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GDP總量比肩荷蘭,民營經濟佔比高達65%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小昭

浙江經濟發展已邁入增長中高速、質量中高端的軌道。2017年經濟總量與2016年居世界第18位的荷蘭相當,人均GDP從2002年的0.2萬美元提升至1.36萬美元,跨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

浙江省統計局日前發佈“八八戰略”實施15週年系列分析顯示,15年來,全省生產總值平均三年躍上一個萬億級臺階:

從2002年的8004億元躍升至2004年的11649億元,年均增長14.6%,是新世紀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


2008年躍至21463億元,年均增長12.8%;


2011年躍至32363億元,年均增長9.9%;


2014年躍至40173億元,年均增長7.9%;


2017年達到51768億元,年均增長7.8%。

15年來,浙江國有經濟保持穩定,個私經濟顯著提升,其他經濟共同發展。非公經濟佔比從2002年的61.3%提高到74.9%。其中,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優勢。2017年,民營經濟創造增加值近3.4萬億元,約佔GDP的65.2%,對浙江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在政策引導下獲得了快速發展。2003-2017年浙江個私經濟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14.7%,比GDP年均增幅高1.4個百分點,個私經濟佔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49.8%提高到2017年的60.5%,已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推動浙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民營經濟創造了全省56%的稅收、65%的生產總值、77%的外貿出口、80%的就業崗位。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佔比近1/4,連續19年居全國第一,誕生了阿里巴巴、華三通信、海康威視、聚光科技等世界知名的獨角獸龍頭企業。

從近年來的富豪排行榜上,浙商人數一直位居前列。去年的胡潤富豪榜中,浙商上榜人數達263人,僅比廣東少21人,位居第二。目前浙江A上市公司數量達421家,佔全國的11.98%,僅次於廣東,高居全國第二。而浙江總人口在各省份中僅列第11位,浙江民營經濟之發達可見一斑。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浙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無論是勞動力要素、土地等制度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浙江最早在全國實行省管縣體制,縣域經濟、鄉鎮經濟都十分發達,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最小。

在城鄉一體化方面,浙江省統計局介紹,2004年浙江制定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這樣的綱領性文件在當時還是地方第一個。十五年來,浙江把城鄉協調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統一籌劃,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城鄉區域深度融合,城鄉協調發展優勢更加凸顯。

數據顯示,2017年,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2年的11716元增至2017年的5126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40元增至24956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從2.37縮至2.054,小於全國(2.71),也小於上海、江蘇、山東、北京和廣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3年位居直轄市以外的各省(區)第一。

在城鄉協調發展基礎上,浙江正順應城市經濟特別是都市區經濟成為區域發展與競爭主要形態的新趨勢,堅持做強市域經濟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並重,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近年來浙江杭州、紹興、寧波等地通過撤縣(市)設區,做大城市平臺。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認為,擴大設區市的規模,有利於提高其要素聚集的能力,發展好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才能有效促進產城融合,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至2017年末,浙江有特大城市1個(即杭州)、大城市7個,城鎮化率為68.0%,列廣東、江蘇之後,居直轄市以外的各省區第三位,比全國平均水平(58.5%)高9.5個百分點。杭州、寧波、溫州、金華4市的城市化水平達7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4市常住人口占全省的57%,當年新增常住人口占全省當年新增人口的74%,4市生產總值佔全省的6成以上,四大都市區主體地位不斷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