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巷

从月池塘到北街(明清时期叫北街,现叫南街),操近路可经过一条148米的巷,这条巷就是君子巷。

巷,《新华字典》的定义就是较窄的街道。这个定义本人认为不大确切。《词源》的定义就比较确切:“巷”,里中的道路。前朝时期,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一里为25家。当然,里的数量是变化的。管辖的组织为乡,至于多少里为一乡,却没有明确规定。故现在我们还把农村叫乡里。平江人对巷的定义是两边是建筑物,中间一条较窄的通道,这条通道就叫巷。这条道中有铺和没有铺都叫巷,有人住叫巷,没有人住也叫巷。

巷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刻意去建一条巷。康熙年间,宰相张英家世代居住在安徽省桐城市,他的府弟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时占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争执,并告到了县衙。县官见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迟迟不予判决。张家便向在京为官的张英写信。张英看完信后,在家书上作七绝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接信后,便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此十分感动,也效仿退让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六尺巷。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巷子是自然形成的,由于各种建筑物参差不齐,所以巷一般都是弯弯曲曲的。

君子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唐代元和四年(809)迁建县城,在建上西街和北街时形成的。当时的店铺都是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下层为铺面,木板楼上囤放货物和杂物。底层进深很长,前面为柜台营业间,后面是住房,再后面为厨房和厕所。经营副食、酱园、中药村、檀坊等铺,前面设店,后面设作坊。这种店铺进深更长,还有地坪和侧门后门。巷子的西面是山包,地势高很多,也不能挨着上西街再做,便形成巷子。

君子巷的名称源于何时,有的书上说由于巷里曾经建有君子祠,才叫君子巷,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凭空想出来的。因为君子堂,在城内君子巷。君子祠建在君子巷,其意是很明确,先有君子巷,后有君子祠。这是其一。其二,志载文庙(亦称学宫)建于南宋四年(1134),由县令 达吉指挥创建,地址在登科桥左,君子巷右,君子祠建于元代,而文庙建于早于元代137年的南宋。这更说明先有君子巷,后有君子祠。至于君子祠建在君子巷,只是名称的偶合,两者名称毫无内在关系。如果按因有元代建设的君子祠才有君子巷,经历了唐宋两代462年间,此巷又叫什么名称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首先秦就有的诗歌,就有“君子”之词。“君子”一词在我国从来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符号。古代,士人乐于将所爱人崇敬的品德的人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拿来比喻为君子。君子是最讲信用、最讲仁义、最讲道德的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动口不动手”“先小人,后君子”等等,足以说明君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现在的县城是唐代元和四年(809)建的。当时的西街(含上西、中西、下西)在迁县城前就建好了的,因此,才能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将当时产生的这条巷取名为君子巷,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看来,君子巷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巷。明成化中,县人罗裴然建的巷里通往学宫的小桥,根据巷名命名为君子桥。

君子巷元朝建有君子祠,又名君子堂,后废。清雍正年间,彭其位重修,因原址无存,买民屋改建。君子祠祭祀是宋代平江名儒李儒用、吴雄、邹 ,许炳、方暹、万镇、毛友诚、鲁仕能九位君子。这九君子有九位是进士、举人,大都受业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学术上都有一定成就,都编入了《大清一统志》的名人。如李儒用,朱嘉泰二年(1202)考上进士,绍兴五年,朱熹在长沙岳麓书院讲学,他同吴雄、邹 前往受业。著有《理志集》,为九君子之首。吴雄受业于朱子,喜史阅读,对象纬、占候、水利、孙吴兵法无所不精究。晚年居阳平,创阳平书院。此外,乾隆二十年,合邑请知县宋晁申报布政司批准,附祀举人彭昌凤。彭昌凤品德高尚,是个孝子。《平江赋》就出自他之手,现刻于严家滩广场公园的大石上。

君子祠废后,因原址隘小且高低不平,近于市区,亦不足揭虔妥灵。同治七年迁址天岳书院处新建君子祠。并增祀宋代李祀、李雄、李潘、许应寅,其中三李皆受业于朱子。连同原九君子共十三人。

君子巷南头巷口,清朝建有教谕署,是学校校长及其助理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解放前后,这个地方曾为消防队驻地。当时的消防队人少设备差,仅几杆水铳和一个铁质的人推的消防车。水箱上两边安装钢桶活塞,使用时两人相对抬压两边的杠杆,增加水压,后水通过帆布质的管子通过水枪射出,水头也就十来米高。灭火时还需人力不断地向水箱加水。另外还有水枪直接放在水木桶内上下来回射水。这两种设备效率十分低下,同现在的消防车没法比。不然,1950年3月柘树坪失火,尽管消防队及少数群众参加救火,仍然烧了三天两夜,烧毁房屋64间。

上世纪五十年后期,这里成为粮店,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直到2010年后才改装为副食商店。

君子巷明清有井,名高公井。清亁隆《平江志》:在记述学宫地基时,提到“东南隅有左井为界。学宫左边的井,应在君子巷之西南段,即高公井。同治县志亦有记载。此井呈方井,有台阶,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我住在上西街西头,经常到这里挑水用(井水含矶重,不宜喝,只能供洗 衣服和洗菜等洗刷之用)。

君子巷

君子巷东面建有喻氏宗祠。原祠坐北朝南,有左、中、右三个大门。大门的位置大约在原大有斋以西,由上西街出进。1938年10月19日,侵华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平江县城时,将大门炸毁。此后,祠堂改为由君子巷出进。抗战胜利后,祠堂南边的那部分地做了店铺。解放后,祠堂成了县税务局的办公和居住地,巷对面成了税务局的篮球场。祠堂南边的那一部分成了商业仓库。上世纪六十年代,税务局迁出后,成为县水利局驻地。原税务局的球场建了房屋,成为县林业局驻地,后双改成为社队企业局,最后为食杂公司的仓库。九十年代后,成为居民宿舍。2000年,县水利局迁往三犊源。此后,巷里面无任何机关单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除旅馆外,还有理发店、木匠和扎匠铺。

扎匠和篾匠主要是做箢箕、晒 簟、蒸笼等农具和生活用产品。扎匠则是灵屋、金银山、摇钱树等迷信用品和灯笼等。扎匠手巧,春节期间要三僧,请他扎的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面具和头套,栩栩如生,幽默夸张,十分可爱。

巷子西面北头有一座土岭,最高处也不过10米。岭上树木茂盛,有灌木丛生,不乏几十、上百年的大树。其中梧桐树就有多棵。家有梧桐招凤凰。凤凰是传说,谁也没见到过。这些梧桐招不来凤凰,却招来不少白老仙,这是平城人的称呼。这种鸟全身雪白,腿长、脖子长,可发出清脆的叫声。它们成群飞来,栖息在梧桐树的高枝上,又成群飞向鹤岭。鹤岭自古以来多白鹤而得名。这种鸟可能是白鹤。除白鹤外,还有麻雀、山雀、长尾鸟、班鸠和一些不知名的鸟。这是鸟儿的天堂,也是少年儿童的欢乐世界。每当周日和暑假,八九十来岁的男孩,不约而同来到这里捉迷藏、爬树捉蝉、捉金龟子,掏鸟窝,打梧桐籽。有的坐靠在树丫上,吹凉风,看鸟飞,听蝉鸣,唱儿歌,享受着自然界的恩赐。确实一件幸事。山丘的东南部有一些菜土,秋天的晚上,有一种昆虫发出阵阵“沙沙”的声音,很好听。我们把它叫纺纱虫,它比蝗虫、蟋蟀大,喜欢吃南瓜花。我们经常将它捕来关在用高粱梗编织的笼子里,欣赏它美妙的叫声,不过这声音像蝉一样,不是嘴里发出来的声音,它们鸣叫时,不停地抖动。

那个年代读小学,基本上没有课外作业,初中的作业也很少,半个小时便可完成,不像现在作业很多,搞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习的负担实在太重。假日和周末白天可以去玩,晚上玩什么?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手机和电脑,至于留声机那是奢侈品,一般的孩子没见过。好在邱家祠堂有个戏院,晚上演出灯戏,有时岳阳戏班子来表演巴陵戏,平江叫大戏,票价虽然只有角把钱,但家长哪能拿钱给孩子看戏,不过那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戏唱到三分之二以后,便打开门叫无票人进去,这叫放流。孩子们没线就经常去看放流戏。可惜,现在戏院不放流了,不买票你就莫想看。

巷西面在原小白鸽幼儿园门口南侧,有一条小道,可以到达青石巷。岭上有一只小庙,庙里供河神,有人说是“金星福主”。我不信神,也没有留意过是河庙。到解放后,小庙不见了,仅剩一个用十几口砖砌的神龛。

解放前夕,君子巷里曾经热闹了几天,在北巷口有一余姓人家办丧事,丧事办了7天7夜。只要是余姓,不管是不是他家亲朋,穿件白衣便可去吃酒席。每天开流水席,一提接一提。据说红烧丸、蛋饺用箱桶(打禾的农具)装。余家在月池塘东侧还开了一家打米厂,道场设在此处。“荡秽”时,道士、孝家和乐师等从北出来至打米厂,之后又返回。每到一房间,便用小酒往烧红的卵石上浇,一股清烟往上冒。不管迷信不迷信,醋是一种消毒剂,起到了空气消毒作用,对活着的人是有益的。道场散化财那天,月池塘中间摆放着灵屋、金银山、摇钱树,用红纸糊的衣箱,还有篾扎纸糊的小轿车。再就是数以百计的篾篓子内面装着火纸,这就是阴间的钱。偌大的月池塘,摆放这些东西大约摆满五分之一的地方。大约烧了两个多小时,围观的群众成百上千。亡者的儿子是将军长、孙子开打米厂和商铺,属有钱人家。这场丧事办下来,不知道花了多少金子和光洋。老人过世,子子穿孝服办丧事是应该的,但这样大操大办,浪费钱财,浪费社会资源,实在不值效仿。

君子巷在唐、宋代是泥土路面。清雍正二年(1742),才改成石板路面,直至1986年。解放后,县粮食局驻扎在原来的文圣庙(即学宫)。随着粮食局不断地拆旧建楼房,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巷西土岭上的树木全部砍光,从小白鸽通往青石巷的道路也封死了。1987年对君子巷的下水道进行改造,全部采用盖板涵道,并将巷子拓宽为6米。面积达888平方米,路面改成混凝土。之后私房陆续改造成楼房。上世纪末,县水利局迁往三犊源后,巷里再没有行政事业单位,整条巷子成了商业街。

2010年后,巷子向北延伸了近70米,直通县总工会大门。百货大楼的落成,巷东面又增加了一条通道,通往现在的南街武装部,巷北还建设了地下商场,商店增加到70多家。巷子由原2个出口变成了4个,成了商业步行街。巷里大都是服装店,巷子的南口、北口早晚有摆地摊的,北口的熟食、烧烤生意十分火爆。整条巷子没有一根电杆和树木。南头有两盏路灯,是装墙楼房上的。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五光十色,洋溢着现代气息。南头有二、三个鞋匠摊,延续着即将消失的“补文化”。晴天经常出现几个古玩地摊,为巷子增添了一些古香古色。

(作者城关镇人、平江县史志学会副会长)

君子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