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威领略古朴的中国酒桌文化

走进武威领略古朴的中国酒桌文化

武威人热情而好客。与武威人共餐是一种古朴的享受。

比如座席,古人吃饭时席地而坐,故曰“席位”。首脑人物、中心人物、显赫人物、尊重人物的席位设在正中,叫“主席”。其余人物分列周边叫座陪或列席。南方人把“主席”理解为“主人主席”,因而请客吃饭时,主人坐主席,客人坐“列席”,那怕这位客人的级别比他大,官职比他高,亦只能列席,坐在他的旁边。但在武威人看来,“主席”乃“主宾之席”,让主宾座列席,就是不懂规矩,不懂礼仪,没有人情味。一句话,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所以,武威人请客吃饭时,一定要让主宾座主席,主人座列席相陪。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正宗。只有武威人一片热心肠待人,自己确永远坐不了“主席”。到南方去,你是主宾,得坐列席。在本地,你是主人,要坐列席。只有武威人与武威人坐在一起,才能坐到主席位上,享受到被人尊重的滋味。

但武威人不计较这些,只要客人高兴,自己就高兴了,只要客人吃好,自己就吃好了。要不然,武威人不会近乎顽固地坚守着这一中国古朴的礼仪文化不变质。

武威人让座与重不同,吃的方式,吃的礼仪,更有讲究。上海人吃饭无顾忌,上边吃饭,下边放屁的事常有,有时一碗米没吃完,就坐在了马桶上。在上海人看来,有屁就放乃生理之需要,但在武威人看来,就是太没教养了。连武威乡里百姓都忌讳:来人打娃子,点烟撤席子,吃饭擤鼻子,更不要说吃饭放屁了。武威人平常吃饭的讲究是:浅尝辄止表示礼貌,同时也表示生分;开怀痛饮表示不客气,同时也表示很亲热;姑娘们吃饭吃得山响说明没教养,但男人们为了表示主人的饭菜好,又必须“吃得响(香)”。当然,为了营造气氛,武威人又极重敬菜、敬酒。敬菜,就是用筷子给客人挟菜,这几乎是武威人待客时不可或缺的礼仪,它表示客气,也表示和气。当然,作为主人给客人挟菜,无妨看作是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受主人之挟,则无妨看作是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至于敬酒的学问则更多,但主要有三条:一是要注意先后次序,即尊者先,卑者后;二是在碰杯时,自己的杯子要低一点,以示谦虚;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干为敬”。

走进武威领略古朴的中国酒桌文化

有了这样的礼仪奠基,请客吃饭就一定得吃同一个盘子里的菜,喝同一只碗里的汤。古浪民间吃席,不论婚丧嫁娶,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即每个八仙桌只放两只汤勺,品汤时,先由座在主席位上的两位尊者、长者、贵者用勺尝汤,尝完,将勺在桌上轻轻一磕,意即磕尽自己饮过的残汤,然后分别以顺逆时针相传,依次而尝,最后是座在主席对面的两位 贱者、小者尝汤,尝完,再将勺儿轻轻放到主席前面。大家依次共用这勺儿尝汤,不但同喝一只碗里的汤,而且同勺品同汤。这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勺儿不够,而在于“共食”。如果实行西方那种“分餐制”,让尊重的客人,领导自己动手去挑食,甚至各付各的帐,那还叫聚餐,还叫请客吃饭吗?这在武威人看来和“打发叫花子”没什么两样。所以,唯独分餐制在武威很难实行。

真的,在河西走廊,最西头儿的敦煌、酒泉很容易就接纳了分餐,开会时,不论多大的领导,你想吃什么,自个儿吃去,你想坐那里,自个儿坐去,一般没有地方官员相陪。但东头儿的武威不行,不论那个宾馆饭店,有华丽高雅的包间,却无分餐的设施和意识。不是宾馆不愿意,而是武威人接受不了分餐。尽管,现代“有文化”的武威人也都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武威人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没有人情味。岂止是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武威人请客忌讳分餐,讲究将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盘菜,讲究用同一个汤勺品同一盆汤,这样才“不分彼此”,才是“自己人”、“铁哥儿们”,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饭”。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

其实,武威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而且武威人的“最早用刀叉”为中国人最早也是实行分餐制的饮食方式提供了考古证据。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士的一件骨质餐叉,与现代西餐所用之叉在外形上就几无差别。但筷子终于取代了刀叉,共食终于取代了分餐。改革开放20年,西边的酒泉接纳了分餐,令人咀嚼。表面的理由,当然是武威人热情好客,待人接物讲究人情味,因而不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冷冰冰的,更不能给客人夹菜,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一句话,在武威人看来,没有人情味的饭食是决不好吃的,而没有人情味的进餐方式则是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深层次的原因呢?怕就是扯不下脸面了。同是丝路明珠河西重镇,因何酒泉人的面子能扯下,武威人的面子扯不下?因为去酒泉的客人多,来武威的客人少。不论洋大人,还是中央首长,一坐飞机就到了敦煌,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一坐火车又都到了酒泉,对武威感兴趣的旅人,最歪也就是隔窗子瞥一眼而已。酒泉人接待任务太重以致生厌,当然很好顺水推舟,实行分餐,而武威不行,客以稀为贵,人家轻易不来,来了你还分餐,没有人情味,那能行?时代毕竟不是骑着马子旅游的唐朝了,在武威不过也得过,不驻也得驻。而今天,自有了飞机、有了火车,武威、张掖就成了想停停不下的匆匆过客了。这也是以旅游业打造经济的今天,武威,张掖的无奈与 尴尬。这些你细细儿品味,不提亦罢。

走进武威领略古朴的中国酒桌文化

显然,对于武威人来说,饮食的味道,决不仅仅只是食物的味道,还必须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种“人情味”。武威小吃,便体现了这种团结、亲和、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精神。武威小吃,无论煎、炒、蒸、煮、烧、烤、炸、拌,几乎都无不是将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决不会像以个体意识为文化内核的西方人那样,肉是肉、鱼是鱼、盐是盐,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独立,分得一清二楚。当然,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极了”,人情味又很浓。而最能体现这双重目的的,大概就只有武威的火锅涮羊肉和重庆的火锅了。

所以,改革开放二十年,武威人硬是没有接纳分餐,却很快在涮羊肉之外又接受了重庆的火锅,甚至重庆的火锅大有超过凉州小吃的气势。原因就是二者文化内核的相同。

火锅的浑身上下,简直都是中国文化: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太极图阴阳鱼分界的鸳鸯火锅,简直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之美”的极致;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猪血、豆腐、粉条、洋芋。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凝,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亲和之美”。而武威人特别讲究亲和力,讲究哥们义气,着重圈子意识,喜欢抱团儿,火锅恰 恰体现了武威人的这种人文精神,杂七杂八一锅煮,什么死猫烂耗子都可以烫来吃,有钱的烫山珍海味,黄喉蟮鱼,没钱的可以烫白菜洋芋,猪血豆腐,喜欢海鲜的吃海鲜,喜欢羊肉的涮羊肉,喜欢时菜的煮时菜。嗜好不同,口味不同,自己动手,各取所需,却都在一个锅里,这就最为形象 直观也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

走进武威领略古朴的中国酒桌文化

这样一来,贵贱贤愚,贫富雅俗,在火锅面前 ,也就“人人平等”了,而一个锅子就把武威人的亲和力,圈子意识,团儿精神,哥们义气,亲情友情煮到一起,渗透交融到不同的血液中去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苦闷忧愁,也就在唇麻舌辣中统统消解了。所以,围着火锅相聚,真可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吃火锅就是在吃文化,吃人情,吃友情,吃亲情。有了人情、友情、亲情、请朋友帮忙的事就可以在饭桌上说出来了。同样,餐桌上的事,对方也多半不好意思拒绝,就得努力去办,这倒不完全因为“吃了人家的嘴软”,而在于“同吃一锅饭”的情谊。

因为餐桌上的许诺是开不得玩笑的,否则就叫“食言”。言出于口,食言便意味着把吐出去的东西又吞了进去,别人鄙夷不说,自己想想也恶心,何况你应承下的是哥们的事,说话不算数,弟兄们怎么看呢?因而,请客加人情,便等于效益,有了效益,一个又一个群体与圈儿才得以建立和巩固,个体也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写出这样的意境,朋友们或许会怨,我把武威餐桌上的人情味儿又写俗了,其实,“俗”是“人”与“谷”的结合物,但凡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本来就脱不了俗,只不过有的人俗极而雅,有的人俗得虚伪,有的人俗得朴实,有的人俗得功利,俗的程度不同罢了。俗到令人恶心,叫俗不可奈,但俗到古朴,就是民俗了,是民俗就是一种值得咂摸玩味的文化。

走进武威领略古朴的中国酒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