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貿易霸權主義的 美國怪獸

那些貿易戰聲勢浩大,美國或許從中嚐到過些甜頭,但卻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也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今美國仍想靠貿易霸權主義來壓制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壓艙石的中國經濟,算盤恐怕打錯了。


貿易大戰的陰雲籠罩在中美兩國上空。

在美國的官方敘述裡,對華貿易戰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然而實質上,這是美國一貫的單邊保護主義思維在作祟,是典型的貿易霸權主義。

縱觀歷史,美國曾經掀起過多場貿易戰,可謂“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而貿易戰的對象幾乎覆蓋了其所有的重要貿易伙伴。那些貿易戰聲勢浩大,美國或許從中嚐到過些甜頭,但卻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也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今美國仍想靠貿易霸權主義來壓制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壓艙石的中國經濟,算盤恐怕打錯了。

美日貿易戰再現“珍珠港”

雖然現在美國和日本是貿易上的好夥伴,但它們在20世紀70-90年代間也曾發生多次貿易戰,至今仍給日本人留下了持久的心理陰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爭霸格局呈現。日本作為制衡蘇聯的“盟國”得到了美國大量的政策照顧,實現了經濟20多年的高速發展。但日本某些經濟指標的迅猛增長令美國國內一些行業感到不安。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與美國在部分領域產生了多次貿易摩擦。

因為日本紡織品的市場佔有額逐步提高,對美國紡織品製造業形成威脅。1971年,美國強迫日本接受了他們提出的“日美紡織品協定”,日本自願單方面實施限制日本紡織品出口美國的數量和種類。

第二次是1974年美國要求日本自願限制對美鋼鐵出口量。到1976年,日本再次被迫和美國簽訂特殊鋼進口配額限制協定。

最為激烈的貿易摩擦發生在汽車行業。上世紀70年代,“日本製造”風靡全球,尤其是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一度超過20%,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來源國,而美國車幾乎沒有出現在日本市場上。1980年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佔汽車總進口的80%,達到192萬輛。為了應對來自日本的競爭,美國不得不為國內汽車行業提供10億美元的補助。因此美國強迫日本完全開放日本的汽車市場,日系汽車製造商在美國建廠以及自願限制對美出口汽車數量上限。

隨著蘇聯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的崩潰,日本對抗蘇聯的“橋頭堡”作用大幅減弱,反而其強大的經濟規模及較快的經濟增速給美國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加上日本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與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壓制了美國收窄貿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間。80年代初期,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飆升至500億美元,美日貿易逆差佔美國貿易整體逆差的30%—40%。上世紀80到90年代,美國也曾以“301條款”為武器,不斷要求日本改善貿易結構。美國與日本全面貿易戰的來臨已不可避免。

當時的美國里根政府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實行高利率和緊縮的貨幣政策,因此推高了匯率,造成美元在1980年—1985年間上升了60%,加劇貿易逆差。1982年—1984年,由於汽車產量減少,美國汽車製造業減少了6萬個工作崗位,是里根總統任期中美國失業率最高的時期。

1985年,為了減少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美國要求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同意日元兌美元升值,整個美日貿易戰達到高潮。1985年—1995年間的美日貿易大戰高潮,被稱為“上世紀80年代的珍珠港事件”。“廣場協議”簽訂不久之後,大批熱錢流入日本,日本國內資產價格飆升,出現泡沫經濟並最終破滅,日本陷入了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停滯,陷入“失去的10年”。

然而,在啟動對日貿易戰後,美日貿易逆差並未得到改變,1987年美日逆差曾達到567億美元高峰,這段時間內逆差水平基本都在400億美元之上。到1989年,美國總計已向日本發起24例“301調查”。正如《日本經濟新聞》所總結的,在所有情況下,都以日本屈服的形式解決,從而向美國提供了“只要以301條款加以威脅,就會管用”的慣例。

1992年,日本再次被迫將對美國汽車出口上限從230萬輛下調到165萬輛。1995年,美國根據《1974年貿易法案》對日本汽車徵收額外關稅。美國還對日本彩電、半導體、電腦、電話等電子產品展開貿易戰。

在1995年世貿組織(WTO)成立前夕,美國再次啟動“超級301條款”,對進入美國的日本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1995年,上臺伊始的美國總統克林頓一心要打開日本市場,其貿易談判代表坎特單方面宣佈,根據“301條款”,對來自日本的豪華轎車徵收100%的關稅。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貿易逆差的GDP佔比開始下降,日美貿易關係才有所改善。2000年以後,大部分貿易摩擦都在WTO的框架下得到解決。

“為了他們(美國人),我們失去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一名日本經產省官員憤憤不平地說。但日本人能怪誰,誰叫美國是你老大呢?老大發威,可是翻臉不認人,你甘願做小弟的只能“打掉牙齒往肚子裡咽”啊!

美歐多次較量

美歐之間的貿易戰,比美日貿易戰次數更多,行業範圍更廣。美國多次動用“301”大棒,至今讓歐洲人耿耿於懷。歐洲企業也因此患上“恐美症”,一聽到美國要進行“貿易戰”,就會憂心忡忡。

二戰後,美國實施了幫助歐洲經濟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全球經濟重建以及戰後貿易、金融體系的新建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迎來了黃金髮展期,歐洲各國開始恢復元氣,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這也為美歐貿易戰埋下了伏筆。

這場貿易戰最終以美國妥協結束。歐洲表面上贏了,但是歐洲的消費者卻再也吃不到便宜的雞肉了。而美國輸得更大,在美國對歐洲汽車徵收高關稅的時候,美國的汽車免遭來自外界車企的競爭,並喪失了快速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機會,出現了數十年的下坡路。

在20世紀70和80年代雙方貿易戰期間,美歐貿易狀況均有所好轉。其中美國貿易逆差有所收窄,英國貿易順差有明顯回升。當時正處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航空航天、計算機、信息等行業尚未發展壯大,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產業仍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歐美在該階段爆發的貿易戰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與鋼鐵領域。

在鋼鐵領域,美國鋼鐵公司、伯利恆鋼鐵公司等七家鋼鐵企業以聯邦德國等西歐十一國鋼鐵公司接受政府補貼,並以低於成本以下的價格向美國傾銷鋼材為由,在1982年1月中上旬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了針對西歐十一國鋼鐵公司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訴訟。之後美歐在鋼鐵領域的貿易戰顯著升級。

伴隨著雙方互相的指責,美歐在農產品與鋼鐵領域的貿易戰也一直在延續,貿易戰戰場也從歐共體擴張至中東、印度等第三方進口市場。直至資本主義世界逐漸走出經濟危機,全球市場開始恢復一定的擴張速度,雙方的農產品貿易戰才逐漸降溫。儘管貿易戰期間美歐均獲得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但作為代價,財政赤字也有明顯上升。

歐洲是美國“301調查”拉鋸時間最長的對象。1985年,歐共體(歐盟前身)以食品安全為由,宣佈禁止進口和銷售美國含激素牛肉,1987年美國對歐共體發起“301調查”,1989年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懲罰。

美歐貿易爭端中“香蕉戰”頗具代表性。1999年3月,美國宣佈單方面對來自於歐盟的價值5.2億美元的產品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以報復歐盟通過許可證和配額制度限制香蕉進口,對美國相關行業造成損害。歐盟則向WTO要求對美國“301條款”的合法性進行審議。同年4月,WTO認定歐盟修改其香蕉進口與銷售機制,美國可以對歐盟的產品進行制裁,金額為1.914億美元。

WTO對“香蕉戰”的裁定結果是:“301 條款”“很難說違反協定”。但這個裁定帶有政治色彩,縱容了美國的霸權,留下了隱患。德國《明鏡》週刊就稱,“301條款”是一個經濟強國的單邊主義行動,是“WTO規則籠子裡的野獸”。

到本世紀初,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美國鋼鐵行業遊說政府進行保護,限制從歐盟和日韓等7國進口鋼鐵產品,最終美國認為這些國家出口鋼鐵違反《1974 年貿易法》“201條款”。

當時的美國小布什政府決定自2002年3月開始對大多數種類鋼材徵收最高30%的關稅,為期3年。此次貿易戰,除了關稅外,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也出現在美國的貿易限制措施中。不過,美國的行為遭到各國反制,作為報復,歐盟隨即決定對進口鋼材徵收最高達26%的關稅,同時進行進口配額制度。同時,和其他7國向WTO申訴。2003年,小布什政府宣佈取消上述保護性關稅,此輪貿易戰才畫上句號。

美曾五次對華動用“301”

歷史上,美國曾5次對中國動用“301條款”,其中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先後3次對中國知識產權實施“301調查”,最終通過談判分別達成3個知識產權協議。從歷史結果看,最終雙方均達成妥協,並未演化成全面貿易戰。301條款更多是美國獲取談判優勢的手段。

1991年10月美國對中國發起市場準入的“301調查”,主要針對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問題,在1992年談判達成協議。2010年,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政策措施啟動“301調查”,雙方最終通過談判達成一致。

自美國去年8月末宣佈針對中國展開“301調查”以來,不少美國媒體、專家、機構直言不諱地批評特朗普政府濫用“301調查”。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學者查德·鮑恩撰文稱,在“301調查”中,美國政府“身兼數職”,充當警察、檢察官、陪審團和法官多種角色。德國新聞電視臺稱,美國政府正在制定新貿易戰略,但實質是“301條款”將大行其道。作為上世紀全球貿易政策的制定者,超級大國美國現在要摧毀全球貿易秩序。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發表最新觀點認為,美國對中國500億—600億美元商品加關稅的行動,不太可能對中國或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能夠解決與美國的關稅問題,但貿易風險將增加。惠譽表示,6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對美商品出口總額的2.5%左右,或中國GDP的0.5%,但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會小得多。由於缺乏替代品,這些貨物最終還是會去美國,而其他商品可能會轉移到不同的市場。美國對中國目前500億-6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的措施,對中國GDP增速的拖累不會超過0.1%。

中美貿易不平衡只是美國此次貿易戰訴求的藉口和初步目標,而遏制中國趕超的“超限戰”,則是更為重要的動因。由於中美貿易戰尚沒有過全面升級的狀況,中國在應對跨領域多維度的貿易戰上也許相對缺乏經驗。不過中國的態度很鮮明,就是不惹事,也不怕事。

近日,美國官員又在世貿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對中國決定停止接收“洋垃圾”表示關切,並稱中國限制進口可再利用商品嚴重干擾了全球廢舊物資供應鏈。中國似乎正在違反WTO義務,區別對待國內和國外垃圾產業並採取過度貿易限制政策。3月2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做出回應,美國官員指責中國不接受洋垃圾“於情不合、於理不通、於法無據”。

華春瑩說:“這名美方官員將中方正當合法舉動上綱上線,說中方‘似乎’正在違反世貿組織義務,這是非常虛偽的。難道美方對華限制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就是正當的,而中國依法限制‘洋垃圾’進口就是違法的嗎?”在美國人眼裡,“你中國不接受我的垃圾,這不就給我國的環境造成汙染了嗎?”這種理論和心態,和“301條款”所暴露的霸權心態如出一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