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伯德小姐》勾起了你成长路上的哪些回忆和共鸣?

感觉快要圆寂了

伯德小姐:我们会如此感动,只因为我们曾都是Ladybir

《伯德小姐》在烂蕃茄网站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分数,又囊括了美国多项大奖以及分别被《时代》杂志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选为年度十大佳片,好评之势可谓如排山倒海。在没进场观赏本片前,看到大陆那边还一度传出片名将被译为《不得鸟》的消息,心里还在想「若是此事为真,那是在翻个什么鸟?」。没想到看完之后,我的天呀!真的是「不得鸟(了)」啊!《伯德小姐》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然而成长主题贯穿全片,以最真实的刻划来打动人心,既熟悉又温暖,余韵更是无穷!

《伯德小姐》在升学、交友、恋爱、叛逆和家长互动等青少年成长过程各面向的著墨,不但一应俱全,且深广兼具。重要的是,本片故事之所以如此浑然天成又令人动容,乃是因为编导自始至终完全没有置入洒狗血煸情的元素,以强化女主角遭遇生活难题的张力和母女间因代沟而产生的剑弩拔张气氛,反而叙事自然平稳,透过会让观众产生熟悉感的情节代入,以及慢慢堆叠的情绪牵引,制造剧情张力及心理共鸣。

有趣的是,《伯德小姐》将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心理言行描绘得微妙微肖,这从Christine对内对外皆自称"Ladybird"即可看出。Lady这个单字不论是翻译成淑女或女士,皆带有「成熟、得体」之意,所以和bird连结一起,则强烈暗喻着「Christine自认为是成熟独立的个体,并急欲脱离家乡牢笼的心态」。这和一般叛逆期青少年因生理日渐成熟而产生自我独立意识,进而使用各种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以免其独立性遭他人忽略或否定的现象如出一辙。

此外,《伯德小姐》里青春校园的互动不但极具既视感,且针对「那一年她们所干过的大事」的描写更毫无刻意设计的凿痕,反而自然到有如看到「自已年少轻狂又天真积极的过往」被再现似的。整体风格刻划入微又轻松幽默,甚至母女之间的你来我往也非全然的严肃沉重,两人唇枪舌剑中有藏不住令人莞尔的诙谐调性。因此,《伯德小姐》不但令人看了备感亲切,加上前述幽默逗趣的「快人快语」,更让全片呈现「轻松幽默中有写实问题的深度探讨,深度探讨中有令人熟悉又触动不已」的氛围!

主题方面,私以为《伯德小姐》是个有关「以和解方式达到成长」的故事。我不禁在想,《伯德小姐》会如此动人,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曾是Ladybird,但有天我们终将(已经)成为Christine」的原因吧。对此,本片给我的感触有二:

(1) 电影片头的那句英文" Anybody who talks about California hedonism has never spent a Christmas in Sacramento "实在很有意思,精准地对应了Christine「将未来寄托于想象中的美好」的心态,虽然其出发点不能说没有可怜之处,但先不论最后到纽约的恍然大悟,她在学时对交友和初夜的态度其实已反应出这种心态的不健康,结果也和想象差距甚远,只不过真要到了最后才能完全体验箇中三味,原来过往的不耐厌烦中实有令人窝心的亲切和温暖在里头。

而且,这更有隐含「美好愿景并非远在天边,而是一直都在自已甚少注意的眼前」的喻意,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常因为过于纠结某些事物,放在身旁的美好不珍惜,不体会别人的苦心,只看到对方不好的一面,所以反而去追求远方「自已认定」的更加美好,结果非得品尝过「理想总是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很残酷」的事实才能觉醒。只是,女主角算很幸运,因为有机会叛逆,到最后还能真正成长的人,是很受上天照顾的人。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触动的!

(2) 片中成长的人除了女主角Christine之外,我认为包含她妈妈在内。如果说Christine因为对现实不满而对未来投射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她母亲可说是因为出于爱女之心而对其加诸过多的期待,这从" I want you to be the very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 "那句话即可得知。而且,不管是「幻想」还是「期待」,都是「诉诸于与现状相反的未来愿景」,所以两人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不同。结果,因为如此,那种期待形成了管教上的限制,而规矩多多,加上个性强悍又不善言辞,所以对女儿的爱心,常成为让彼此伤心。

其实,《伯德小姐》很多地方都很可看出她母亲虽然规矩多多,然而不少细微之处却显现她对Christine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例如在购衣时问「你是不是累了?」 、最后挑选的衣服也是女儿最喜欢而不是自已钟意的,以及Christine哭泣时给予心疼的拥抱与安慰等。如同学校那位修女教师所言,爱和关心若要硬分到底又有何分别?只有极度关心一个人才会处处于细微之处予以注意,但也就是因为如此才会担心,

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爱之深,却不一定要责之切,适度地给予尊重与信任,将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支持孩子含有渴求独立的活动尝试。这不仅是对儿女,我想对于平常的待人处事也一样。有句话说:「细水长流,语缓人和」,语言并不只是沟通的媒介而已,本身亦极具力量,它可以抚慰心灵的暖洋,也可以是摧枯拉朽的暴风。因此,即使对方知道你有多爱他,但不是每个人饱受你言语摧残后还念着你的爱,没有人会拿自已的情绪、自尊,甚至是生命,去承受有意无意的语言伤害,友情、亲情和爱情都一样。

不过,毕竟Christine才是《伯德小姐》推动故事的主体,当她终于从受困的家乡牢笼,化为飞向自由天际的鸟时,才有如醍醐灌顶般的领悟,当时所厌恶和所逃避的一切平庸,从这一刻时,显得如此可贵。此外,被母亲揉成一团的信件和最后那通无人接听的电话可谓「前后呼应」,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却充满了母女和解的「真正完成」之意,也代表两人心境的双双成长。

因此,《伯德小姐》最令人触动的意义在于:Christine抛弃了Ladybird名号,等于放下了「过往嫌弃出身和不懂体会苦心的自已,体会了母爱关心和面对事实」;母亲接受了女儿羽翼已丰而终将离巢的事实,而感受到自已对其的深爱原应有更好的表达!幸运的是,她们的人生依然长得很,往后还有很多弥补和珍惜的机会,要不然恐将品尝爱尔兰作家王尔德所说的人生第二种悲剧(尤其对Christine而言)。

总而言之,《伯德小姐》将青春成长中的不同面向做了很到位的描绘,家庭磨合的情节更是令人熟悉,Christine和母亲容或有不小冲突,但终究是温暖圆润的。和解与成长的结局不但令人看得心里暖暖的,而且我认为本片相当适合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欣赏。因为你若是青少年,有天也将为人父母;若已为人父母,或许也有类似教养问题。本片都可以提供不同社会位置的人找到对照、感触与省思。

原本观看本片之前,今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中,个人将《意外》与《水底情深》并列最佳,但如今本片取代后者与前者并列,成为今年看过的入围作品的个人唯二最爱!


影评宝宝

一部非常好看的片子。虽然在刚刚揭晓的奥斯卡奖上空手而归,但此前的金球奖它还是斩获甚丰。国内的青春片真的没法比,它触碰的母女关系、爱情和友谊,都带给人很深的回味空间。

有触动吗?它是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但我无法共鸣,反而觉得结局是败笔。

伯德小姐个性如此之强,和母亲一言不合,就打开疾驰的车门跳了下去,摔伤胳膊;在听教会学校的老师讲述不能堕胎的亲身经历时,她当众diss说:“如果你妈妈当时打胎了,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听你这愚蠢的讲座了。”考虑到伯德小姐的父亲是抑郁症患者,对她的种种乖张行为,或许可以进行遗传精神病学的解读。

这样一个叛逆的青春女子,不太会因为一次醉酒住院,就被自己一贯不相信的天主教所打动。这中间又牵涉到宗教的救赎价值,仿佛是伯德小姐在终极意义上进行了忏悔。但问题恰恰在于,对一个精神乖张的女孩,宗教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漂浮易碎的肥皂泡,无法完成一次治愈之旅。

如果故事的结局是,伯德小姐摆脱了教会学校的束缚,走向新生。这个割裂的代际冲突故事,可能会激起我更多的共鸣。


韩福东

影片《伯德小姐》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那是一段美好单纯、叛逆乖张、充满浓烈情绪的时光,对未来、对自我、对家人、对朋友、对故乡,都多了一份审视、纠结和决择。

因为,青春的主题,就是逃离和回归。

女主角“伯德小姐”是一名高中生,她想逃离她在加州沙加缅都的一切:“克里斯汀”的本名、“铁轨错误的那边”经济拮据的家庭、总是数落自己的母亲、平淡无趣的教会学校、还有熟悉得知道每条街每个拐角的城市……

她向往着如自画像“人头鸟身”那般,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地飞到纽约读大学,到外面未知的世界去闯荡。

而母亲玛丽恩,因丈夫失业又患抑郁症,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只能负担得起女儿在本地的大学费用,更因为中年得女,爱女心切,不想孩子离开自己。

克里斯汀知道母亲虽然严厉,却深爱着自己,对此她从不怀疑。然而在生活中,因选择学校、鸡蛋没煎熟、晚回家、睡前要叠好衣服等琐事,克里斯汀经常和母亲针锋相对,她甚至在争执中跳过车、大嚷过会挣钱“清算”母女情份……

印象最深的是,在试衣间外面,女儿和母亲有一段对话:

“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我只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你。”“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克里斯汀十八岁生日的那天,她凭身份证买到了烟和色情杂志,作为自己的“成人礼”。但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她迫切需要的是来自母亲的肯定。而母亲一贯以自己的方式毫无保留地爱女儿,却难以开口对女儿说“无论怎样,我都会爱你。”

当克里斯汀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纽约,她从母亲的信中、教堂唱诗班的歌声中、开车穿梭于故乡街道的回忆中,终于明白,自己对母亲浓厚的爱和对家乡无尽的牵挂。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每个人都能从影片《伯德小姐》中,看到自己和母亲的影子。

对母亲,我们依恋、敏感、在乎、索取、争执、感悟、反哺……种种的一切,都是因为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我们和母亲真实的写照。


吾评吾剧

《伯德小姐》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美国高中女生的成长心里路程,但毫无疑问,跟我们的成长路程也极其相似。观影过程中,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实在太多。

比如伯德小姐在学校不爱讲话,但是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在课堂上,直接怼老师:“听着,如果你妈妈当初的胎都堕了,我们就不必坐在这个愚蠢的会议上了。”

这段让我想起高中时候同班的一个男生,平时不爱说话,但一次课堂上,他埋头看小说,老师发现了就当着全班同学指责他,他表情难堪,极度不满,跳上课桌指着老师大骂。

就因为此事,他差点被学校勒令退学!

还有好多女同学,也总是看着时尚杂志说:“你看,为什么我不能长成这样?”

也总是听她们谈论如何向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里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面她们谈论纽约、巴黎一样。

就连胖子学霸,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个。而且这样的人也总是那么的单纯可爱。

那个时候也特别渴望爱情,当爱情来临的时候,脸泛红,小心脏扑通扑通的跳,眼神总是偷偷摸摸地盯着那个人看。

当对方回头看你的时候,又快速的转头回避开。这样的小心思都极其的相似啊!

当然,那个时候我们的爱情都是比较单纯保守的,没有像伯德小姐那样开放到直接上床。

伯德小姐在床头刻上喜欢人的名字,我们会在手上纹上喜欢人的名字。当然一旦这个人不喜欢了,就很难抹掉了,哈哈哈~


鲸鱼电影

《伯德小姐》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伯德小姐与她的个朋友关系的一个线索,尤其是和同期的《奇迹男孩》中的姐姐的朋友是有很相似的一个发展路径。



青春轨迹里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就是朋友关系,很多时候,朋友能不能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青春时期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很多人一辈子最好的朋友都是青春期时候发展出来的,比如高中时期大学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朋友,如果是,志向相投,很容易成为很铁的一个关系。那时候大家一起从青涩到成熟,从无知到慢慢有知。

在《伯德小姐》里面,我们看到伯德小姐,因为想要追求个性,然后慢慢疏远了原来的胖妞朋友,选择了比较有个性、很酷的、早就有性经验的那个朋友。


(欺骗了伯德小姐第一次的玩乐队的酷男孩)

但事实上,却并没有融入的那群朋友里面,到最后再去舞会的路上,她终于认清自己内心真正的友情归宿,决意做回重新做回自己。于是就回头找到前段时间被自己冷落的那个胖妞朋友,两个很快冰释前嫌,然后两个人在舞会上,玩得彻底的释放自我,沉溺于二人世界,而不管旁边都是成双成对地秀狗粮,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两个疏远后的争吵)


胖妞好友

这让我们想起当年的那些中学同学,一起在艰难迷茫的日子一起走过来,一起讨论女同学、一起干坏事儿、一起逃课、作弊⋯⋯,这种友情到现在都是一辈子最宝贵的记忆。大家十多年,散居全国各地,见面很少,但每年回老家见面,依然是欢乐如故,无话不谈。所谓的青春,这才是真正的内涵。

而这部片中主要叙述的母女关系的从紧张到和解,事实上并没有太多的这个张力。因为这种片子我们也看过很多,事实上不是说从高中生到大学,在某个时刻就能够达成和解。这样的和解往往需要十几二十年以后,要工作以后成家立业了,才能慢慢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父子、母女),然后慢慢甚至会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父母的阴影,或者说摆脱不了他们的影响,成为另外的一个翻版的他们,他们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的生命力。


张天潘

《伯德小姐》最让人有回忆跟共鸣的地方,对我个人而言,影片中所讲述到的亲情,会是比较多的。

我之前看过某些网友的评价,其中有些跟亲情相关的内容,让我觉得他们并没有很真实的生活情感,甚至可以说,我跟他们之间,有着一道非常宽广的鸿沟,彼此都无法去靠近去触摸。不得不说,这是功利型社会中的一种尴尬境况,有些人身处其中,感觉到相当地无奈,比如我。

《伯德小姐》的女主角因为年纪还太小,所以并没有权利或者说能力,去选择自己要在哪个地方居住生活,这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针对这样子的剧情,放到我的身上,刚好是反过来的,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老家就读,父母工作上面也没有什么调动,尤其是父亲,他为了这个家,确实在升迁上面牺牲颇多,原本他是可以去外省工作的,为了家他选择留在原地。这一点我到现在还是心存感恩的,每次跟父母聊天的时候,谈及此处,所讲出来的话还是不变,父亲总是一副淡然的的模样,他认为,有孩子的地方,才象个家。

我庆幸自己没有遭遇到象《伯德小姐》的女主角那种境况,我的高中生活,因为考到离家有些远的市里,母亲本来是打算让我自己一个人去读书生活的,父亲认为自己需要女儿在身旁,所以第一家搬家发生在了那个时候,父亲的工作还是没有调动,他每天就是开车两头跑。象克里斯汀这种情况的人,确实是相对较多的,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的关系,不得不面对换环境、改变学习生活环境,我们生活当中是有些人正经历这些,不过,对于我来讲,父母的迁就,或者说父母的疼爱,确实给予我较为完整的家庭和谐氛围。

写在这个问题的最后

我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亲情的呵斥上面,肯定也会象父母这样子,而不是让孩子遭遇克里斯汀这种无奈、无力或者说无助。


左电视右电影

纵览各大电影榜单,《Lady Bird》这部电影必定榜上有名。出于好奇以及对其口碑的期待,不久前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导演Greta Gerwig的首部电影,她展现了一个大胆的声音,在电影中探索了一个母亲和她十几岁的女儿之间动荡的关系,并挖掘出了幽默和悲情。Christine "Lady Bird" McPherson(Saoirse Ronan饰)对自己的母亲表现出叛逆,但她和自己那固执己见、意志坚强的母亲(Laurie Metcalf饰)脾气秉性都一样。2002年在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在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Lady Bird》这部电影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念,以及一个被称为“家”的美丽地方,它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成长和青春的电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十七八岁时的心境。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幕便是Christine去面试参演戏剧的时候,台下的评委和她之间的对话:

Christine?

-Lady Bird.

Is that your given name?

-Yeah.

Why is it in quote?

-Well, I gave it to myself, it's given to me, by me.

这段帅气的问答让人记忆犹深,的确,这就是年轻时的叛逆和不羁吧,在影片中,大部分桥段里她都自称Lady Bird,而上述对话里最后一句短短的回答里,她用了四个“我”,实在有趣,她想要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她给自己起的,由自己给自己,她是可以像成人一样掌控自己的,而不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孩子。虽然我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自信或是狂傲地像这样给自己起名,但这也无疑像极了当时充满自我意识的我们。十七八岁,正是高中阶段,除了埋头准备高考之外,我们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心态也在改变,总有那些时刻,我们对家长说过“不要你管!/我知道!”之类的话,我们希望获得自由、尊重和欣赏,希望快点和自己的“孩子”身份划清界限。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小孩子总是吵着要长大。

而女主之所以叫自己Lady Bird,大概是想成为像鸟儿一样无拘无束的人吧。面对生活她野心勃勃,希望获得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物,例如去纽约上大学,例如交到帅气的男朋友,例如和受欢迎的“白富美”成为朋友。但父母告诉她家里的经济状况或许负担不起纽约的学费和生活成本,或许离家不远的名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错以为男朋友对她一心一意,但最终发现他一开始骗了自己……虽然Lady Bird有过一些不顺,但她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她出于虚荣心告诉朋友自己住在豪宅里,她疏远了自己的朋友只为打进“白富美”的朋友圈。就像我们一样,曾经也做过不少很蠢的事情,也会有内心的小九九,莫名想装13的时候,但青春或许是很多人唯一勇敢的一段时光了。

影片最后,女主终于如愿离开了自己觉得土气的家乡,来到了大纽约。在这里别人不知道她的家乡Sacramento是什么,在这里她介绍自己是Cristine而不是Lady Bird……或许此刻她才真正体会到当大人的感觉吧,或许土里土气的家乡并没有那么糟糕,而叫自己Lady Bird也并不是一件那么酷的事情了。


美剧贩

这部电影看得又哭又笑,我超喜欢。

看之前我就知道,这肯定是我最喜欢的那类电影。我没猜错。这是很生活化的电影,笑点浑然天成,带着点小狡黠。对白很多,看似没有重点,却塑造出了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散落着一些可爱的金句。

它让我想起格蕾塔自己演的《二十世纪女人》,让我想起林克莱特的《各有少年时》,也有一点点像去年海莉演的《成长边缘》。这部电影集合了Saoirse Ronan, Lucas Hedges, Timothee Chalamet,新生代里最强的几乎聚齐了,选角眼光超神了。每个人都很好,但最耀眼还是罗南,看着她,你不会联想起她任何其他角色,她就这样变成了Lady Bird本人,百分之百。

我也喜欢电影对颜色的运用。粉色是Lady Bird的代表了,生动活泼、率性扎眼又有点小可爱;蓝色是她的对手们,酷、神秘、伤害和打击,温柔。在这两个冷暖色调的碰撞之中,偶尔会出现一抹温暖的明黄色,那是她命中应得的爱与柔软,是挚友的睡衣,是妈妈的信。

这是一部看完心灵能得到宁静的电影,罗南姑娘无论怎么演都是讨喜,甜茶的臭屁小鬼完全是我十来岁时喜欢的坏男孩类型。

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青春的青春片:母女之间的矛盾总有父亲调解;为了和看上去招人喜欢的女孩套近乎抛弃以前的好友最终也会发现其实三观不合与旧友重归于好;青春期躁动遇上的男孩永远不会是好男孩;全篇的不懂事也会在最后几分钟成长。唯一好玩的几个点:打开车门就跳,厕所里撞见的一吻,十八岁生日拿着身份证去便利店买香烟和色情杂志。

看完影评才发现,电影最重要的一句话——“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自己了呢”好像被我神奇的忽略了。想想或许真的是这样,小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会成为厉害得不得了的人,会埋怨父母、环境以及所有阻碍自己往更大地方前进的东西。然后慢慢明白,做个最普通的人就已经很辛苦了。

喜欢罗南的发型和蓝色的眼睛。影评高度有水分,除此之外是值得一看的片;同样讲“成长”题材的电影我更推荐《壁花少年》。


总之,推荐大家去电影院观看一下!


旅行厨男

很多人看了《伯德小姐》都会说:谁把我的日记偷去拍了电影,并且还获奖了?

其实它是我前几天看的一部电影,收获了特别多的共鸣啊,主要是和我母亲之间关于亲情的共鸣吧。我妈妈和伯德小姐妈妈很像,也是特别强势,我也特别倔。所以我俩之间的矛盾就特别多。

我妈和我生气时也会对我说:“你知道我养你花了多少钱,你知道嘛?”我也曾经口不择言的说和伯德小姐一样的话:“你告诉我花了多少钱,我还给你。”



另一个让我特别共鸣的是个很小很小的细节。伯德小姐和妈妈一起去买衣服,结果试了一件还算可以的衣服却被妈妈说不好。我妈妈也差不多这样,对于我做的一切总是持否定态度。



或许是她太想我好了吧,可是泼冷水式的希望我好,最终却让我变得特别的没自信甚至是自卑。长大后的我想改变这一切,却因为骨子里的自卑真的是太难改变了。其实鼓励式的教育真的很重要。

但是《伯德小姐》中还是有温情的时刻的,伯德小姐最终读了母亲的信理解了母亲,并给母亲留言。

可以说《伯德小姐》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影片中你会看到的伯德小姐就是你我的缩影,所以真的很值得看。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哦!我的主页中有关于《伯德小姐》更完整的影评哦!谢谢大家,并且欢迎讨论哦!


靳然影视说

青春期的各种别扭和拧巴

第一点,来自于地域上,这一点,主要针对绝大多和我一样,来自小地方的人,北京上海这些生在大都市,得天独厚的小孩,怕是很难体会到那种,首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向往。而且,就算是北上广深的孩子,同样会野心达到,觉得自己成长的地方承担不了自己的野心,总想去远方多看看多走走。就像电影中的鸟小姐,为了离开家乡去纽约,怼天怼地怼家长简直要和整个世界闹翻了。

第二点,是朋友,虽然我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总是叫嚣着上学时的友谊才是真的友谊。其实那时候,我们也并没有那么单纯,也总是幻想着跟校草校花做朋友,因为那样会让自己觉得有面子,就像电影中的鸟小姐,会嫌弃自己横向发展的朋友,而转而去跟最受欢迎的女生做朋友。

第三点,初恋,很多人多年之后回忆起来,初恋各种青草水果味,其实当时有新鲜有荷尔蒙,其实也是有很多糟糕和遗憾的。

第四点,跟母亲,这个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吧,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愤怒,杯碗相碰都是想爆炸的愤怒,跟父母说翻脸就翻脸,意见永远都不能统一,但是离开后,最想的还是父母,在远离家乡的大学宿舍里,蒙着被子偷偷抹泪的经历,分分钟击中。

总之,不管是甜蜜还是苦涩,叛逆还是激情,是回忆还是永不提起,青春期永远都是明明是自己特有的经历,却又总是能够找到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