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乡村播报橙二狗

跟随李世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共有十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另外还有一说,与这十个人不一样,我们就只说这一说的十个人的后面的下场吧。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凌烟阁功臣第一人,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死前令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公元654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怕大臣不从,就与武则天一起到长孙无忌家,对长孙无忌各种赏赐,暗示长孙无忌要支持,但是长孙无忌给拒绝了。

公元655年,李冶不顾大臣的反对,最终还是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武则天也因为长孙无忌不肯支持自己,对其怀恨在心。

公元659年,许敬宗向李冶密告,说监察御史与长孙无忌,意图造反,李治最终令长孙无忌自谥于家中。

尉迟恭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尉迟敬德被陈为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尉迟敬德请求告老回乡养老,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尉迟敬德随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回朝后,尉迟敬德就回家养老了,不问政事了。

公元658年,尉迟敬德于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侯君集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劝张亮与李承乾造反,后来李承乾失败,侯君集被人告发,李世民本不想治侯君集死罪,但是群臣说侯君集之罪必斩不可,所以李世民最终将侯君集处死,但是赦免了侯君集的妻子和儿子,仅将他们迁到岭南。

张公谨

贞观元年,张公谨出任代州都督。贞观三年,上书建议讨伐东突厥,并随兵部尚书行军总管李靖讨伐,张公谨担任副总管。东突厥平定之后,进封邹国公。

贞观六年,病逝于襄州都督的任上,享年三十九岁。

刘师立

罗艺叛变,刘师立因为与罗艺关系不错所以获罪除名,后来起复为岐州都督,在小莫门川打败了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去世。

公孙武达

贞观初年,担任肃州刺史,于张掖河打败了几千突厥兵,升任左监门将军。盐州突厥叛乱,公孙武达斩其统帅可逻拔扈,封东莱郡公。永徽年间死在了右武卫大将军的任上。

独孤彦云

后来因功进封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在与颉利可汗的战斗中战死。

杜君绰

李世民称帝之后 ,杜君绰封为怀宁县开国公,公元661年任辽东道经略大使,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万,以功陈左领军大将军。公元662年,死在上朝的路上。

郑仁泰

率军讨平铁勒叛乱,大败而归,后征高丽,也是大败,所以被降职。

李孟尝

贞观四年,李孟尝随李世勣大破突厥于啧北阴山。

贞观五年,封食邑两千户,封汉东郡开国公。

贞观二十年,任黔州刺史。

公元666年,病死于长安家中,享年七十四岁。


历史简单说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人,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门附近起兵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这场政变中,李世民干掉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为他的继位扫清了障碍。

在这里不讨论李世民起兵造反是否合法,兄弟相残是否太无情,单就这次政变的影响来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玄武门政变转变了唐朝政局的未来走向,也将李世民推向了大唐江山的领导者之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后,广招贤才,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贞观年间国泰民安,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换句话说,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李世民的继位,也就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甚至开元盛世或许都不会出现,所以“玄武门之变”未必就是一场兄弟间的相互残杀,历史有它的安排。

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主要有十位将领:

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李世民成功夺得政权后,这十人全部封功有赏。但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且来看看:

1、长孙无忌,这十人中,属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关系最亲近,他们不仅是好兄弟,又是郎舅关系,长孙无忌的妹妹便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

“玄武门”政变后,长孙无忌功居第一,进封齐国公,位至宰辅,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一,深得李世民的倚重。李世民去世后,长孙受先帝之托,以国舅、太尉、顾命大臣身份辅佐高宗。

然而,他因立后一事,令武则天怀恨在心,武则天坐上皇后宝座之后,便授意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听信之,将长孙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国舅大人,在太宗时受到万般厚待,却在侄子高宗手上没有得以善终,不得不说令人心寒。

2、尉迟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亲手诛杀了李元吉。后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迷信方术,谢绝宾客,闭门不出,死后谥号“忠武”,陪葬昭陵,善终。

3、候君集凌宵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任兵部尚书,立下了赫赫战功,立下战功后人也开始膨胀,因太子李承乾是其女婿,参与了皇室内部的夺嫡之战,企图煽动太子李承乾造反,后因受牵连被李世民处死。

4、张公谨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一战,张公谨独守城门立下大功,后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有功,进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张公瑾病逝,时年39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剡国公,善终。

5、刘师立玄武门兵变将领功臣之一。后罗艺叛变,刘师立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又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先后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谥号“肃”,善终。

6、公孙武达屡次征讨突厥,以功封为东莱俊公。唐高祖永徽年间升为右卫大将军,任上去世,陪葬于咸阳昭陵,善终。

7、独孤彦云玄武门兵变功臣之一。玄武门事件发生不久,突厥到来,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属于为国捐躯。因去世太早,生时没有享受到封官加爵,死后续图于凌烟阁,供后世瞻仰,属善终。

8、杜君绰,玄武门兵变功臣之一。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上朝时突发身亡,李治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善终。

9、郑仁泰玄武门兵变功臣之一。曾入右武大将军、减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事,曾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善终。

10、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后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府第,李治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善终。

十位将领大多都是善终,由此可见太宗李世民的贤明和胸襟。他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在登基之后,担心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功高盖主而诛杀。

在李世民政期内,只要不是居功自傲,做出出格之事,都能同富贵,被善待,从而善终,这在善于玩弄心术的帝王之中确属难能可贵。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这十人通过玄武门事件立啦大功,全部封公,好几人入凌烟阁。

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尉迟恭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死后陪葬昭陵。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张公谨,玄武门之变后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位。

刘师立。罗艺叛乱,下诏刘师立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又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先后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

公孙武达,屡次征讨突厥,一直担任长安城的保卫工作,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善终。

独孤彦云,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城下,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没有享受到后来的凌烟阁待遇和各种封赏,死得太早了。

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一直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高宗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实封二百户,曾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

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后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府第。

玄武门之变真的改变啦他们的人生,全部位至公侯。

96评论
书房记 文史作家 文化问答专家08-21 22:33
1049赞

在隋末风起云涌的英雄群体中,最值得讴歌的是唐太宗。他手提三尺剑驰骋在沙场上,为夺取天下而身先士卒。尔后,他又在贤臣辅佐下躬行仁政文治,还谆谆告诫后代勿滥施武功。他的胸怀像蓝天一样深远广大,他那仁德的光辉长久照耀着国家的未来……

但是,后世也有人视唐太宗为假仁假义者,其提出最厉害的证据就是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并抢班夺权。北宋著名的唐史专家范祖禹即在《唐鉴》里批评唐太宗“不顾亲”、“不知义”,说:“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太宗之罪著矣!”南宋大儒朱熹亦说:“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

史书记载秦王府的干将们劝李世民发动政变,不管多少理由,都不免牵强。如今史书要重点表现的,似乎玄武门政变的发动,李世民是在大家逼迫下做的,他自己意愿不强。但看看后来的一条,尉迟敬德说:现在,勇士八百人已经进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我们的人马已经进入战斗位置,现在已经停不下来了。哪里来的八百勇士?

其实玄武门之变主要人物为: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

玄武门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当上了皇帝,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后,主要的参与人都得到了封赏:

张公瑾:以功授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后病死,时年39岁;

尉迟恭:尉迟敬德因功被授予太子左卫率,后被尊为民间门神;

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后改任司徒;

刘师立:同诛建成有功,封襄武郡公,贞观14年去世;

公孙武达:为检校右监门将军,善终;

独孤彦云:以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后在战争中死亡;

杜君绰:以功被封为开国县侯,实食绵州食邑四百户。后在上朝时猝死;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立功后,授游击将军,实封二百户李孟尝:终右威卫大将军、汉东郡公。后在战争失利后病死;

侯君集: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后在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杀;

庞卿恽:玄武门之变讨隐太子有功,后拜右骁卫将军、邾国公,善终;

高士廉:申国公,拜尚书右仆射。后因病去世。

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史料,多经过了贞观时期的改造。努力为唐太宗辩白是唐史书写的重要政治任务,很多真相被遮掩过去。

玄武门之变,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李世民对权力的向往。夺权路上,无论谁来阻挡,都将被除去。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


邓州政法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李世民、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



凌烟阁论功行赏,这几个人基本都在列。不过对于这几个人的结局我还是会在下面提一下。

玄武门之变: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决定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唐高祖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武德九年6月,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尉迟恭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死后陪葬昭陵。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张公谨,玄武门之变后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位。

刘师立。罗艺叛乱,下诏刘师立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又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先后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

公孙武达,屡次征讨突厥,一直担任长安城的保卫工作,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善终。

独孤彦云,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城下,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没有享受到后来的凌烟阁待遇和各种封赏,死得太早了。

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一直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高宗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实封二百户,曾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

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后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府第。


凡人的历史世界

玄武门之变是大唐政治格局的重要转折,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当时随李世民起事的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十人,最后将李建成一箭穿心,逼李渊退位,李世民当了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那么这十个人事变之后都是什么下场呢?

长孙无忌,李世民儿时伙伴亲密战友兼大舅哥,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玄武门之变后当了宰相,李世民临终托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权交给他打理,后被李治和武则天联合李勣许敬宗李义府联合绞杀,流放后投缳自尽。

尉迟恭,开始跟刘武周干,后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抚后成为李世民忠心干将,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玄武门之变后位高权重,晚年闭门自守,善终。

侯君集,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唐统一后,官位越来越高,却居功自傲。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

张公谨,早年跟随王世充,后在尉迟恭的推荐下加入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靖平定东突厥,后来进了二十四臣,并得以善终。

刘师立,事成后,官升至左骁卫将军,封襄武郡公,后来有人告其谋反,李世民未信, 贞观十四年去世。善终。

公孙武达,栎阳人,以侠名闻世,当时在秦王府当右三军骠骑,随李世民入玄武门,玄武门事变后升任检校右监门将军,肃州刺史等职,封东莱俊公,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善终。

独孤彦云,秦王府嫡系(隋汝阳郡公益州总管独孤楷的儿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将安康公主嫁给了他。后来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没有享受到后来的凌烟阁待遇和各种封赏。

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封开国县侯,任忠武将军,在初唐战争中很骁勇,高宗时期征战高句丽,斩首三万,归国封左领军大将军。上朝时猝死于禁庑之中。

郑仁泰,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实封二百户,贞观十三年升迁中郎将,贞观二十一年,郑仁泰为右屯卫大将军,成为大唐官职最高的武将之,死后陪葬昭陵。

孟尝,玄武门事变杀死建成、元吉的就是他,事后论功被授为右监门副率,在贞观时期,官最高做到右屯卫将军,黔州刺史,高宗时期右监门大将军,七十四岁逝世,陪葬昭陵。

可以看出,除了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诛杀外,其他人不论是仕途还是财富,都是很不错的。君王能做到同甘苦,共患难,真不多。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代明君。


遗产君

在隋末风起云涌的英雄群体中,最值得讴歌的是唐太宗。他手提三尺剑驰骋在沙场上,为夺取天下而身先士卒。尔后,他又在贤臣辅佐下躬行仁政文治,还谆谆告诫后代勿滥施武功。他的胸怀像蓝天一样深远广大,他那仁德的光辉长久照耀着国家的未来……

但是,后世也有人视唐太宗为假仁假义者,其提出最厉害的证据就是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并抢班夺权。北宋著名的唐史专家范祖禹即在《唐鉴》里批评唐太宗“不顾亲”、“不知义”,说:“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太宗之罪著矣!”南宋大儒朱熹亦说:“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

史书记载秦王府的干将们劝李世民发动政变,不管多少理由,都不免牵强。如今史书要重点表现的,似乎玄武门政变的发动,李世民是在大家逼迫下做的,他自己意愿不强。但看看后来的一条,尉迟敬德说:现在,勇士八百人已经进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我们的人马已经进入战斗位置,现在已经停不下来了。哪里来的八百勇士?

其实玄武门之变主要人物为: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

玄武门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当上了皇帝,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后,主要的参与人都得到了封赏:

张公瑾:以功授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后病死,时年39岁;

尉迟恭:尉迟敬德因功被授予太子左卫率,后被尊为民间门神;

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后改任司徒;

刘师立:同诛建成有功,封襄武郡公,贞观14年去世;

公孙武达:为检校右监门将军,善终;

独孤彦云:以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后在战争中死亡;

杜君绰:以功被封为开国县侯,实食绵州食邑四百户。后在上朝时猝死;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立功后,授游击将军,实封二百户李孟尝:终右威卫大将军、汉东郡公。后在战争失利后病死;

侯君集: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后在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杀;

庞卿恽:玄武门之变讨隐太子有功,后拜右骁卫将军、邾国公,善终;

高士廉:申国公,拜尚书右仆射。后因病去世。

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史料,多经过了贞观时期的改造。努力为唐太宗辩白是唐史书写的重要政治任务,很多真相被遮掩过去。

玄武门之变,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李世民对权力的向往。夺权路上,无论谁来阻挡,都将被除去。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


书房记

不请自答。

玄武门之变既是历史巨变,也是家族灭门惨案。

先来看看李世民带着哪十个人参与了这场家族惨案与朝政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共十个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将大哥李建成一箭穿心,尉迟恭射死李世民的小弟李元吉,逼李渊退位,李世民当了皇帝,即为唐太宗。

第一、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的亲哥哥。长孙无忌一手策划了玄武门惨案,是唐太宗的心腹大臣。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在李世民悬挂的凌烟阁24功臣的画像中,长孙无忌名列第一。

在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还竭力扶持自己的亲外甥,唐高宗李治当上了皇帝。长孙无忌因为武则天侍奉过李世民,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掌权后,则联合李治绞杀长孙无忌,将他流放在外,长孙无忌最后上吊自杀。

第二、尉迟恭,传说他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门神的象征,所以每逢新春,总要贴门神辟邪。尉迟恭军功赫赫,被封为鄂国公,也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

尉迟恭算是得了善终。他死的时候,唐高宗为他废朝三日,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第三、侯君集,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后,功劳跟长孙无忌等人平起平坐。后来,他又出征突厥,平定高昌,功劳很大。但是侯君集居功自傲,还不积口德,经常口出狂言,抱怨李世民,最后被李世民杀了。

第四、张公谨,张公谨年龄较大,他跟随李靖平定突厥,不久就重病去世。也算是善终。

第五、刘师立,因为玄武门之变有功,被封为左骁卫将军,后来又加封襄武郡公,赐绢五千匹。算是官运亨通,钱财广进。

第六、公孙武达,他做人豪爽大气,因为玄武门之功,被封为肃州刺史。永徽年间死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

第七、独孤彦云,历史上对独孤彦云的记载非常少,只能知道他在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生卒年不详。

第八、杜君绰,活得时间也比较长,活到了高宗时代,参与平定高句丽等地,战功显著。后来做了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是一个得了善终的。

第九、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后来因为讨平铁勒叛乱不利而被唐太宗降职。

第十、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封武水县开国公。贞观年间,破东突厥有功,迁汉东郡开国公。后来因为军功,唐高宗下诏追赠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予谥曰襄,陪葬昭陵。也是一个善终的。

这相当于是十个参与了灭门案的人,最后大部分都得了善终。可见唐太宗做人还是很厚道,没有做一些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这十个人也算是跟了明主了。

以上。


以史为贱

先来说说玄武门之变的大概过程。

唐朝开元皇帝李渊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四李元吉,老三早逝。李世民陪着老爹李渊东征西战立下很多汗马功劳,这里细数不过来。

李渊按照古代习俗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但是当时的李世民各个方面都超过他的哥哥李建成,所以李建成非常害怕李世民夺得他的太子之位,便想法设法的想贬低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位置。

这其中李建成诬陷和陷害李世民的手段之多,就像李世民立下的功劳一样无法细数。先来看看李建成陷害李世民做的准备工作。

李建成知道自己的权势不及二弟李世民,所以拉拢第四李元吉一起来陷害李世民。

李建成给李元吉画的饼是如果李元吉帮助自己登上王位,自己不封皇太子,而封李元吉为皇太弟。自己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李元吉。李元吉答应了。

不知道李元吉是不是傻,自己和大哥李建成的年龄能差多少?李建成百年之后才将皇位传给自己,那时候李元吉的年龄也很大了吧。更何况,传不传给李元吉更是个问题。

李建成还拉拢了很多与李世民有过节的大臣和嫔妃一起在皇帝李渊的耳边吹风。

前期工作完成后,那些依靠李建成的大臣和嫔妃一直在皇帝李渊的耳边说李世民的不是。一开始李渊还是很相信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的,但是谁都经不住日积月累的谗言,终于渐渐的疏远了李世民。

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李建成准备趁李渊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去陕西宜君县避暑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掉二弟李世民然后逼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

可惜事情败露,李渊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准备废掉太子李建成。虽然李建成想谋害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依旧为自己的大哥求情,李渊心里也很感动。

这件事虽然败露,但是李建成并不死心,又想出来很多阴谋诡计去陷害李世民,并且让很多大臣和嫔妃在李渊的跟前说自己的好话和诬陷李世民。这期间李渊的态度也从想废李建成而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思想渐渐的转变成了依旧立李建成为太子。可见流言蜚语的力量多么强大。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夕,李世民得知大哥李建成在出兵打突厥前的昆明池饯行宴上想谋害自己。李世民手下的很多大臣包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王祥等人都一再的劝李世民要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内心还是很犹豫,无法下定决心,他并不想为了皇位而去谋害自己的兄弟。尉迟敬德等人心里很着急,一再说明利害关系,如果今天李世民不动手,迟早有一天他们就会谋害自己。

到这个时候,玄武门之变的前夕,李世民在众大臣的劝说下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对自己的兄弟动手。

李世民做的第一步是将两位兄弟最大的罪名,淫乱后宫报告给了父亲李渊。李渊听后非常生气,便让李世民通知大哥和四弟明日上朝听候处理。

第二天,李世民全副武装的站在玄武门前,李建成和李元吉看着李世民全副武装的样子就害怕去上朝,预逃走。李世民搭弓射箭,射杀了李建成,然后骑马追赶李元吉。尉迟敬德在后面追赶李世民。

李元吉跑进了树林,李世民紧追不舍。李世民在树林里不小心被树枝绊下马,李元吉见状回身用弓箭勒住李世民,不料却被后来赶上的尉迟敬德手起刀落给杀了。

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又去平息了府宅上的骚乱。

李渊本只想教训一下两个儿子,却不想两个儿子却被李世民杀了,心里很是伤心。李渊也很识趣的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是年,李世民28岁。

后来,李世民见到父亲李渊后抱着父亲的腿失声痛哭。

看到这里我觉得这其中仔细想来很是令人斟酌。袁腾飞老师讲历史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话说就是:“古代帝王将相家根本毫无兄弟亲情可言。连普通老百姓家的兄弟都会为了房产而大打出手,更何况帝王家为了皇权。”

后来看了很多历史也正是如此,为了争权夺利,帝王家根本毫无兄弟亲情可言。可是,玄武门之变我却感觉有些不同。

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夕内心都还是很犹豫、纠结的,他不想为了皇权去谋害自己的兄弟。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李元吉在逃进树林的时候发现李世民被树枝绊下马后,不是搭弓射箭射杀李世民而是用弓去勒住李世民。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看着戎装面对自己的李世民的时候内心估计依旧不相信李世民会杀了自己。李元吉在看见李世民摔下马后也没有想着要射杀自己的兄弟。若李元吉真的想杀死李世民,他有这个机会,而他没有那样做。

后来,李世民见到父亲李渊后抱着父亲的腿失声痛哭。他可能是为了自己亲手杀死两位兄弟而难过。

我相信,一开始李建成并没有杀害二弟李世民的心。李世民更是没有因为皇位而去杀害兄弟的心。李元吉可能到死都不相信二哥会杀了自己,也无法痛下杀手去杀死李世民。

至于他们最后是如何慢慢的对兄弟痛下杀手的,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手下的大臣。他们手下的大臣都看到了自己各为其主的利益关系。若自己的主子失利,自己的前程也完了。他们根本不曾想自己的主子是否真的想那么做,他们只想着作为利益的驱使如何做才是完胜。

所以他们怂恿自己的主子去痛下杀手,义正言辞的用“不除之,后患无穷”成功的吞噬掉了他们兄弟三人心中的兄弟之情。

这算什么?要我说这就是人性。李世民因为功劳太大,赏无可赏,李渊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职位叫“天策上将”,并设立天策府。中华上下五千年,只此一人得此职位。所以,再牛逼的人也无法逃脱人性的驱使。

玄武门之变,细思及恐的是政变之前李世民的犹豫不决;政变之中李元吉本可杀死李世民的错误举动;政变之后的思考,李建成是否真的想杀死李世民还是只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位?

这些问题细细想来就是,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和人性的对弈。可惜,人性之强大……
按照李世民阵营的说法,他们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因为事先得到确切消息,说是李建成、李元吉准备谋害李世民,后者属于被动发难。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说法不一,按照《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李世民是带着十名心腹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这十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政变之后不久,李世民便登基坐了天下,十位有功之臣理所当然地得到重赏,在贞观朝位尊爵显,好不风光。不过最终他们的下场却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人还遭到灭门杀身之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长孙无忌(594-659年)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在李渊举兵后不久便前来投效,受命辅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官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属于李世民阵营的核心人物。在贞观朝,长孙无忌备受重用,长期担任宰相职务,封赵国公。


作为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在高宗朝继续担任宰相,权倾朝野。但由于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被武氏心腹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2.尉迟恭(585-658年)


尉迟恭本为隋将,官至朝散大夫,后追随刘武周起兵,与唐朝为敌,兵败后归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前官至秦王府左二副护军。在贞观朝,尉迟恭官至泾州道行军总管、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


尉迟恭晚年意志消沉,整日沉迷于炼丹术、清商乐曲,杜门谢客长达16年时间。去世后获赠司徒、并州都督,高宗下诏厚葬,并准其陪葬昭陵。

3.侯君集(?-643年)


侯君集早期不学无术,却以勇武自称,因追随李世民征战有功,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玄武门之变前官至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在贞观朝,侯君集官至兵部尚书,有讨平突厥、击灭高昌之功,进封陈国公。


侯君集晚年党附于太子李承乾,因李承乾谋反之事受到牵连,被太宗下令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4.张公谨(594-632年)


张公谨早年效力于王世充,后投降唐朝,经李世勣等人引荐成为秦王府幕僚,逐渐得到重用,力促李世民下决心发动政变。在贞观朝,张公谨历任代州都督、襄州都督,封邹国公。


公元632年,张公谨病逝于襄州都督任上,年仅38岁。张公谨死后被追赠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唐太宗亲自到郊外为他痛哭致哀。

5.刘师立(?-640年)


刘师立起初效力于王世充阵营,担任亲卫将军职务,王世充兵败后被李世民引用为左亲卫,因参与政变有功,授任左卫率。在贞观朝,刘师立历官左骁卫将军、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封襄武郡公。


刘师立担任检校岐州都督时,曾大破吐谷浑于小莫门川,640年卒于始州刺史任上,谥号肃。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本为隋将,以豪爽侠义著称,后归顺唐朝,受命辅佐李世民征战,玄武门之变前官至秦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


在贞观朝,公孙武达出任肃州刺史,曾击败突厥于张掖河,升任左监门将军。又因大破盐州突厥叛军,晋封东莱郡公。高宗永徽年间,公孙武达卒于右武卫大将军任上,获赠荆州都督,被准予陪葬昭陵。

7.独孤彦云


正史中对独孤彦云的记载极为简略,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是鲜卑人,隋朝汝阳郡公、益州总管独孤楷之子,至于玄武门之变前的事迹湮没不闻。


独孤彦云在贞观朝担任幽州都督,获封历阳郡公,在与东突厥的战役中阵亡。

8.杜君绰(601-662年)


杜君绰在隋末曾投身农民军,后归顺唐朝,受命辅佐李世民征战,因参与玄武门之变获封开国县侯。在贞观朝,杜君绰官至右领军将军、加上护军,长期负责宫廷守卫,进封怀宁县开国县公。


在高宗朝,杜君绰曾参与征讨高句丽战役,以功拜左领军大将军,后转任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公元662年,杜君绰上朝时猝死于禁庑之中。

9.郑仁泰(?-663年)


郑仁泰很早就加入秦王李世民的幕府,曾参与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役,但官职一直较低,玄武门之变后仅晋升为游击将军。在贞观朝,郑仁泰屡获升迁,官至左屯卫将军,封同安郡公。


在高宗朝,郑仁泰历任灵盐二州都督、右武卫大将军,曾于661年率军讨伐铁勒,因损失惨重被降职。663年,郑仁泰卒于凉州都督、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任上。

10.李孟尝(593-666年)


李孟尝起初投效瓦岗军,后追随王君廓投降唐朝,被李世民召入麾下,玄武门之变前已进位上柱国。在贞观朝,李孟尝历官右骁卫将军、右屯卫将军、黔州刺史,有大破突厥之功,获封汉东郡开国公。


在高宗朝,李孟尝历任右监门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终迁至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太子右典戎卫率。公元666年,李孟尝暴卒于长安府第之中,死后被准予陪葬昭陵。

晓木曰兮

公元626年,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挑战皇储之位,设计诛杀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直接参与了这次行动。李世民的秦王府文臣武将,有的人采取了退避态度,有的人选择不参与。

而当世非常有名的战将,加入这个计划的,并不多,只有尉迟恭一人。像著名的大将的秦琼,程咬金,李靖,李勣,李道宗,军师徐茂公等,都没有直接参与进来。

可见这场内斗,在当时,就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毕竟以下犯上,弑兄杀弟,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这是皇家内斗,作为大唐大将,忠的是大唐,而不是李世民。他们深知这一点的要害,所以谁做皇帝,都可以,而且李建成更加的正统一点。尽管从个人角度来说,李世民会更亲近一些。

而加入这场内斗当时有名的大将,其实就只有尉迟恭一人。此人铁匠出身,没啥文化,字都不认得一个,也就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领导让干啥,就干啥的那种。尉迟恭,开始跟刘武周干,后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抚后成为李世民忠心干将,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玄武门之变后位高权重,晚年闭门自守,善终。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当然希望妹夫当皇帝,利益共同体。长孙无忌,李世民儿时伙伴亲密战友兼大舅哥,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成为李世民天策府重要成员。玄武门之变后当了宰相,李世民临终托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权交给他打理,后被李治和武则天、李勣、许敬宗、李义府联合绞杀,流放后投缳自尽。

侯君集,最早跟随李世民的一批人。在早期,并无很大出色表现。玄武门之变后,迅速崛起,和李世民成为儿女亲家,女婿是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居功自傲,后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杀。侯君集扶持皇子造反,李世民也只诛杀他一人,并未祸及宗族。

刘师立,早年为王世充亲卫将军,洛阳平定后归附李世民,平定罗艺叛乱,先后打败党项和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去世。

李孟尝出自赵郡李氏,隋末入山为盗,后与王君廓一起归附李唐,跟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病死。

杜君绰,秦王府嫡系,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后一直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跟随李勣攻灭高句丽,上朝时猝死。 

张公谨,早年跟随王世充,加入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要算卦被他阻止,促使李世民下了动手的决心,后跟着李靖攻灭东突厥,不久病逝。

独孤彦云,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南下兵临长安,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死得太早,与凌烟阁无缘。

公孙武达,最早跟李渊太原起兵的元老,后随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成为秦王府嫡系,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

郑仁泰,是秦王府嫡系,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在位时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

创建于2017.11.4

举报

|

一人一狗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