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现代人看的,只有现代人才可能真正读懂老子的五千言?

丘心客Q

鄙人从2004年起,研读诸子百家十余载,彻底读透了法家经典。但对于道家经典《老子》,还没彻底读透,只能说对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辩证法、认识论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说我对法家经典的研究,打99.5分。对道家的研究最多只能打85分,甚至75分。因《老子》语言晦涩难懂,模棱两可。

当今中国,对名家研究最为精深的,是黄克剑老师。对道家研究最为精深的,是叶蓓卿先生。

老子认为,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不灭。老子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夸克构成。

天地日月怎么会有生死?古人难以理解,现代人确实更容易理解老子之言。

古人也有真正读懂《老子》的,庄子、列子,以及孔子的嫡孙子思。先秦诸子中,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境界最高的不是老庄,而是子思。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子思曰:上德不德,是以无德。

鄙人谓之——老子画龙,子思点睛。


杨朱学派


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问题,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但出于激活大家的话头,滋补于同道之人,我的尝试也值了,不懂的勿喷,省些流量自己用!

接受简史

我的第一本《老子》是上中师时,在废旧书店买的。可以说读不懂如“天书”!后来学了些西方哲学也没能解读得了。看了现代人许多注释,文义是理顺了,但觉得是把经典给庸俗肤浅化了。现在,虽三十年下来也不敢说“知道”了!

解读方法

老子当年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长,把整个图书馆汗牛充栋的上古典籍浓缩为五千言,用字不到五百,其高度隐喻性可想而知了。

与《黄帝阴符经》一样,同样的句段,可以从修身、治国、兵法、道医、男女、理财、管理等多角度、高维度、多境界去觉解体悟!

有人现在倡导“新道学”,可以专门研究。

现代价值

我认为以下原因和因素促进了对《道德经》的接受度与普及:

1.全球生态恶化使有良知的有识之士找到了“终极药方”——古老的东方智慧宝库《道德经》,是从上古一个“高维度”的文明承传下来的,国外的“知音”不比中国少!现代社会到了“末世”,如同当年的周室,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失去了道、德、仁、义、礼,唯“智”主义,也是“愚智”主义!西方“二战”正是“理性的毁灭”,尼采说的“上帝死了!”以科技为标志的理性智能正毁灭着人类地球,与老子几千年前预示的如出一辙!很伟大!而救治之道就在这本经典里。

2.现代新科学的范式革命,为精英人士接受《道德经》创造了可能,扫清了“理障”。几乎所有现代西方科学大家,都对东方思维投以会心的理解,他们的理论,似乎在东方圣人这里找到最早的理解支持!有一位比爱因斯坦更伟大的现代物理学家,量子论创始人之一的玻尔,只用老子的阴阳鱼“太极”描述他发现的微观世界粒子的性能。除科学认知外,东方直觉思维早就达成对“真理”的认知,《易经》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建立的“宇宙生命统一场”理论,《道德经》是在其基础上,对宇宙生命实相的觉悟,等着这些艰难跋涉的科学家的“珊珊”到来!而我们的怀疑探索流浪狗在这里能嗅到些什么呢?(所谓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是西方语境的描述)

3.西方哲学的东方色彩

其实早在卢梭、黑格尔思想中就有东方特色,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从形式上窃取了老子的阴阳辩证思维。手法老道,不易看出!因为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到培根的经验归纳法,笛卡尔的主客分立的二元分析,都没有“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以抱阳,中炁以为和。”、“三生万物”的整体宇宙观、元气生成论,“分-久-合”这是东方思维独有的。而黑格尔教授在他的所有著作里都贯穿了这一“独创”的模式,大小逻辑、美学史、历史哲学。

海德格尔后期的美学思想

他提出的“四重世界说”:天、地、人、神,很深刻,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范畴。为西方人“寻根招魂”,显然借用了《老子》,晚年他研读了多年《道德经》,并找来中国学者翻译学习。

对比《道德经•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也是脱化于此,算是继承创新了!

这些都是在文化深层次上的交流对话,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发现比我在这里讲有意义多了!就此打住,有兴趣关注乐活,一起学习!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现代人还真没有人看得懂《道德经》,《道德经》是对《归藏易》的解读,《归藏易》据传由皇帝根据伏羲先天八卦推演而成。主要以坤卦为核心,讲柔软,包容,接纳,恩养,忍让,宽厚。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就是大地坤卦的属性。

其实,易,是定位学。伏羲氏先天八卦,就是为天地万物定位。是八卦自然现象的自然属性。是简单的,简易。是变化的,变易。是不变的,不易。

简易是说,世界万物万象非常简单,就是由阴阳组成,一阴一阳是谓道(孔丘语)。天分日月,太阳,太阴。人分男女。地分内外。太阳与太阴互动,就形成日夜更替。男女互动,就可以繁衍生命。地心地表互动就产生四季更迭。

变易是说世界万物万象都是变化的。四季轮回,月的阴晴圆缺,人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自然生态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会发生变化。沧海桑田,大漠风沙,人间喜怒哀乐都是如此。

不易是说世界万象万物本质是不变的。天有天的位置,地有地的位置,人有人的位置。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参见《道德经》第二三四章)。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可不可能本质会变?天变成地就天塌地陷,地变成天就地动山摇。人不在人位置,就不是人,就是不三不四。人变成狗,变成猫是不是很可怕?所以本质变就会发生天灾人祸。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前几章表述的十分清楚。这就是定位学,世界万物万象都有自己的定位,这是不能变的。

《归藏易》的长处在于强调大地的属性。温顺善良,大爱无疆。强调万物万象相互之间的包容性,融合性,和而不同,和而共生,和谐共荣。中国几大强国时代都是信奉老子的时代。西汉文景之治,光武复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无不师法道家学说,奉《道德经》五千真言为经国治世方略。

儒学源头来自孔子,儒者的本意是送葬吹鼓手的称谓。难与高雅相提并论。儒家穷尽智慧所追求的是礼,周礼,周公之礼。周公名姬旦,是文王姬昌的小儿子。文王因囚羑里而推演后天八卦,著《周易》。《周易》以乾卦为核心,讲天的刚健,永恒,高尚,尊贵,无与伦比,主宰万物万象,公平,公道,公正。《周易》中的定位学,侧重于高低上下天道顺序。周公因此而制周礼。

什么是周礼呢?周礼就是用一些礼仪规范社会等级,阶层和人的身份,约束人的行为。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叫王,被定位周天子。何为天子,就是天的儿子,是奉天承运,到这个世界主宰万物万象的真主。因为定位天是高贵的,天子也是高贵的,在人间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配享九锡九鼎,象天一样凌驾于万民之上。诸侯次一等,享七鼎。公再次一等,享五鼎,士大夫享三鼎。这就是周朝的礼制,不得逾越错乱。葬礼是这样,婚礼是这样,享受音乐等级也是这样。因此,人类社会就有了尊卑贵贱。贵族可以骄奢淫逸,百姓必须俯首帖耳,奴隶饱受压迫,还要承受被残忍殉葬的虐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已经进步,人类萌生文明,地主阶级逐渐在反抗奴隶主阶级,对礼制越来越不满。诸侯不再听任周天子摆布,不再用活人殉葬,不再循规蹈矩,而是各行其是,随社会变革而变革。出现了孔子哀叹的礼崩乐坏局面。儒学的出现,就是在一片废除旧礼制的讨伐声中诞生的。这才有了孔子的克己复礼,一如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表明誓愿,甘做誓死捍卫周礼的卫道士。

因此,我们可以看清儒学和定位学一脉相承,只是抛弃了伏羲氏先天八卦的自然属性,而趋向血统论,趋向反动。此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皇权神授。宋朝的程朱理学推崇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人缠足,贞洁烈女更是把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引向极端,更趋向为皇权,夫权服务,从而压迫女性,压抑人性,束缚人的创造天性。

《道德经》是遵从天然,顺乎自然的,承认世界万物万象的个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释放人的创造性。无为就是去束缚,无所不能为就是让社会人人有作为。无欲是说不必贪婪荣华富贵,高管厚禄,有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就好了。老子是讲人人平等的,天地平等的,众生是平等的。只要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就能天下太平。

当然,儒家也不一定就一无是处。道家也不一定尽善尽美。儒家从定位学化出来的中庸,从《周易》元亨利贞化出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孔子普及教育的“有教无类”,《周易》乾卦风起于青萍之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正能量都是好的。

道家讲的放弃创造,不讲人的主观能动性,小农意识,无争意识都是不可取的。而道家所形成的乌合之众,设计阴阳两界,装神弄鬼,炼丹求仙,就更离谱了。我们所承认的道家,只承认《道德经》一文内容。

《道德经》,这样一部穿越时代几千年的大书,现代人能懂得几分?


手机用户64148718763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写的《道德经》,我认为不仅是写给过去或者现代人看的,也是给未来的人看的。也不能说只有现代人才可能真正读懂《道德经》;只能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道德经》的参悟会更加拓展和深入、更加接近老子的“道”。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曾这样描述: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西方科学家为何对《道德经》如此推崇?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道德经》源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巅峰之作。而人类一切的学问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老子提出的“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自然科学永无止境追寻的终极真相。

但是,在科学不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经》曾一度被视为“帝王之术”。 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和学术为贵族所垄断,于是发展起来一种旨在维持和加强贵族国君专制统治的专门学问,即帝王学。这无疑与老子的“道”是相违背的。

到了近现代,中西方很多人物都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参悟、解读、运用《道德经》。主要是从思想、政治、科学、社会等方面:

我国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万美金将《老子》一书重新翻译成英文。

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可见,随着人类文明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老子《道德经》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深刻。

西方社会如此关注老子《道德经》,我认为并不是坏事。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这应该是对未来大同世界的一种畅想吧。

所以,老子《道德经》不仅仅是写给过去或者现代人看的,也是给未来的人看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说: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也许,只有人类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不忘初心、回归本源,才能更接近“道”,才能更深入的揭开《道德经》的奥秘。


昆仑樵夫

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并不是老子写的《五千言》,老子之后的中国人都一直在努力致力于读懂老子的《五千言》,读着、读着就被改成了现在的《道德经》。

其实,从老子写出《五千言》出了函谷以后,古代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真正读懂过,老子的《五千言》其实是写给今天的现代中国人看的。原因有二:

一、老子写《五千言》的文法,是源自甲骨文的文化,在当时就少有人能看懂

老子之前中华古文字的特点:

现代文字与语言是「文、言统一」的,文字的作用就是把语言符号化,文字与语言是一一对应的统一,文字表示的内容就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世界上很多古文字也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但是,在老子之前的中国古文字不是这样的。

中国古文字起源自甲骨文,甲骨文创造出来时,并不是为语言而创造的文字,也就是说,甲骨文是一种「文、言分离」的文字

「文、言分离」的文字所包含的内容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特点到今天依然存在,现在读《道德经》依然很难直接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总觉得像是读天书一样。

老子担任过周朝古代典籍管理官职,所以,老子的文字造诣在当时都是属于顶级的,所以,老子写《五千言》所用的文字,必定受了「文、言分离」的影响,学识越高,所用的字义越是接近甲骨文的字义。

老子的时代,甲骨文的字体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字义在少数高级知识分子中却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在老子写《五千言》的时候,人们即使看到了老子的《五千言》,也很难从甲骨文的角度去剖析这些文字背后的真正内涵。

更难的是,假如当时有人看到了全部甲骨文,其实,也很难从文字的角度认识甲骨文的内涵,因为要真正认识甲骨文的内涵,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一般人根本没法理解甲骨文的内容。

这里说一般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并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大学者,大知识分子。但是,不管这个人的学识有多厉害,只要这个人依然是基于生活经验、世俗知识来理解这个世界,就永远都不可能跳过一定的知识背景去理解甲骨文,以及基于甲骨文字义的老子《五千言》。

因为,甲骨文、老子的《五千言》所讲的内容都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生活经验与世俗知识……

二、老子《五千言》是甲骨文的说明书

通俗的说,老子《五千言》是甲骨文的说明书。

创造甲骨文不是为了用于人类的日常沟通,而是在记录一种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前沿的科学:「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

上图是甲骨文「天」字,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

现代文明认为完整的世界是单一结构的世界,这种物理学世界观由牛顿的经典力学为现代人类所描绘,人类的现代文明都建立在单一结构世界的基础上。

而在甲骨文造字时代,中国人的老祖宗已经认识到,「完整的世界」是一种「重叠结构的世界」:「完整的世界」由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世界重叠而成。

其中一个世界是显性世界,还有一个世界是隐性世界,隐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体。

一般人非常难以理解隐性世界,在「多世界」知识背景建立之前,隐性世界的存在就像是一种神话,但是,量子力学让现代人类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多世界」的存在,所以,对隐性世界的认识也不那么困难了。

「完整世界」是一种「重叠结构的世界」,那么,存在于「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体也有两个人体,一个是显性人体,还有一个是隐性人体,这个隐性人体是「完整人体」的主体。

上面两组甲骨文,都是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人体」的象形。

人体是重叠结构的,有两个人体,那么,在每个人体上也都各自有一套心智系统。

一般人平时只会使用显性人体上的第一套心智系统,必须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才有可能学会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

老子《五千言》所有的内容,都在围绕「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论述,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老子《五千言》看作是甲骨文的说明书,通过对《道德经》的还原、破译真正认识甲骨文所包含的内涵。

之前,对甲骨文的破译,其实,只是从汉字角度的破译,而不是真正的破译。

《道德经》只有现代人才能破译,还原真正的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言》所有的内容,都在围绕「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论述,而要真正理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甲骨文全面发现

2、与「重叠结构世界」相关的知识背景建构完善

这两个前提条件,在老子写《五千言》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的,所以,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不可能看懂老子《五千言》。

而这两个前提条件,在现代却已经完全具备,1899年甲骨文被重新发现,1900年量子力学诞生,现代人拥有了认识老子《五千言》的全部条件。

老子当年写完《五千言》就出了函谷关,从此不见踪影,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是必然的。

因为老子知道他的书,要到现代这个时候才有可能被人读懂,而在此之前,人们只是在传递他的文本,所以,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老子帛书》也从马王堆出土了。

我们现代已经拥有了解读老子《五千言》的全部条件。

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我不这么认为。

《道德经》不仅是写给现代人看的,而且是写给古今中外的全人类看的。至于你说只有现代人才可能真正读懂《道德经》五千言,我的结论恰恰相反,倒是古人比我们认识更深刻。

为什么古今中外皆宗于《易》《道》?为什么历代丹家均奉《道德经》为祖经?为什么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万卷丹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为什么修“道”之人,如鬼谷子、范蠡、张良、诸葛亮等会有这么高的成就?为什么吕洞宾、张三丰等连皇帝都追慕呢?……

因为“道”是宇宙至理,是从体悟中得出的、并能经得起检验的实践真理,现代人有多少去体悟呢?说起学问,有谁敢说我比朱熹知识渊博呢?可为什么朱熹学问如此渊博,其注《周易参同契》会被人诟病呢?因为《周易参同契》是实修体悟的学问,朱熹天天埋头著书,根本没有实修,他怎能知道其中的奥义呢?为什么《周易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会有这么高成就呢?因为两者被一代又一代实修丹家征验了。

今人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看了实修大家如吕洞宾、白玉蟾、李道纯、陆西星、憨山、黄元吉的“释老”,都无一例外的断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另外,还有张伯端、陈致虚、张三丰、朱元育等,均有相关解读。有人会说,你尽瞎说,古时哪有标点?不错!说的对!但古人释意时,常无欲后面跟一段话,为什么不是常无后面跟一段话呢?别小看一字之隔断句,它就会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潘建伟和科普人士同时讲量子理论,除非傻瓜才去听科普人士的!冲名去的吗?现在砖家一大堆,自然是冲着内行人、有干货去的。今舍内行之言,而去听外行之语,岂不为世人笑哉。

我浏览过一些人的文章,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谓无物之象”,便断定世界原本啥都没有,那么老子为什么说“道”是有物混成呢?又为什么说“用之不足既”呢?“无物之象”就等于无物吗?就像我们看不到空气,难道空气不存在吗?

如果说有生于无,为什么老子说“微妙玄通”?而不说“无妙玄通”呢?微:小之又小,微乎其微,几近于无,但不等于无;妙:其如少女,天真烂漫,道贵寻得“本真”,本真即“道”,道即“混元无极”;玄:无欲观妙是一玄,有欲观徼又是一玄,故称玄又玄。通:老子有言“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和合;光:阳之质;尘:阴之质;同:通也;玄同即通于玄,通于玄则能感而遂通。和光同尘就是和合阴阳。道书上说:“和合阴阳,同于大通”就是解释“和光同尘,是谓玄同”的。现代的译本有谁这样说过?根本没有!

《道德经》是古文,老子又说了“正言若反”,若望文生义,很容易歧解老子;况且没有体悟真知,就像外行人说内行话,会有多少含金量呢!其与朱熹的闭门造车有啥区别呢?没有真知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是经不起考验的。


微妙玄通冰激凌

不禁长叹!现代能读懂《道德经》的人有几个?

现代对《道德经》别说读懂,连正确的断句都争的不可开交。更不要说字义的理解。德经在前,还是道经在前。简单的顺序都没有弄清楚。按着现代莫名其妙的理解,把老子原本为《德- 道经》,硬生生的篡改为了《道德经》。还谈什么懂?
(子衿书《道德经》)

德、道是分开的。和现代人的“道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要把老子的“道德”连成一个词。他老人家是分开阐述的两件事。

司马迁在《老子列传》中,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他对老子的认识。孔子对弟子们说老子犹龙也。龙是什么?谁见过?你见过?别逗了。龙是虚幻出来的。你对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却说”我非常了解“。这就是谎言。



孔子与老子同时代的人。以孔子的学问,对老子的了解还一头雾水。在历史上解读《德- 道经》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是韩非写的《解老》和《喻老》。韩非比起我们现在距离老子的年代近的多。大约二三百年的时间。文字的字义就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两千五百年后的现代人,不要说读懂。把字意弄清楚都困难。


电视媒体中的那些国学大师的讲解,更是无稽之谈。

老子犹龙。


子衿tjk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口授心传了这十六个字的嘱托,这十六个字被视之为华夏传统文明的火种。翻译出来是这样: 人心如危石立于悬崖之上,道心如萤火微弱而幽远,唯独真理之公平精确而标准。因此,执人心如扶危石于悬崖之边,战兢惧怕一丝不苟,如同工匠锯木居中不偏不倚,那么,公平之基石,公正之态度,公义之微弱于幽暗之处彰显荣耀。于光明之处君临天下。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周易,系辞下》这里的微同样是指公义,柔与刚是指真理的公平,善良的公正。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密精确不偏不倚毫厘不差之公平是绝对真理绝唯一的标准。老子道德经在第21篇中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明确了公平是真理的唯一属性。 道心惟微,道心即是善良,善良的属性即是能量,能量如水。而真理的公平是道心的根基,能量如果不是运行在真理的规律之中,能量就像是泛滥的洪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者能量就像是沙漠之水遗漏无存。因此,道心不但需要真理的客观公平作为根基,而且还需要善良主观公正的选择,微弱的公义才会彰显出权柄与荣耀。 道即是心,心即是能量,能量就像是一条流动的河。真理是河床,善良是河水,美就是一路的风景。 真善美合而为一才是心。公平,公正,公义三位一体才有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有明确的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老子的道德经共有81章,前37章为道篇,后44篇为德篇。前三篇独立成章,自成格局,是整篇道经的总纲领,老子在这三篇文章中分别提出了三个概念,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提出道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哲学概念,绝对的真理,相对的规律,变化的生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在第二章里以美善为名,提出了凡是一切的存在都是在规律之中相对的存在。而一切的存在都是为了创造价值,因为价值的体现才是真正的美。 第一章绝对的空,第二章相对的虚,第三章变化的实,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可是,第三章故事的背景却是令人大跌眼镜,因为,老子选择的故事的场景就是圣经创世纪亚当与夏娃被蛇引诱吃善恶果的故事。 耶和华 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 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耶和华 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 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 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 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 这是我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耶和华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 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 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 神的面。耶和华 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耶和华 神对女人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 道德经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译出来是这样: 不树立榜样。则民不争。不以奇货可居,则民不贪。不推广奢侈的物品,则民不盗。环境纯净,生活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眼不见心无欲,静如止水,纯如白玉,则民心不乱。 因此,治理国家的大智慧是,教导人民使心灵回归善良的本能,回归真理的安静。管理者以公平立足,公正,立身,公义掌权,以民为本,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简简单单则幸福自生,心灵满足,崇尚健康的体魄,向往平静的生活,社会稳定,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政见就不会产生,学习真理的作为,自我隐藏,循规蹈矩不要有多余的欲望,那么聪明好事的奸佞小人也就没有挑拨教唆的机会了。学习大道的作为,天下没有什么难以治理的了。 大大的意料之外,却是实实在在的情理之中。因为,道德经的道篇所描述的故事与创世纪上帝创造天地的场景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历史背景不同,圣经是以第一人称的自我描述,道德经是以第三人称的表述。 创世纪第一章: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在这短短的几节经文中所包含的信息非常的巨大,神的第一属性是真理,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就是神的能量运行在真理的规律中,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光就是生命,好就是美。至此,神一出场就表明了神的创造是为了美。真善是绝对的概念,昼夜,早晚,光暗,是相对的规律。美是天地万物共同的追求。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翻译出来是这样: 在远古的太初,神的能量深不可测,在神的本性,本能,本体中融会贯通,没有语言可以形容,没有文字可以承载,因此,只能勉强地描述。 神的能量收敛无所不能的能力深藏不露。雍容高贵得像一个绅士一样,行走在冬天的冰面上,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又好像去串门做客一样严谨拘束,尽量不去惊扰邻居。 静若处子温良如鸽子守护在真理的旁边。动如脱兔势如破竹充满真理好像冰山融化一样雷霆万钧。瞬间能量充满天地,百花齐放,春意盎然。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丰富多彩已经看不清神本来的面目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看清神的本来的面目?透过现象顺着规律在本质的安静之处就可以看见真理。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生命的能量长盛不衰?善良的选择就可以使万物的能量源源不断。只要有真理的公平有善良的公正,有生命的美丽,这个能量就源源不断永无穷尽。 真理如同一个杯子,善良如同杯中的空虚,充充满满恰如其分。因此,万物循环新旧交替,不缺乏也不多余。 这两者的描述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身份描述的同一件事。只不过老子的描述更加有仪式感有层次感有现场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这样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翻译出来是这样: 起初上帝的灵创造天地万物,不是使人有知识,而是首先使人有混沌淳朴善良的心灵。 人们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人们的知识,聪明,技巧太多,如果以聪明知识,技巧来治理国家,那么就是国家的不幸。不要以聪明,知识,技巧来治理国家那才是国家的幸运。 知道善良是人心根本,知道知识是心灵的污染,就是知道天地的运行模式,这是道最本质的规律。 道的本能本性的规律深不可测,自有永有,与万物的本性相反,最后大道与万物共同努力在生命价值的体系中同行同工直到永永远远。 既然老子的道经是以创世纪的故事为蓝本,或许是老子在已经失传的古籍,比如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或者其它我们不知道的古籍中有记载,因为老子是国家图书博物馆的馆长,有机会博览群书不足为怪。那么,道德经的德经是以什么为故事背景呢? 新约圣经腓力比书这样说: 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道德经38章这样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出来是这样: 善良是隐藏自己顺服真理的规律,顺服真理的规律就是顺服道的规律。 善良的作为就是道的作为,规律的作为就是真理的作为。 仁义的作为就是道的作为,万物的作为就是规律的作为。 最好的礼仪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就会坚持不下去。因为礼仪不在真理的规律规则之中。 因此,道隐藏才会有真理的出现,真理隐藏才会规律的出现,规律也隐藏了才会有万物的出现,万物的规律也隐藏的时候才会有礼仪的需要。 礼仪这个东西,是遮盖忠信不足的遮羞布,是一切混乱的开始,因为有礼仪出现的时候,一切的规律,规则,规章制度都已经缺失,追根溯源礼仪是道华丽的外衣,是愚蠢混乱的开始。 大丈夫处世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讲究内在的规律,规则,一切不在规章制度之内的礼仪都是虚伪的外表。 因此,谨守真理的规律,谨守规律的规章制度,不要讲究华而不实的礼仪。 道德经第39章: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马太福音第3章: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一就是真理,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也是真理。 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马太福音第3章: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或译:礼)。”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 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在圣经中耶稣是道成肉身,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在道德经中,善良是不以自己的能力为强夺,反倒虚己,驯服真理,以真理的规律为规律老子说这就是德。 从第41章开始一直到81章结束,都是以一个传道者的身份出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出来是这样:一个智慧的人听道,严格按照道的规律行事,行在道中。一个有知识的人听道,半信半疑。一个有学问的人听道,不屑一顾大声嘲笑,好想不笑不足以显示自己渊博的学问。 因此有建议说,传道就好像是在漆黑一片的黑夜里点灯,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往前走,光明照亮一点,黑暗后退一点,好像是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道的能量有时候象洪水一样雷霆万钧势如破竹就好像是要毁灭世界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果这样还是不够,那么就要改变规则方法,好像是黑夜里的小偷一样,只要是动机单纯善良就无所谓方法方式,大道是没有任何角落,就算是行善良于暗处,大道也必然是明察秋毫,况且是传播真理的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器晚成,就好像是声音大到自己听不到。大道也是没有形体没有形状,无形隐于万形之中,而且连名字都没有还是以万物之名为名。 所谓传道就是,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收获自然有收获的人。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3章是这样说: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从那里往前走,又看见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兄弟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 道德经第41章描述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好像是耶稣招募的十二个门徒。从第41章开始一直到81章结束,里面所有的内容和新约圣经四福音的内容非常吻合,不但是传播的思想精神高度一致,甚至在第78章还预言耶稣受难。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翻译出来是这样: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加软弱,而天下没有什么坚强可以阻挡水的坚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柔软胜刚强,软弱胜强大,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而天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得到,因此,圣人说,为国家担当天下的罪孽,才是江山社稷的主人,为国家经受灾难才是天下真正的王。 耶稣最后传播的福音是: 马太福音第22章: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道德经第81章最后的结束语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出来是这样: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完成作为人的责任。 旧约圣经与道德经的道篇惊人的一致,新约圣经与道德经的德篇惊人的一致,施洗约翰与老子的言论惊人的一致,如果说这些都是巧合与偶然,那么请看: 旧约: 真理:明线。 善良:虚线。 生命:暗线。 新约: 真理:虚线。 善良:暗线。 生命:明线。 道德经: 真理:暗线。 善良:明线。 生命:虚线。 如果合起来,那么旧约真理是明线,道德经善良是明线,新约生命是明线。真善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地点融为一体,前后呼应,互相印证,珠联璧合,融为一体。 真是天地的根本,善是万物的源头,美是共同的追求。真善美合而为一,公平,公正,公义三位一体。 或许,圣经道德经就应该是一本书。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首先说下他的精髓:他的价值在书中隐藏的规则,道德经是个总体大纲,周易是反的,从最低的说起,用八卦等爻之类的写成。

有人觉得好难,和天书一样,其实也不难,认真的人就会发觉里面的东西就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而它要去说的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规则,用八卦等天地现实的相去表明道法自然,这个规则存在一切中,就像化学里面的一样东西和另一样混合在一起就是新的东西,它全书大多数就是这样环环相扣的,再就是有些特例,用卦象来表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我们生活中不管什么事,都是从简单到难。 例如语言,汉字,开始就是笔画,相互组合,形成一个字,这个组合的过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形成一个字,再从另一方面来说,从无到这个字,就也是道生一。在组合另一个字,就是生二。 周易就是在利用卦象来叙述这个过程,让人们明白天下再难的事都是从简单到难演化的,利用卦象来叙述这个规则,懂了这个规则,天下什么事还能难到你?

当然懂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懂了,你要去行动,去钻研,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达到那个目标!! 为什么古往今来外国人不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们千方百计的实验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只要很短的时间就搞成了,这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个规则融入到我们中国人的血肉里面,可以传承下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很快就能超越别人,无他,老祖宗早就把这个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则都写在道德经,周易等书中,避免了我们走弯路,没方向的去实验。

首先文化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沉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沉淀。再者,无论什么东西,都要经过实验,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就是把这个实验结果留下来的最好的孤本。

再就是“智慧需要沉淀与积累”。几千年,我们已经够了,所以才有现今的繁荣昌盛!我们用几千年的经验来看这本《道德经》。所以我们能解出来!!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拥有这几千年的例子和历史的实验才能解读出来!!!


人生之道

中国的三大教,儒释道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敢称自己能够搞懂。否则的话,也不会引起百家争鸣了。

能够称为“经”的书籍,都值得研究一辈子,无论是古人,现代人,还是未来人,都离不开这些经书。它是我们生活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做人应该遵循的道理。无论对《道德经》做出如何理解,只要对你的人生有帮助即可,何必要论出个子丑寅卯,高低上下。

《道德经》不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相争,会引发打架、斗殴,国与国相争,会引发战争。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和谐处世的行为准则,至于《道德经》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哪些启发,受到哪些教益,跟人的本身世界观有关系,有的人不喜欢读书,别说看不懂的古典书籍了,就算是现代书籍,又看过几本?

国学是中国人的根,从小学开始,普及点古汉语知识,到大学基本上能读懂《四书五经》《道德经》之类古典书籍的大概意思,就是个很了不起的大事了。

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