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年的君臣們到底“怕不怕”匈奴人?

談論西漢初年的漢匈戰爭,最常被拿來說的例子是兩個:“白登之圍”和“冒頓單于致信羞辱呂后”。

這兩個情節曲折的故事,再配上漢朝長期施行的和親政策,送女人給蠻夷換取和平的屈辱,藉以撩撥男性觀眾們的神經,最後得出一個看似正確的結論,就是漢初曾經患上“恐匈症”,這個病,直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才得以根治。

這樣的故事,如果再加上“弱宋”的歲幣和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的威能,足夠成為某些一知半解者篤信的定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漢初君臣的眼中,匈奴從來都算不上漢王朝的大患,其軍事力量更是擺不上臺面。

不信?

那就引用不同時代的幾句時人的評斷,以助理解。

漢朝初年的君臣們到底“怕不怕”匈奴人?

根據諾因烏拉匈奴貴族墓出土的衣物復原的匈奴人形象

《漢書·晁錯傳》: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這裡是漢文帝時晁錯的一道上書,裡面談到了匈奴和漢軍的長技,匈奴有三,漢軍有五,非常有意思的是,匈奴的長技並非我們理解的“平原無敵”的蒙古騎射,反而是:

能爬山越溪的良馬,也就是越野能力;

山川穀地往來馳射的騎術, 也就是山地作戰能力;

頂風冒雨抗凍捱餓的堅忍,也就是持續行軍能力。

反倒是平地衝鋒、弓弩對射、或是下馬格鬥這些真正的戰陣對抗,全都是漢軍勝出,最後說起數量,漢軍完全是以十當一。

說的直白點,此時的匈奴騎兵與後世能騎射騷擾,也能重騎兵衝鑿的蒙古騎兵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反而更像先秦時代的山戎、北宋西軍面對的橫山蕃部,翻山越嶺你不行,真刀真槍我不行。

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了現在網上著名金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發明人陳湯的時代,也就是晁錯之後150年左右,《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記載陳湯的評價: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也就是說,在匈奴從漢地吸收了大量文明成果之後,其在軍事上也不過稍稍拉近了與漢軍之間的差距,由五個頂一個,進步到了三個頂一個……

漢朝初年的君臣們到底“怕不怕”匈奴人?

西漢軍隊復原圖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漢武帝打出來的自信,恰恰相反,在漢武帝之前的晁錯口中早有評斷(《漢書·晁錯傳》):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匈奴因為遊牧生產、生活方式,免不了騷擾邊境,對於漢地的侵害,也不過主要是對邊郡的疾行搶掠,你調兵防備,人多了他就跑,人少了他就來,問題是兵多成本就高,撤了屯兵,他又來,不勝其擾,整體上,晁錯算的就是一筆經濟賬。

所以晁錯開出了藥方,就是移民實邊,或者說用厚利誘民實邊,最終兵民一體,抗拒遊牧人的搶掠。

今人看史書就能發現,雖然漢文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匈奴入塞的記載一直到漢武帝時代仍是持續不斷,可見被動防禦下的漢朝邊境仍不安寧。

然而,當我們細讀史書,又會發現,在漢初的朝堂之上,對於匈奴的議論並不少,卻從沒有將匈奴視為能夠威脅漢朝存亡的政治問題,算的往往是經濟賬、面子賬,換句話說,它就是個小把戲,噁心,卻不可怕。

之所以如此,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裡已經寫得很清楚: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匈奴的兵員實際上就是普通的牧民,依靠他們的生活技能來從軍作戰,而他們的武器則非常落後單調,長兵,也就是及遠的武器就是弓箭,短兵,也就是肉搏武器則是刀和鋋,即短矛。

漢朝初年的君臣們到底“怕不怕”匈奴人?

胡漢交戰圖,匈奴人用的就是短矛、劍和弓

從考古發掘來看,匈奴的弓多木質,上有華麗的裝飾構件。由於木頭容易腐朽,目前還沒有發現完整的匈奴弓,大多是一些殘留的弓飾件,具體形制無法得知。但根據弓腐朽後殘留的痕跡看,其最大長度可達1.3米,而箭頭材質則多種多樣,有鐵、銅和骨質,其中鐵質的箭鏃佔多數。

在短兵上,除了繳獲或者仿製的漢式環首刀,匈奴人自己的“鄂爾多斯式”刀都非常短,一般長度都只有20—30釐米,早期的匈奴劍也不長,一般也只有20—30釐米,不過由於匈奴人和西域、中原都有長期接觸,後來也開始擁有近一米的長劍。匈奴人使用的肉搏武器還有短矛“鋋”,可擊刺也可投擲,類似中原戈的鶴嘴鋤,以及各類狼牙棒。

漢朝初年的君臣們到底“怕不怕”匈奴人?

身穿木質風翼甲的古代武士復原圖

至於說甲冑,匈奴墓葬中既有中原式的鐵扎甲,也有斯基泰式的青銅鱗甲,更有意思的是,由於材料獲取的不易,匈奴人還有木甲裝備,比如匈奴統治下的北方的丁零人往往用木板保護手臂和腿部,甚至做成高高的風帆狀物來遮擋箭與寒風。

整體來說,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作戰方式,漢初的匈奴人對於漢軍只有劣勢,沒有多大的優勢,所以才無力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主力會戰,那麼或許有人會反問,“白登之圍”算怎麼回事?這個,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