三、寧郡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三中學(民國),福安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霞浦一中舊照

1902年,福寧知府李增霨創辦了寧郡中學堂。

幾度遷移、更名,依次為福寧府中學校、福建福寧中學校、福建省立第三中學、福建省立第三初級中學、福建省立三都初級中學、福建省立三都中學、三都福安聯合中學、福建省福安第一中學。

因幾度遷移,後來相應位置的學校也基本追溯至寧郡中學堂,除了福安一中外,還有霞浦一中。

四、延平府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四中學(民國),南平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南平一中

1903年,響應朝廷號召,延平府在1719年始辦的“道南書院”基礎上創辦延平府中學堂。

之後兼併融合,歷任名字為延平府師範學堂、延平府中學堂、福建省立第四中學、閩北公立中學、福建省立南平初級中學、福建省立南平中學、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學。

五、建郡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五中學(民國),建甌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建甌一中

1906年,建寧知府白增煜在1686年甌寧知縣鄧其文復建的“建溪書院”基礎上改制建成建郡中學堂。

之後名字更替,經歷了建寧府中學堂、建甌中學校、福建省立第五中學、福建省立第五初級中學、福建省立建甌初級中學、福建省立建甌中學、福建省立建甌初級中學、福建省立建甌中學、建甌縣人民中學、福建省立建甌中學、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六、邵武府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六中學(民國),邵武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邵武一中

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後,由邵武知府彭允紳創辦,名為邵武府中學堂。

後屢次更名,先後為邵郡中學校、福建省立第六中學、福建省立邵武初級中學、福建省立邵武中學、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學。

七、汀郡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七中學(民國),長汀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長汀一中

1904年,汀州府在建於1681年的龍山書院基礎上創建了汀郡中學堂。

歷史變革中,曾用名汀州中學校、福建省立第七中學、福建省立第四高級中學/福建省立第七初級中學、福建省立長汀中學、福建省立長汀初級中學、福建省立長汀中學、長汀縣第一中學、長汀抗大中學、長汀縣第一中學。

八、漳州府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八中學(民國),漳州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龍溪中學時代的合影

1902年,響應全省西式學堂的設立,漳州府中學堂隨之成立。

後續的變革中,曾用名包括漳州師學堂、漳州府中學堂、福建省立第八中學、福建省立第八初級中學、福建省立第八初級中學、福建省立龍溪初級中學、福建省立龍溪中學、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

九、龍巖州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九中學(民國),龍巖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龍巖一中

1903年,龍巖州第一所官辦中學堂成立,名曰“龍巖州中學堂”。

之後隨著福建省政策相繼更名為龍巖州中學校、福建省立第九中學、福建省立第九初級中學/福建省立第五高級中學、福建省立龍巖中學、福建龍巖師範學校、龍巖縣立初級中學、龍巖省立高級中學、龍巖中學、龍巖第一中學、龍巖紅衛中學、龍巖五七中學、福建省龍巖第一中學。

十、興郡中學堂(清代),福建省立第十中學(民國),莆田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莆田一中

1906年,興化府在科舉制度廢除後遲遲成立了興郡中學堂。

後歷經變遷,曾更名為興化中學校、福建省立第十中學、福建省立第十初級中學、福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福建省立莆田中學、福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省立莆田中學、莆田一中。

十一、泉州府中學堂(清代),福建立第十一中學(民國),泉州五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泉州五中

1902年,泉州第一所中等學校“福建省泉州府官立中學堂”成立。

在之後的歷史中,曾陸續用過福建泉州中學校、福建立第十一中學、福建省立晉江初級中學、福建省立晉江中學、晉江第一中學、泉州第五中學、泉州高級中學、泉州第五中學等,可以稱得上泉州地區最好的中學。

十二、永春州中學堂(清代),福建立第十二中學(民國),永春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永春一中

1906年,永春州在梅峰書院基礎上改建了永春州中學堂。

後幾度更名,依次為永春州中學校、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學、公立永春中學、福建省立永春初級中學、福建省立永春中學、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學。

十三、廈門中學堂(清代),福建立第十三中學(民國),廈門一中(當代)

福建13所清代官立學堂,12所市縣一中,只有這個“五中”是例外

廈門一中

1906年,廈門道署接管玉屏書院,並改建為廈門中學堂。

後歷經更替,曾用名有思明中學、福建省立第十三中學、福建省立廈門中學、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1954年一中遷建,原址仍設校為廈門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