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藤甲兵,並非第一次使用火攻,為何諸葛亮說必損陽壽?

、花月葬╮

根本原因是,不要跟小說較真……

那年頭老百姓就愛看這種神神叨叨的(現在也有人愛看啊)。而且寫上這一句,還可以替後文星落五丈原做伏筆。要不然的話,你說諸葛亮那麼好的一個人,怎麼就不長命呢。

非要找一個理由的話,是因為這一把火燒得太狠了——不,不是因為死的人多。畢竟在三國演義裡,死亡人數超過三萬的戰役有不少,沒道理在這殺三萬人就得折壽。

主要原因是這個:

在火燒藤甲兵後,諸葛亮做了一下自我總結:

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注意這裡的“頑皮”和現在不是一個意思)

可見這一仗直接把烏戈國滅族了。至於為什麼烏戈國要全族前來,小說裡沒寫,可能兀突骨自恃沒人能對付得了藤甲兵,就把全族的人都帶過來了。——結果被一仗報銷。沒了成年男子,這個部落說是滅族了也不為過。

滅絕一個民族的後果,可比殺幾萬人嚴重多了。意味著這個部落(這裡就不詳細區分部落和民族了)的血脈和文化,從此無人繼承,只能成為歷史長河中的陳跡。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後來人就再也不記得和其有關的一切,這個民族就算徹底消失在時間之中了。

諸葛亮也不願意這樣做,但是——“非火攻安能取勝?”藤甲兵太難對付了,唯一弱點是怕火燒。只有出此毒計,才能收拾得了他們。


北門猿

你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小說情節的漏洞,也可以這麼理解,火燒藤甲兵是諸葛亮自己作出來的,本來不必要死這麼多人,所以他得承受代價。


首先先要明確一點,歷史上的諸葛亮可從來沒有火燒過什麼,所謂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那都是小說幫他燒的。所以這裡就只能從小說本身來分析,歷史上是找不出原因了。


從小說來說,之前的火燒,那是為了讓劉備脫險啊,為了逃避曹操的大軍啊,是為了宣揚正義啊,扶保漢室啊,你怎麼說都行,反正是打的曹操,那在小說中,曹操是奸臣代表,燒他的兵不算事。但是藤甲兵不一樣,他們是不服蜀漢管制,並不是窮兇極惡之徒,而諸葛亮本身也有機會避免火燒藤甲兵,殺傷這麼多人,因為自己的失誤才導致最後反而要殺這麼多人,所以要折諸葛亮的陽壽。這算是說的通的。


容我先折回歷史,歷史上諸葛亮平南中沒有七擒七縱這種事,甚至孟獲都不是蠻王,《三國志》裡都沒有孟獲的記載,只有在非官方的《漢晉春秋》中提到過,孟獲只是在南中有點威望,所以諸葛亮打敗了他,擒了又放,讓他心悅誠服投降,幫助諸葛亮勸說南中的蠻人歸順,之後孟獲也去蜀漢做官了,還是文官。所以沒有七擒七縱,只有一擒一縱這是對的。而小說為了刻意誇大戲劇化衝突,讓諸葛亮來個七擒七縱,其實是不合邏輯的,所以最後只好尷尬收場。


我個人一直覺得七擒七縱寫的不是很好,至少這段故事不合邏輯,把諸葛亮這樣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搞的婆婆媽媽,婦人之仁。設想一下,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平定南中。七擒七縱小說裡給出的解釋是諸葛亮要讓孟獲心悅誠服,可這代價也太大了吧?得不償失。首先,寒了將士的心,我們好不容易抓住孟獲,結果抓一次你放一次,累傻小子呢?其次,寒了那些真心歸順的蠻族首領的心,比如洞主楊鋒,擒了孟獲獻給諸葛亮,結果諸葛亮轉身就給放了,這是要幹什麼?不是縱容孟獲找楊鋒報仇嗎?也太不厚道了。實際上,既然你要的是南中穩定,不如殺孟獲一人,換一個聽話的比如楊鋒,立為新的蠻王,這個仗不就打完了嗎?結果倒好,為了孟獲一個人最後不得已燒死幾萬藤甲兵,這不是自己作的嗎?

所以說,從小說來講,諸葛亮損陽壽是他自己的責任,本可以避免的殺戮因為他的失誤而不得不做,責任只能歸咎給他。而對於真實的歷史,就不存在這樣的故事了。


伊耆角木

在這裡我們只談演義,不說正史,讀過《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當之無愧可以稱之為神人也。可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借東風火燒赤壁,撒豆成兵,火燒新野,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可以說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但是每一件事卻都是有相應的代價的。借東風,火燒藤甲兵,可以說都是諸葛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些代價最後導致諸葛亮向天借命失敗,而一命歸西。

那麼為什麼火燒藤甲兵,諸葛亮說會折壽呢?

我們先來看看原著怎麼說的”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雖然被稱為神人,但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是一個人就有七情六慾,自己親眼目睹了幾萬大軍因自己而死,不可謂不為之悲嘆。


其二:在諸葛亮與孟獲的戰爭中,藤甲兵可謂只是孟獲請來的幫手,並非實質性的敵人,可以說藤甲兵是完全無辜的,而諸葛亮卻在這次戰爭中,火燒三萬藤甲兵,幾乎把這個種族滅了族。

其三:有人或許會說,諸葛亮以前也用過火攻為什麼沒事呢?那是因為諸葛亮之前用的火攻都是自保,可以說是逼不得已而為之,而這次火燒藤甲兵可謂是不可為而為之,其本質上是有差距的。


一縷風塵854

諸葛亮自出山相助劉備後,征戰一生當中多次使用火功制敵。唯獨南征孟獲對戰藤甲兵時使用火功後,諸葛亮非常自責、悔恨,並稱必損陽壽。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先看對付曹操的幾次火功。原則不一樣:第一,曹操極善用兵,第二諸葛亮助劉備匡扶漢室,而曹操在他們眼裡就是漢賊,對付曹操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光復漢室,所以無論怎麼對付都不算過分。



再看藤甲兵,首先藤甲本身就懼火,而且好像還抹了油的藤甲,著火基本上就撲不滅了,所以人會死的是非常慘。諸葛亮用火攻殺人太多,太殘忍自然心中懺悔,畢竟南蠻屬少數民族,而且諸葛亮意南征的本意是和平收服,並非武力解決,南蠻之人多未開化,不懂謀略,諸葛亮對付他們易如反掌,所以諸葛亮心有不忍。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諸葛亮的火燒藤甲兵違背了五行相生相剋(火克金,金克木,而藤甲屬木,本是木生火的五行相生之道,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成了火克木,違背五行相生相剋)所以諸葛亮覺得必損陽壽


左將軍

中國成語詞典中,有一個成語叫網開一面,意思就是,捕鳥的時候,不要一網打盡,要為鳥兒留下一線生機。


中國的文化中認為,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線生機。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任何事情上天都會留下一線生機,不會斬盡殺絕。


諸葛亮師從水鏡先生(據說),水鏡先生精通道家典籍,受道家無為學說的影響。相信諸葛亮也一脈相承。


為什麼這麼說,在三國東晉時期,學術書籍掌握在世家手中,普通人想看書,是相當困難的。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基本上是手抄。而且擁有書籍的世家,往往是秘不示人,掌握知識就是掌握了話語權。


當諸葛亮從師水鏡先生,相信看的也是水鏡先生家的書,所以,諸葛亮也像傳統的中國人一樣,相信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應留一線生機。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山谷狹窄,前後堵死,藤甲兵全部燒死,未逃一人,不符合天衍四十九、留一線生機,不符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諸葛亮其他的火攻案例,基本上火燒開始,就逃逸大量人員,火攻只是擊潰敵人的手段,不是消滅敵人肉體的工具。


周他舅

是不是第一次用火攻,損陽壽,按小說的說法是。可以這樣理解,他損的陽壽是累積的,而且陽壽這東西是延續的,不然可以像同為四大名著的西遊記的人物 烏雞國國王 一樣,先把陽壽用掉,再讓猴子去找太上老君,給他個九轉還魂丹,再復活。

但是三國時,按西遊講的,他還壓在五行山下,猴子是王莽時期,壓到山下的,壓了五百年,諸葛亮也沒辦法,他不是金蟬子轉世,沒法揭開五行山上的法帖。

關鍵是,諸葛亮能掐會算,算到了這麼一回事,知道必損陽壽,也沒辦法,沒猴子就沒九轉,死了就死了,所以,諸葛亮是偉大的,抱著必死的決心,火燒藤甲軍。這個是文學上烘托諸葛之偉大,或者說,這就是烈士


szx57

我覺得,火燒藤甲兵折陽壽可以從兩點來看

一 說是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但換另一角度來說,蜀到了人家裡去了,要做人家的主人,孟獲們肯定要爭鬥,這種爭鬥是護家與國家戰略的爭鬥,兩夥人沒有直接的政治鬥爭,沒有全滅的必要,只要小家服從大家就達到目的了,所以全殲了,有點過,理,殺人太多遭天譴折壽

二 火把人燒死是極慘的,對人體的摧殘及慢慢死去那種心裡折磨是極致的,藤甲著火無法撲滅,也就是有多少藤甲兵就死多少,三萬人吶同時是火燒這種極殘忍的方法死去,慘,遭天譴折壽


海韻藍天綠茶

看了這麼多回答有一點沒說到,而且是很關鍵的一點。前邊火燒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不得不做,而徵南蠻這裡本來諸葛亮有別的辦法收復他們,但是由於他放心不下蜀漢前線,對付藤甲兵採用了速成的火攻之法,而且這種方法對藤甲兵而言,類似於採用了現代的生化武器一樣,無藥可救且痛苦萬分,相當陰損狠毒,所以諸葛亮說有傷天和,必損陽壽


豬的文學夢

因為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火克金,而藤甲兵五行屬“木”。以火克木違反了五行相剋的定律,故必損陽壽。

諸葛亮正確的做法應是事先在山谷中拋撒大量銅錢,待藤甲兵殺至,定丟盔棄甲撿拾銅錢,此時藤甲兵的屬性已由“木”轉換為"金"。彼時再略施火計,大功可成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