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

今天羊駝和大家聊一聊曾國藩這位歷史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本是湖南雙峰小山村一介書生,勤奮好學,後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在家鄉拉起了一支民團湘軍,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雖有驚濤駭浪,卻自巋然不動。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讚揚:做官要學曾國藩!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記得在《道德經》裡,老子主要描述了“道”的具體形象,道是不可名狀的,是淵深的、精湛的;它不露鋒芒,神光內斂,純樸如塵。老子通過對道的描述,體現了他為人處世的基本觀點,即不露鋒芒,純樸如塵。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藏鋒。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也是道的精髓的一種體現。誰學掌握了它的精髓,誰就獲得了安身立命的法寶。藏鋒的關鍵不是藏身而是藏心。今天的主人公曾國藩就是如此,儘管他一直站在第一線,但是始終能把一飽經風霜的心置於“安全袋”中,做到藏心即藏身,演繹了經典的處世之道。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曾國藩是清朝著名政治家,他一生在官場中沉浮,時時能夠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尤其是當宮廷內有什麼變動的時候,他便會產生“草木皆兵”的感覺。不過,曾國國藩憑著自己的精明和敏銳,總能渡過險灘,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善於藏鋒的特點有有著很大關係。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鬥爭中開始嶄露頭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逐漸成為清朝統治者的股肱之臣。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同治三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其中就暗含著謙讓之意,尤其是在裁撤湘軍的問題上,曾國的藏鋒表現得更為明顯。倘若不裁湘軍,恐怕功高震主,最終引引火上身。如果裁撤湘軍,自己手裡沒有軍隊,那麼就會任人宰割。就在這時,曾國藩想到了李鴻章的準軍,他認為李鴻章與自己有師徒的情誼,假如能保存淮軍,那麼自己也就有了靠山。於是,曾國落叫李鴻章的淮軍按兵不動,然後奏請朝廷裁撤軍。曾國藩攻克天京以後,七月初四日“定議裁撤湘勇”。七月初七,他又上了一本奏摺,裡面說道:“臣統軍太多,即撥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靡費。”從當時的材料來看,曾國藩裁撤湘軍的理由是湘軍已成“強警之末,銳氣全消”,而這完全是個藉口,實則為了明哲保身。時人王定安聽說這件事後,說道:“曾國藩向來謙和恭謹,他說湘軍戰鬥力衰弱,只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後來左宗棠、劉錦棠平定關外回,威震西域,席寶田平定跨中,王德榜與法蘭西轉戰越南,皆用湘軍。他說湘軍“戰鬥力度弱”,這怎麼可能呢?依我看來,曾國藩的話,不過是自謙了。”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佔領天京後,曾國藩統領的湘軍大概有十二萬人。不過,左宗棠的湘軍進入斷江以後,已呈獨立狀態,早在攻陷天京之前,江忠忠義、席寶田所屬一萬人已調至江西,歸沈葆楨指揮;鮑超、周寬世所屬兩萬餘人到達江西以後,隨隨即也被編人沈葆楨的麾;餘下的只有曾國藩統率的五萬湘軍,而這些人也正是朝廷最為擔心的。於是,曾國藩從自己身邊的這五萬湘軍開始進行裁撤。曾國藩先是留湘軍將領張詩日庭下的一萬餘人駐守江寧,讓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領一萬五千餘人抵達皖南地區,裁撤了助攻天京的蕭慶行部近萬人和韋俊的兩千餘人。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曾國荃的嫡系部隊基本被保留了下來。同治四年正月,曾國落又裁撤了八營。五月,曾國藩奉命北上山東圍捻軍,當田時江寧還沒撤走的湘軍還有十六營八千餘人,但只有張詩日一營願隨曾國藩北上,其餘都不願跟隨前往,於是曾國藩又裁撤了其餘的七千五百人。之後,又陸續裁撤了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三軍。此時,曾國藩能夠調動的軍隊剩下張詩日一營和劉松山老湘營六千人了。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因為曾國藩在攻陷天京的時候立下大功,在湘軍中有極大威望。所以清政府對他也十分忌憚,害怕他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所以既想讓他早離軍營而又不想讓他到浙江擔任巡撫。曾國藩無奈之下在裁撤湘軍的同時,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清政府很快便批准了曾國藩所奏,並賞賜曾國荃人參六兩,以示慰藉。為此曾國荃卻大惑不解,憤憤不平之情,溢於言表,他甚至還在眾人面前大放詞,這導致曾曾國藩十分難堪,曾國藩只得對他好言相勸。早在裁撤湘軍之前,曾國藩就曾寫信給李鴻章說:“惟惟湘勇強警之末,銳氣全消,力不足以制,將來腹定兩準,必須貴部淮勇任之。國藩早持此議,幸閣下為證成此言。兵端未息,自須培養朝氣,滌除氣。準勇勇氣方強盛,必不宜裁,而湘勇則宜多裁速裁。”曾國藩書中的意思很隱晦,只有李鴻章才能明白他的苦衷,朝廷對手握兵權的湘、淮將領懷有猜忌之心,輿論又推波助,朝廷欲殺之而後快,如果湘、淮二軍一併裁微,那麼日後曾國藩一定任人宰割,如果保留淮軍面裁撤湘軍,則對清廷可起到極大的牽制作用。李鴻章既見了清廷的真正意圖,又明白了曾國藩的良苦用心,於是決定投雙方之所好,坐收漁人之利。李鴻章深知此時隊關手天下之大計,而準軍的興衰更是關乎個人的直海浮沉。因此,李鴻章致函給曾國藩,表示支持其裁撤湘軍而保留淮軍的決策。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曾國藩在官場中不露鋒芒還表現在他的急流明退上。曾國藩晚年的時候,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做官,但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書請辭,但是語氣不能過硬,可是倘若語氣不硬,又怎麼能夠獲得恩准呢呢?即使獲得恩准,一旦遇有戰事的時候,自己豈不是還要被徵召嗎?進退不能,一時令曾國藩陷人兩難境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曾國藩之所以不思做官,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凡做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之道,古人所謂高貴常蹈危機也。平世辭榮避位,即為安身良策。亂世辭榮理位,尚非良策也”。不久,他上疏告病請求退體,李鴻章聽說曾國藩打算辭官,立即寫信說:”奏章的語氣不可太堅決,這樣除了讓人覺得痕跡太重之外,沒別的用處,而且未必馬上就能退體,即使退體一兩年,其他地方如果發生戰爭,仍然免不了被朝廷徵召,到那時就更加進退兩難了。”曾國藩覺得李鴻章的這些話都切中事理,這使他陷人思考之中。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今後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享清福,只求在軍營中照料雜事,維繫軍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避兔大禍大謗,逍遙自在!
不露鋒芒,純樸如塵,他用一生演繹經典處世之道​曾國藩只求能把自己困置起來,,不進不退,這樣既可以消除心腹們的後顧之憂,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說自己的閒言碎語,既不至於讓皇帝為難,,也不至於讓自己處於被動的處境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晚節和清譽,又可給自己帶來體恤皇上的名聲,可謂一箭三雕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