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文史侃|乾隆打敗仗,對方來求和

观察文史侃|乾隆打败仗,对方来求和

观察文史侃|乾隆打败仗,对方来求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年初,一場軍事大潰敗讓素來以天下第一自居的乾隆找不著北了。這場大潰敗發生在安南(今越南)。在此之前一年,安南唯一得到大清朝正式認證的合法王朝——黎朝,被南部新崛起的西山“阮氏三兄弟”打得山窮水盡,黎朝為此緊急向宗主國大清求援。

是否出兵援黎抗阮?就乾隆一開始的態度而言,這位以“十全武功”聞名的皇帝並無半點好大喜功之態,反而表現得非常謹慎和保守。

但是,黎朝可是經過大清冊封的政權,如果乾隆對黎朝的淪亡坐視不理,對於大清朝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宗藩體系,簡直就是一次當眾打臉,這不僅有損乾隆個人的面子,更有損於大清朝在東亞世界乃至國內的統治基礎。

观察文史侃|乾隆打败仗,对方来求和

因此,左右為難的乾隆一開始的籌謀是,儘可能不出兵,一面扶植黎朝在安南的殘餘勢力收復失地,一面營造大清準備出兵的輿論壓力,逼迫阮氏政權讓步。

但兩廣總督孫士毅卻是一個主戰派。在乾隆時代,戰爭對封疆大吏可能真的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以至於乾隆屢屢被臣下拖入戰爭。這一次,乾隆也中了孫士毅下的套,在不情不願中於當年十月下旬宣佈出兵安南。

戰爭伊始的形勢對清軍非常有利,僅月餘便已長驅直入,收復了黎朝的都城黎城。

但黎朝國王黎維祁實在是一個政治低能兒,復國後迅速就將國內各大派勢力得罪了個精光。阮氏兄弟為首的阮文惠在此時抓住機會,迅速組織反攻,在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一向黎城發動突然襲擊,而後清軍就遭遇了文章開頭那場慘敗。

乾隆此時的處境十分尷尬。本來不想出兵,卻被封疆大吏綁上戰車;打贏了也就罷了,誰料遭遇了慘敗。按照乾隆的性格,無論這場仗代價多麼的高昂,為了帝王的面子與大清的威望,也必須打下去。

但剛剛給了乾隆一次大敗的阮文惠此時卻送上了一份大禮。大勝僅數日之後,阮文惠就奉上降表,懇求得到乾隆的諒解,希望取代黎朝得到正式冊封。

由於事發突然,乾隆一開始還故作姿態,讓孫士毅觀察阮文惠的“悔罪”態度是否誠懇,如果“情詞恭順”,再“相機而行”。

由於阮文惠此時在安南國內的政治處境也有點四面楚歌的意思,急於和清朝“復交”,因此對乾隆與孫士毅的各種要求都表現得有求必應,不但放還被俘清軍,而且為陣亡清軍修建祠堂祭祀。阮文惠的底線很簡單——只要承認他的王位和對安南的實際控制權,怎樣都行。

观察文史侃|乾隆打败仗,对方来求和

這年三月,阮文惠甚至派侄兒和孫士毅一起搞了個十分氣派的受降儀式,剛剛遭遇新敗的大清朝一下子成了武功赫赫的“戰勝國”。

當然,乾隆一點兒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他也堂而皇之地將徵安南之役列入了他的“十全武功”之列。

乾隆雖然賺足了面子,但也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冊封阮文惠,那麼黎維祁怎麼辦?

這絕對難不倒乾隆。按照乾隆的說法,黎維祁如此受到大清朝的扶持,還無法成功復國,足以說明他的孱弱無能,更證明了老天也不想幫他。

观察文史侃|乾隆打败仗,对方来求和

這麼一來,乾隆就構建了一個完美自洽的“東亞警察”邏輯閉環。大清出兵是為了興滅繼絕,這是春秋大義,出兵後發現天心厭棄黎氏,那大清也就順天而行,轉而支持天命新的所屬——阮氏。總之,怎麼著都是乾隆真理在手,出兵和休戰都是替天行道。

對於黎維祁與黎朝餘眾的處置,乾隆還真的體現出了老一輩的政治智慧。他下旨讓黎維祁一眾剃髮,全員歸順大清。這麼一來,不僅黎維祁等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不用擔心“引渡”回安南會被斬草除根;另一方面,也讓阮文惠鬆了一口氣,不用過多擔心黎朝復辟。

這個故事的結尾可能有些黑色幽默。作為冊封的一個條件,阮文惠在乾隆八旬壽典時入華賀壽,這也是自宋代以來第一位來華朝覲的安南國王。據說乾隆對這樣一件千古盛事十分重視,在所有的公開活動中都與阮文惠形影不離,在所有的慶典官樣文章中都不忘提及阮文惠,在八旬壽典上更是讓阮文惠出盡了風頭。

可是,據越南國內史料所載,阮文惠很可能並沒有來參加這個曠世慶典,來的只是他的替身。乾隆和一個越南替身每天掏心掏肺,交流對各種國際問題的看法,這可真的是一個影視劇的好IP。

文史多學點

清朝乾隆時期,進行過十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乾隆自我誇耀,說是他的“十全武功”,不可否認這些功績對維護大清領土統一和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十全武功”其實也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把他爹留給他殷實的家底敗光得差不多了。

一:平大小金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攻明正土司。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失敗,川陝總督張廣泗被處死,改派嶽鍾琪為總兵。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平息。

二:一平準噶爾部:乾隆二十年春發兵出征準噶爾。準噶爾降臣阿玉錫帶領清軍二十五人夜襲達瓦齊大營,準軍驚潰,數千人不戰自降。達瓦齊僅帶少數人倉皇南逃。六月,烏什伯克霍集斯將達瓦齊誘擒後縛送清軍,準噶爾汗國滅亡。

三:二平準噶爾部:乾隆二十一年,策楞再次攻佔伊犁。十二月,受乾隆冊封的噶勒藏多爾濟、巴雅爾舉兵反叛,攻陷烏魯木齊。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剿除了叛軍殘部及逃亡的瑪哈沁,天山北路底定。不久後又平定天山南路,將整個新疆納入版圖。

四:平回部: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領霍集佔兄弟發動的叛亂。大小和卓誘殺清朝將領,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最終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粉碎這次叛亂,重新統一了新疆地區。

五:平緬甸:乾隆二十八年,緬甸派兵到普洱十三版徵米並攻打孟連等地。之後數年清朝損三總督皆未平定。於是乾隆派遣傅恆前往,由阿桂、阿里袞為副將,調集五萬人,六萬匹馬發動攻勢,在1769年打敗了緬甸,雙方議和,這次緬甸危機歷時近八年,雖勝而實際是打成相持。

六:再平大小金川: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聯合反清。清軍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七千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結束。

七:平臺灣: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五十二年七月福康安自領巴圖魯侍衛衝入起義軍中,起義軍戰敗。清軍又攻克俾長等十餘村莊,起義軍被迫撤離諸羅。清兵追至大排竹,決溪水渡兵,焚燒了起義軍的營寨。

八:平越南:隆五十三年孫士毅傳乾隆帝諭,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十一月二十五日,越南阮文惠率領部隊北上,反攻入侵清軍。阮文惠指揮軍隊擊敗清軍,清軍遭到農民起義軍反擊後,倉慌逃回國內。

九:平尼泊爾:乾隆五十五年,清駐藏查辦官員、侍衛巴忠密令西藏堪布私自與廓爾喀議和,答應歲幣銀五萬兩。達賴喇嘛反對,巴忠不理,遂與廓爾喀私訂和約。廓爾喀退兵,巴忠向清朝謊報得勝,又勸說廓爾喀遣使朝貢,受封為國王。

十:再平尼泊爾:乾隆五十七年二月,福康安等從青海草地進後藏,閏四月會合西藏官兵三千人進軍。因惡劣天氣原因,清軍雖然取勝,但考慮到不能進一步擴大戰果。於是同意議和後退出廓爾喀領土,戰爭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