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电影特效远远不如国外?是技术原因吗?

我凭什么告诉你

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历史非常落后

文|令狐伯光


美国好莱坞电影世界第一,无人敢否认,其它不讲,本个提问的一点商业的特效就是如此。


中国商业电影工业很差,特效的问题有很多,但为什么美国特效如此发达呢?


道理非常简单,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国家的工业碾压。


美国最著名的牧效公司工业光魔,在《星球大战》时成立了特效部门,随美国影视发展,迅速的壮大,一举到成为全世界最顶级的特效公司,资料如下:

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于1975年创建该公司、并参与第一部《星球大战》(Star Wars)的特效制作以来,工业光魔已经为多达300多部影片提供了视觉特效制作服务。


欧美其它特效公司,维塔数码成立于1993年,数字领域成立于1993年等等。


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因为失落20年,与韩国1998年成立了电影分级制度,影视工业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韩国影视工业大有着取代日本之势,日本在游戏方面实力强劲,但影视工业略输一筹。


中国近几年商业大片,请的特效公司占最大头基本是一家名叫“Digital Idea”的韩国特效公司,此公司号称是亚洲第一特效公司

韩国整个国家和人民很多地方都自大狂妄,徒增笑耳。但“Digital Idea”这家特效公司,实力确实强大。自1998年以来,一共参与超过200部韩国剧情影片的特效制作,包括大量中国商业大片。


中国商业大片:《天将雄狮》《救火英雄》《龙门飞甲》《十二生肖》《寻龙诀》《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西游伏妖篇》等等。


韩国电影:《盗贼联盟》《鬼怪》《釜山行》《潘多拉》《密探》《军舰岛》《与神同行》等等。


韩国特效公司实力确实很强劲

中国商业大片多数是韩国特效公司所做,口碑还非常不错。


欧美影视工业比韩国还强不止一筹,同样也找欧美特效公司和团队做,但近年中国影视公司为何愿意找韩国特效公司呢?


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审美不同,欧美特效公司做出的中国商业大片,效果往往是不中不洋,不伦不类,中国观众恶心嫌弃,欧美观众看不上眼,最终为市场抛弃。


东方奇幻却连城堡都出现的大烂片《封神传奇》


中国对西方文化主动拿来主义作品,数量非常的多。


作品:《钟馗伏魔》《封神传奇》《鲛珠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闹天宫》《爵迹》《长城》《捉妖记系列》等等。


美国为赚钱做的中国文化作品《功夫之王》


欧美看到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打着赚钱的念同样做了不少,效果同样很难堪。


欧美为赚钱主动做中国文化作品:《功夫之王》《勇士之门》《白幽灵之绝命逃亡》《卧虎藏龙2》等等。



中国特效公司自然也有,但与之相比,呈现出一种非常落后的情况,从成立时间来看,便非常的明显。


香港艺人谢霆锋2003年成立的“PO朝霆”。韩国国家工业上升,与香港电影北上内地磨合,再到2012年《泰囧》市场迅速发展,机遇明显不如韩国特效公司。


中国商业大片:《钟馗伏魔》《捉妖记》《九层妖塔》《太平轮》等。


中国内地影视特效特效公司,成立时间更晚,基本在2010——2015年左右成立。


1,天工异彩,国内第一大特效公司。


天工异彩,全称为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9年, 总部位于中国北京电影导演中心。


作品:《龙门飞甲》、《一九四二》、《星空》等等。

中国内地第一大特效公司天工异彩


More VFX,还没有百科条目,不知道中文名字叫什么,中国内地第二大特效公司。


作品:《年兽大作战》《大鱼海棠》《记忆大师》《绝世高手》《悟空传》《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等等。


其它中小特效公司和团队,Base FX,Pixomondo与Prime Focus World Beijing,与动画公司东方梦工厂相同,买办类的中外合资公司。与汽车的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北京现代,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从各个特效公司的成立时间,从制作技术上,从团队人员上,再到经验积累上,从资源人脉上,中国本土特效公司,与韩国差距都有一筹,更不用提美国特效公司。


中国本土特效公司成立是很晚,但技术水平并不低。可以找到无数中国特效公司为欧美大项目做代工的例子。但最终原因涉及到一个资源分配,项目相互合作等等。


中国影视作品特效的不堪,主要原因是整体工业的落后,但根本原因则正是其它答案的所讲。


中国电视剧比如《琅琊榜系列》《军师联盟》《九州海上牧云记》,明明投资小很多,片长长太多。结果却是东方审美,特效也没有太出戏。


为什么偏偏就是中国商业大片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特效老是做得不好呢?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令狐伯光

成本原因吧,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控制成本,降低风险。

好多人都在骂小鲜肉毁了中国电影,都在说高片酬不要脸。但大家仔细想想,为何导演喜欢用小鲜肉?

除了导演需要投资方的资金外,最主要的还在于,小鲜肉在中国太受欢迎,吸金能力强,他们虽然片酬高,但他们也能给导演挣钱呀。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把钱都投资做特效,然后很少一部分钱分给演员,首先这钱够给哪一个级别的演员?小鲜肉是请不起了,老腊肉没人看呀,观众不认识你还看你干嘛?那么只能请一些三线明星了,说句不好听的,三线的演技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问题来了,一群演技不好,吸金能力弱的演员+酷炫叼特效,和一群演技不好,但吸金能力强的演员+一毛特效,换做你会选哪个看?或者你是导演的话怎么花钱?


二货侃电影

2012年4月24号的时候,美国电影放映业展会,彼得·杰克逊贡献了10分钟[霍比特人]片段。

这部一直被各种数字贴身骚扰的电影,终于有机会暂时挣脱“上下两部耗资五亿美金”“3D”之类的强吻,但观众并没有像彼得所希望的那样沉浸到故事、对话、人物当中。

他们关心的是,48帧的技术怎么拍出来“像一部廉价的电视电影?”,“更清晰、更稳定,更具流畅性”的许诺成了某个浪子的随口应承。

对此,彼得大帝没有给出太正经的解释,反倒拿出国王的威严说,“那是因为你们看到的只是10分钟片段,而不是全片”。

从进化论角度讲,48帧打倒24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就像当年24帧也是放倒了18帧后才开宗立派一样,但具体到[霍比特人],问题只在于,小矮人是不是太早地竖起了大王旗?会不会引来各大门派的暗花? 毕竟任何一项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意味着巨额资金的马太效应。

四年之后,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电影的清晰推到另一个极致,但仍遭到了相同的命运。

人类好像还没做好准备,去迎接电影的变化。

事实上,好莱坞首先是一个技术型选手,无论彼得·杰克逊还是乔治·卢卡斯抑或詹姆斯·卡梅隆,在技术的想象与落实方面,他们都做出了巨大的榜样展示。

[指环王]中莫里亚矿坑逃亡一段,就是在实拍之前,反复进行了若干次电脑模拟,伊利亚·伍德们只要按照既定路线跑完全程即可。

毫无疑问,好莱坞也是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艺术家,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挖掘的,始终是那道生活表象与本质的鸿沟。

全世界都看好莱坞,除了顺逆荣枯的人性之美,我们一直在被好莱坞的技术有效击中,[怪物公司]里毛怪完全可以比拟真实的毛发,[变形金刚]身上的划痕和铁锈,[超级战舰]里一望无际的外星人战舰……

好莱坞的能耐在于强大的落实能力,这是他们对技术之美最起码的尊重。[海底总动员]的主创都考到了潜水执照,为的是切身体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里阳光的折射状态,[指环王]圣盔谷一战,为了指挥攻城的半兽人,剧组以索伦的视角研发了一套软件,以保证每个半兽人的动作和表情各不相同。

好莱坞信奉“技术的极致即艺术”,他们首先把电影当商品,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技术,最职业的态度去完成,然后畅销全世界。

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就是技术的落实。

很难想象,[星球大战]那个“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开场,如果由我们来制作,会是一副什么熊样。我们可以轻易买到世界上最新的软件、最高清的摄影机,但不会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影化改造,以达到独属于这一部电影的表达诉求。

中国人有奇技淫巧之说,立意一向得骑在技术的脖子上,文化人最怕玩物丧志这记闷棍。技术需要专业和标准的捍卫,这对整个工业的考量是不言而喻的,于是,艺术成了我们电影人最顺手的筹码,我们被以小博大的偶发事件激励着,前仆后继地守株待兔。

我们习惯性地使用口号,擅长给那些傻大憨粗的想法刷上艺术的金粉,我们一次次地沉浸在自己制造的悲壮之中,以至于在皮克斯25周年的论坛上,追问沾染了皮克斯神迹的人,“用的是什么软件”。

如果说,彼得·杰克逊们的艺术是通过技术实现的,我们的导演的艺术则是想通过呐喊实现,所以前者们的作品基本质量恒定,而后者得看运气,打开锦绣的盒盖,你得到的可能是一件玉器,也极有可能是一泡狗屎。


阿郎看电影

不是特效技术不够优秀,而是好的特效需要巨高的成本,国外的特效团队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特效自然是非常宏伟了,非常的酷炫吊炸天了。

而国内的电影特效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演员片酬和后期制作上了,因此特效只能拼命的省钱了。说实话对于国内的三毛钱特效让观众真的是失望,每一部电影成本都非常的高,却没有好好使用特效,着实让人惋惜。


娱评小达人

现阶段中国电影的粉丝经济浓厚,我一再说过,如果电影制作成本大部分费用花在诸如加拿大某凡,某幂,某学冬之流身上,无法花重金刻画特效,让电影特效吸引观众关注,那中国电影市场只能看国外的特效电影。

其实有很多导演都很努力,把观众品味引入正流,比如星爷2000年以后的电影,都很注重特效,从《功夫》到《美人鱼》,再到最近的西游降魔、伏妖,特效场面越来越多,可是,无奈电影是一个门槛高的行业,说的通俗一点,他们赔不起,伏妖篇为了迎合市场,还是请来某吴姓小鲜肉。让人痛心的,还不仅仅是这一点。某敬明的IP电影《爵迹》,打着真人CG的幌子,却讲了一个烂故事,不否认他首创国内CG电影先河,但是电影本质是讲故事,电影故事如果不能讲清楚,观众对特效会有反应吗?是不是只记得一众小鲜肉在卖腐了?这就是另一个原因,电影工业从基础环节,剧本都无法创作好,或者说,没有能力出众的导演驾驭好剧本,空谈特效,无异于空中楼阁。


泛鱼优视

大部分钱都让面瘫拿走了,真正有演技的才拿一点点钱,哪有钱做特效。应该抵制小鲜肉,没演技还拿高片酬。合理的片酬,有实力有演技的人去演,电影,电视才能健康发展。不然演的都是些什么垃圾,没法看。


wasylt

用冯小刚的话来说:“垃圾电影遇上垃圾观众!”

单说《幻城》和《权利的游戏》,权游一年出10集花了近11亿人民币。幻城呢?几个月出了50多集,花了3亿!你比比也知道为什么没人看啊!太急功近利不知道要真正把事做好,没有这种态度拍什么片子?

再说某些电影或电视剧,没有内涵,剧情太扯都无法自圆其说,套路还是一成不变的套路,故事只不过换换背景人名,换肉不换骨!但还是有观众看!为什么?因为他们看的不是剧情,而是人!现在一本好剧本让好演员演就可能废了。要是让小鲜肉演,打个广告就有人看!比如《人民的名义》就陆毅一个小鲜肉,投资方都不干了要撤资!要是把演员换成某某凡某晗你看还有人撤资吗!


荒野173

其一,资金原因。各个电影公司大多急功近利,电影投资的很大比例向明星偶像演员倾斜,而对于特效这种投入巨大见效缓慢的技术无能为力或不感兴趣。

其二,技术原因。新中国电影自诞生那天起,由于特殊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出发点就是为了宣传需要,而不是娱乐需要,对于特效的需求微乎其微,导致电影特效技术数十年没有发展,直至第一代西游记才出现初级的,粗糙的电影特效。由于中国教育特色,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与西方媲美,从根本上拖延了特效技术的发展,加之各种应用于特效技术的基础技术落后太多,更加剧了与西方电影技术的差距。


隔壁老王A0A

成本和态度问题。

首先说成本,在美国,演员薪酬只占电影成本的三分之一,在中国,一半甚至更多。

其次是态度,人家的演员都认真背台词背人设,有时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甚至身形上的变化,比如蝙蝠侠的扮演者贝尔,他可以壮若猛虎,也可以瘦若骷髅,这一切都在几个月内完成,这就是敬业。而在中国,那些小鲜肉们,不背台词,不背人设,甚至整个电影就来几次,拍几下就完了,其他全靠替身。这些可都是众所周知的。这个电影怎么可能会好,就是圈钱而已。


一头包的大头

少数几部好片子,大抵也少用特效。这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这是心态的问题。

玩硬科幻没有思维,玩特效不舍的在技术上花钱,玩情怀没那水准。烂片泛滥,不看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