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導讀

近年來資管公司旗下項目頻頻爆雷,而這次,連資管公司自己也違約了。企業信用風險正在向多金融領域波及,這次踩雷的是資管行業。一天一爆雷,業內人士表示很頭疼。信用風險連環爆破,違約潮下金融領域籠罩迷霧!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1

中科金控信託違約 華創證券1.5億資管踩雷

據媒體消息,5月9日,從接近華創證券人士獲悉,日前華創證券對投資者發出通知,稱其管理的“華創中科金一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本應於4月28日期滿,但因資金最終投向的中科金控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未能及時還款而觸發違約。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對於違約原因,華創證券對投資者的答覆是系企業內部改制,導致中科金控未能如期進行資金流動性安排,但表示會盡快償還信託貸款和利息。

公開資料顯示,華創中科金一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行於2017年,總規模約為1.5億元,100萬元至300萬元的收益率為7.8%,300萬以上收益率8%,付息方式為按季付息。資金用途是為中科金控提供補流資金。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提供無限連帶責任擔保。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向中科金控放款的方式是通過四川信託的“川信·中科金控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所開展。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該項目的還款來源為中科金控及其擔保方中科建總公司的經營收入與融資收入以及上海奉賢區現房抵押獲得的資金,抵押率57%。

2

中科金控系中科院孫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系中科金控母公司

,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於 1991 年 8 月 27 日成立,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工程局,後在1999年的軍企改革中劃歸中科院管理。現為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全資控股子公司。中誠信國際評定中科建設信用等級為 AA,評級展望為穩定。公司自2015年開始發行各類債券5只,累計債券融資規模為50.0億元,目前仍存續的有5只。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中科金控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由國企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全資控股,成立時間並不長。中科金控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上海市,於2015年12月3日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法定代表人為顧瑋國,註冊資本為300000萬元,員工總數為30人。公司主營多元金融,包括資產管理,實業投資,投資管理,物業管理,財務諮詢等。對外投資公司6家。小債嘗試登陸官網,但由於網頁限制搜索引擎抓取暫無法訪問。

驚雷不斷!資管公司也違約了,且系中科院孫公司!

中科資本因成立時間較短,在市場上可尋的消息甚少。華創中科金一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推介書顯示,截止2017年4月份,全資控股股東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總資產 200 多億,近三年營收累計入超 450 億,淨利潤累計超過 27 億。截止16年9月營收192億,淨利潤12.4億。

小債注意到,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旗下多個子公司發行了信託計劃,併為其提供連帶擔保責任。子公司中科建飛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還於5月8日在各大網站發佈了推介書。不過本次信託計劃的推介書中,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的財務信心卻大變臉,業績十分漂亮。總資產521.49億元,營收367.39億元,利潤總額59.13億元;還特意強調其為中國科學院100%控制的全民所有制央企;招商銀行/恆豐銀行/浙商銀行/華泰聯合先後為中科建發行超過70億元債券,為多家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重點客戶。

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具體財務數字幾何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裡面有很大的水分。

管理人華創證券成立於2002年,總部位於貴州省貴陽市,第一大股東為河北寶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地方國有企業,也是國資控股的貴州省內唯一證券公司。主體信用評級為BB級,2017年實現營收14.46億元,總資產規模334.21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8.34%。2018年前四個月份營收約5.3億元,淨利潤約1.3億。

3

違約潮向多金融領域擴散

今年以來出現違約的企業所在省份位於浙江、福建、黑龍江、遼寧、湖北、上海、四川、福建8個省份。數據顯示,出現違約的發行人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佔比70%。數據顯示,目前遼寧省債券違約金額最高。北京緊隨其後,位列第二。並且,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違約潮從債市蔓延開來,波及多金融領域,包括資管、信託、上市公司、城投平臺等。

近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打破剛兌、規範資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規範資管產品槓桿水平、消除多層嵌套限制通道業務等一系列措施。

資管新規對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和去槓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將重塑金融生態。保本保收益、金融機構墊資兌付、兜底已成為過去時,剛兌打破後,企業融資進一步收緊,對於那些在資管新規下裸奔的民企和金融機構來說,違約在所難免,甚至將愈發常態化。

在近期債市和上市公司、金融機構集中密集違約衝擊下,市場風險偏好或呈現兩極分化,高評級和低評級公司之間的利差勢必也會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