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习俗的形成却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其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来庆祝是在汉魏之后。宋朝的皇帝很喜欢元宵节,就把过元宵节的假期由原来的三天改为五天。元宵节的多数习俗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鱼龙百戏,笙歌燕舞

过元宵节吃元宵当然少不了,但除了吃的,玩儿的也不能少。

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崇尚龙,象征着祥瑞,因此龙舞流行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龙舞沿袭至今有着多种表演形式,主要有火龙、布龙等。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踩高跷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婴,有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人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十分狼狈,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划旱船 传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衍生的活动,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表演。表演划旱船的大多是姑娘,站在用薄板等做成的船中间,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且歌且舞。有时也会有男子扮作丑角搭档表演,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乐观众。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元宵节有一项标志性的习俗——猜灯谜,自南宋起就开始流行。每逢节日期间,人们把谜语都写在纸条上,贴在各式各样的彩灯上供人们猜测。这是我国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文学形式,既能启迪智慧又颇具趣味。话不多说,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吧↓↓(欢迎在留言区给出你的答案)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l 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

l 一物生的巧,地位比人高。戴上御风寒,脱下有礼貌。(打一日常用品)

l 两眼外秃大嘴巴,有个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来相伴,绽放朵朵大红花。(打一动物名)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除了我们平日过节的喜庆之外,还有一种浪漫氛围。为什么这么说呢?古时的都城夜晚都是有宵禁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不能出门,再加上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连白天也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但是元宵节这一天就不一样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指的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会取消宵禁,女孩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灯。在封建的传统社会里,元宵节灯会无疑不给了未婚男女一个相识的机会。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元宵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相比之前所了解的,这果然不是你以为的只能吃元宵的节日吧!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这不是你以为的“元宵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