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巷

從月池塘到北街(明清時期叫北街,現叫南街),操近路可經過一條148米的巷,這條巷就是君子巷。

巷,《新華字典》的定義就是較窄的街道。這個定義本人認為不大確切。《詞源》的定義就比較確切:“巷”,裡中的道路。前朝時期,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一里為25家。當然,裡的數量是變化的。管轄的組織為鄉,至於多少裡為一鄉,卻沒有明確規定。故現在我們還把農村叫鄉里。平江人對巷的定義是兩邊是建築物,中間一條較窄的通道,這條通道就叫巷。這條道中有鋪和沒有鋪都叫巷,有人住叫巷,沒有人住也叫巷。

巷是自然形成的,沒有人刻意去建一條巷。康熙年間,宰相張英家世代居住在安徽省桐城市,他的府弟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時佔了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爭執,並告到了縣衙。縣官見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遲遲不予判決。張家便向在京為官的張英寫信。張英看完信後,在家書上作七絕一首:“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接信後,便讓出了三尺地基,吳家見此十分感動,也效仿退讓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六尺巷。這個故事,足以說明巷子是自然形成的,由於各種建築物參差不齊,所以巷一般都是彎彎曲曲的。

君子巷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唐代元和四年(809)遷建縣城,在建上西街和北街時形成的。當時的店鋪都是磚木結構,上下兩層,下層為鋪面,木板樓上囤放貨物和雜物。底層進深很長,前面為櫃檯營業間,後面是住房,再後面為廚房和廁所。經營副食、醬園、中藥村、檀坊等鋪,前面設店,後面設作坊。這種店鋪進深更長,還有地坪和側門後門。巷子的西面是山包,地勢高很多,也不能挨著上西街再做,便形成巷子。

君子巷的名稱源於何時,有的書上說由於巷裡曾經建有君子祠,才叫君子巷,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是憑空想出來的。因為君子堂,在城內君子巷。君子祠建在君子巷,其意是很明確,先有君子巷,後有君子祠。這是其一。其二,志載文廟(亦稱學宮)建於南宋四年(1134),由縣令 達吉指揮創建,地址在登科橋左,君子巷右,君子祠建於元代,而文廟建於早於元代137年的南宋。這更說明先有君子巷,後有君子祠。至於君子祠建在君子巷,只是名稱的偶合,兩者名稱毫無內在關係。如果按因有元代建設的君子祠才有君子巷,經歷了唐宋兩代462年間,此巷又叫什麼名稱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這首先秦就有的詩歌,就有“君子”之詞。“君子”一詞在我國從來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符號。古代,士人樂於將所愛人崇敬的品德的人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拿來比喻為君子。君子是最講信用、最講仁義、最講道德的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動口不動手”“先小人,後君子”等等,足以說明君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現在的縣城是唐代元和四年(809)建的。當時的西街(含上西、中西、下西)在遷縣城前就建好了的,因此,才能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將當時產生的這條巷取名為君子巷,也是順理成章的。這樣看來,君子巷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巷。明成化中,縣人羅裴然建的巷裡通往學宮的小橋,根據巷名命名為君子橋。

君子巷元朝建有君子祠,又名君子堂,後廢。清雍正年間,彭其位重修,因原址無存,買民屋改建。君子祠祭祀是宋代平江名儒李儒用、吳雄、鄒 ,許炳、方暹、萬鎮、毛友誠、魯仕能九位君子。這九君子有九位是進士、舉人,大都受業於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學術上都有一定成就,都編入了《大清一統志》的名人。如李儒用,朱嘉泰二年(1202)考上進士,紹興五年,朱熹在長沙嶽麓書院講學,他同吳雄、鄒 前往受業。著有《理志集》,為九君子之首。吳雄受業於朱子,喜史閱讀,對象緯、占候、水利、孫吳兵法無所不精究。晚年居陽平,創陽平書院。此外,乾隆二十年,合邑請知縣宋晁申報布政司批准,附祀舉人彭昌鳳。彭昌鳳品德高尚,是個孝子。《平江賦》就出自他之手,現刻於嚴家灘廣場公園的大石上。

君子祠廢后,因原址隘小且高低不平,近於市區,亦不足揭虔妥靈。同治七年遷址天嶽書院處新建君子祠。並增祀宋代李祀、李雄、李潘、許應寅,其中三李皆受業於朱子。連同原九君子共十三人。

君子巷南頭巷口,清朝建有教諭署,是學校校長及其助理辦公和住宿的地方。

解放前後,這個地方曾為消防隊駐地。當時的消防隊人少設備差,僅幾桿水銃和一個鐵質的人推的消防車。水箱上兩邊安裝鋼桶活塞,使用時兩人相對抬壓兩邊的槓桿,增加水壓,後水通過帆布質的管子通過水槍射出,水頭也就十來米高。滅火時還需人力不斷地向水箱加水。另外還有水槍直接放在水木桶內上下來回射水。這兩種設備效率十分低下,同現在的消防車沒法比。不然,1950年3月柘樹坪失火,儘管消防隊及少數群眾參加救火,仍然燒了三天兩夜,燒燬房屋64間。

上世紀五十年後期,這裡成為糧店,一直延續了五十多年,直到2010年後才改裝為副食商店。

君子巷明清有井,名高公井。清亁隆《平江志》:在記述學宮地基時,提到“東南隅有左井為界。學宮左邊的井,應在君子巷之西南段,即高公井。同治縣誌亦有記載。此井呈方井,有臺階,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我住在上西街西頭,經常到這裡挑水用(井水含磯重,不宜喝,只能供洗 衣服和洗菜等洗刷之用)。

君子巷

君子巷東面建有喻氏宗祠。原祠坐北朝南,有左、中、右三個大門。大門的位置大約在原大有齋以西,由上西街出進。1938年10月19日,侵華日軍飛機第一次轟炸平江縣城時,將大門炸燬。此後,祠堂改為由君子巷出進。抗戰勝利後,祠堂南邊的那部分地做了店鋪。解放後,祠堂成了縣稅務局的辦公和居住地,巷對面成了稅務局的籃球場。祠堂南邊的那一部分成了商業倉庫。上世紀六十年代,稅務局遷出後,成為縣水利局駐地。原稅務局的球場建了房屋,成為縣林業局駐地,後雙改成為社隊企業局,最後為食雜公司的倉庫。九十年代後,成為居民宿舍。2000年,縣水利局遷往三犢源。此後,巷裡面無任何機關單位。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除旅館外,還有理髮店、木匠和扎匠鋪。

扎匠和篾匠主要是做箢箕、曬 簟、蒸籠等農具和生活用產品。扎匠則是靈屋、金銀山、搖錢樹等迷信用品和燈籠等。扎匠手巧,春節期間要三僧,請他扎的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的面具和頭套,栩栩如生,幽默誇張,十分可愛。

巷子西面北頭有一座土嶺,最高處也不過10米。嶺上樹木茂盛,有灌木叢生,不乏幾十、上百年的大樹。其中梧桐樹就有多棵。家有梧桐招鳳凰。鳳凰是傳說,誰也沒見到過。這些梧桐招不來鳳凰,卻招來不少白老仙,這是平城人的稱呼。這種鳥全身雪白,腿長、脖子長,可發出清脆的叫聲。它們成群飛來,棲息在梧桐樹的高枝上,又成群飛向鶴嶺。鶴嶺自古以來多白鶴而得名。這種鳥可能是白鶴。除白鶴外,還有麻雀、山雀、長尾鳥、班鳩和一些不知名的鳥。這是鳥兒的天堂,也是少年兒童的歡樂世界。每當週日和暑假,八九十來歲的男孩,不約而同來到這裡捉迷藏、爬樹捉蟬、捉金龜子,掏鳥窩,打梧桐籽。有的坐靠在樹丫上,吹涼風,看鳥飛,聽蟬鳴,唱兒歌,享受著自然界的恩賜。確實一件幸事。山丘的東南部有一些菜土,秋天的晚上,有一種昆蟲發出陣陣“沙沙”的聲音,很好聽。我們把它叫紡紗蟲,它比蝗蟲、蟋蟀大,喜歡吃南瓜花。我們經常將它捕來關在用高粱梗編織的籠子裡,欣賞它美妙的叫聲,不過這聲音像蟬一樣,不是嘴裡發出來的聲音,它們鳴叫時,不停地抖動。

那個年代讀小學,基本上沒有課外作業,初中的作業也很少,半個小時便可完成,不像現在作業很多,搞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學習的負擔實在太重。假日和週末白天可以去玩,晚上玩什麼?沒有收音機、電視機、手機和電腦,至於留聲機那是奢侈品,一般的孩子沒見過。好在邱家祠堂有個戲院,晚上演出燈戲,有時岳陽戲班子來表演巴陵戲,平江叫大戲,票價雖然只有角把錢,但家長哪能拿錢給孩子看戲,不過那時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戲唱到三分之二以後,便打開門叫無票人進去,這叫放流。孩子們沒線就經常去看放流戲。可惜,現在戲院不放流了,不買票你就莫想看。

巷西面在原小白鴿幼兒園門口南側,有一條小道,可以到達青石巷。嶺上有一隻小廟,廟裡供河神,有人說是“金星福主”。我不信神,也沒有留意過是河廟。到解放後,小廟不見了,僅剩一個用十幾口磚砌的神龕。

解放前夕,君子巷裡曾經熱鬧了幾天,在北巷口有一余姓人家辦喪事,喪事辦了7天7夜。只要是余姓,不管是不是他家親朋,穿件白衣便可去吃酒席。每天開流水席,一提接一提。據說紅燒丸、蛋餃用箱桶(打禾的農具)裝。餘家在月池塘東側還開了一家打米廠,道場設在此處。“蕩穢”時,道士、孝家和樂師等從北出來至打米廠,之後又返回。每到一房間,便用小酒往燒紅的卵石上澆,一股清煙往上冒。不管迷信不迷信,醋是一種消毒劑,起到了空氣消毒作用,對活著的人是有益的。道場散化財那天,月池塘中間擺放著靈屋、金銀山、搖錢樹,用紅紙糊的衣箱,還有篾扎紙糊的小轎車。再就是數以百計的篾簍子內面裝著火紙,這就是陰間的錢。偌大的月池塘,擺放這些東西大約擺滿五分之一的地方。大約燒了兩個多小時,圍觀的群眾成百上千。亡者的兒子是將軍長、孫子開打米廠和商鋪,屬有錢人家。這場喪事辦下來,不知道花了多少金子和光洋。老人過世,子子穿孝服辦喪事是應該的,但這樣大操大辦,浪費錢財,浪費社會資源,實在不值效仿。

君子巷在唐、宋代是泥土路面。清雍正二年(1742),才改成石板路面,直至1986年。解放後,縣糧食局駐紮在原來的文聖廟(即學宮)。隨著糧食局不斷地拆舊建樓房,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巷西土嶺上的樹木全部砍光,從小白鴿通往青石巷的道路也封死了。1987年對君子巷的下水道進行改造,全部採用蓋板涵道,並將巷子拓寬為6米。面積達888平方米,路面改成混凝土。之後私房陸續改造成樓房。上世紀末,縣水利局遷往三犢源後,巷裡再沒有行政事業單位,整條巷子成了商業街。

2010年後,巷子向北延伸了近70米,直通縣總工會大門。百貨大樓的落成,巷東面又增加了一條通道,通往現在的南街武裝部,巷北還建設了地下商場,商店增加到70多家。巷子由原2個出口變成了4個,成了商業步行街。巷裡大都是服裝店,巷子的南口、北口早晚有擺地攤的,北口的熟食、燒烤生意十分火爆。整條巷子沒有一根電杆和樹木。南頭有兩盞路燈,是裝牆樓房上的。商店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五光十色,洋溢著現代氣息。南頭有二、三個鞋匠攤,延續著即將消失的“補文化”。晴天經常出現幾個古玩地攤,為巷子增添了一些古香古色。

(作者城關鎮人、平江縣史志學會副會長)

君子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