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太平洋

《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戏文】

王安丰即王戎,今天说的依然和他家的丧事有关。

伤心太平洋

王安丰遭艰(父母过世),其哀恸超越常人。至性这个词本来泛指卓越的品质,放在这里自然说的是因孝顺而引发的悲伤,貌似逆流成河。

有一天裴楷前来吊唁,看到王戎的样子,说:“假如极度的悲伤果然能伤害人体,那么王戎必定免不了要遭受讥讽了。”

这就奇怪了,为何发自内心的悲伤也会遭人讥讽呢?谁敢跑到人家追悼会上去嘲笑孝子贤孙呢?儒家不是很讲求孝道吗?

问题的关键在“灭性”两个字上。

伤心太平洋

十三经中有一本《孝经》,传说是孔子作的,其文通篇以“孝”为主题,其内容涵盖了人生方方面面,在说到“亲人去世”的部分有一句:“毁不灭性,圣人之教也。”意思是说,伤心也要有个限度,不能因为伤心就毁损自己的生命,或干出什么泯灭人性的事。

从这个角度看,王戎母丧期间形销骨立一副想要同归于尽的样子,的确是违背了圣人的教诲,是要招来他人讥讽的。

在“尽孝”这件事上,儒家的态度一直都是推崇但克制的,甚至克制还要更重一些。我们都知道孔子主张父母死后孩子应守孝三年,子夏就在三年后来找孔子报道,顺便还抚琴而乐,好似王重阳出关时那么欢脱,孔子说他是君子。

后来另一位学生闵子骞同样守孝归来,抚摸着琴弦泣不成声,孔子说他也是君子。

伤心太平洋

这就把旁边看热闹的子贡给弄迷糊了,问老师为何对不同表现给出相同评价。孔子答道,子夏明明已经没有哀恸了,却还坚持守满了三年;而闵子骞哀恸未尽,却能如期恢复正常生活。这都是守礼的表现,故皆为君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圣人的一番苦心,他知道人心难齐,强求不得,但能守住礼法,这社会就不会太差。

有趣的是,儒家重视丧葬礼仪,并非因为信奉鬼神。我们知道,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最初的起源就是对鬼神的崇拜,墨子就曾说过:“执无鬼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伤心太平洋

难怪这两位老大总是合不来,墨子之论证鬼神,其实是为了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非如我辈对超自然现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儒家之重视丧葬礼仪,则更接近一种情怀表达,是对先人的敬仰,而非对什么教义的执着。

也正因如此,墨家才会发展成为一个制度森严的组织,而儒家则是靠着精神谱系凝聚的团体,换句话说,即使是孔圣人对于那些缺乏情怀还抖机灵的人也没什么好办法,无非说对方不是君子而已。

孔子门下最能说的学生宰予就是如此,他问孔子守孝三年太久,对于只争朝夕的人改成一年行不行?

孔子反问你的良心不会疼吗?

不疼。

那你就去做吧。

毕竟你伤害不了,一个不怕疼的人啊。

哑巢父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