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第73期(總第199期)2017-12-26

一、以包容性創新促進人際公平

自由、開放、平等、分享不僅是呈現在互聯網基礎協議中永不改變的關鍵基因,也是其惠及人人的價值源泉。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快速發展,為互聯網人才職業選擇的人際公平奠定了基本環境。無論身在何方、學歷高低,技術不再是互聯網行業的唯一門檻。創新的興趣和創業的熱情將不同社會背景、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能的各類人才匯聚到互聯網行業,呈現出領域交叉、學科互補、開放多元的特徵。互聯網人才學歷分佈表明(圖1),中美印互聯網人才學歷均以本科為主,美國和印度本科及以下佔比均為67%,博士在美國和印度互聯網人才分佈中極少,中國也只有5%。互聯網在人才選拔和發展方面,人人享有平等機會。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二、融合式創新促進區際公平

融合式創新是創新要素流動、優化重組和優勢匹配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的區際公平。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過程也是融合式創新的過程。人才作為能夠創造剩餘價值的關鍵創新要素,其流動提升了區域整體活力,促進了人才分佈的區域均衡,有助於逐步消彌區域創新極化現象。雖然互聯網人才在主要國家的流動較為活躍,但是促進區際公平依然任重而道遠,國家間、城市間互聯網人才分佈不均衡現象尤為突出。

互聯網人才在互聯網產業強國間流動相對活躍。美國作為互聯網人才的全球重要聚集地,2014年至今的人才流出中,近16%的互聯網人才流出到印度(排名第一),10%流出到英國(排名第三),4%流出到中國(排名第七);人才流入中,近43%的人才從印度流入到美國(排名第一),10%從中國流入到美國(排名第二),6%從英國流入到美國(排名第三)。不難看出,這些互聯網人才流動活躍的國家都是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強國,一定程度說明了互聯網產業的融合式創新,有效促進了知識和技術流動,推進了國家之間互聯網技術的融合發展,逐步縮小了國家之間互聯網人才分佈的差異,全面促進了互聯網領域創新活動的區際公平。

互聯網人才數量在國際間分佈不平衡。工業八國(G8)中(圖2),美國互聯網人才在總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佔比高達64.8%,排位第二的英國互聯網人才佔比僅為9.3%。金磚五國(BRICS)中(圖3),印度遙遙領先,佔比高達52.2%,排位第二的中國互聯網人才佔比為27.0%。說明互聯網人才數量在國際分佈中差別較大。同時,美國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創新策源地,積累了全球多數資深互聯網人才,擁有16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佔比高達46%;中國和印度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後發並跑者,擁有16年及以上的工作經驗的人才佔比僅為10%(圖4)。說明互聯網發展階段越成熟的國家,高質量的互聯網人才就更有優勢,互聯網發展較好國家之間的人才分佈仍存在較大發展鴻溝。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互聯網人才數量在城際分佈不平衡。經濟發展程度高、科技資源豐富的城市互聯網人才聚集度高。中國、美國和印度的互聯網人才均呈現城市間極化現象,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表現更為明顯。圖5顯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和杭州互聯網人才佔據中國近45%的份額;圖6顯示舊金山和紐約互聯網人才佔據美國近20%的份額;圖7班加羅爾和新德里互聯網人才佔據印度逾25%的份額。人才分佈在城市間極化現象日益凸顯。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三、以可持續創新促進代際公平

互聯網人才青齡化給互聯網產業帶來無限活力,也帶來代際公平的價值缺失。圖8為全球互聯網人才年齡分佈狀況。據波士頓諮詢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人才的平均年齡僅有28.3歲。據某知名社交媒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40歲以下的互聯網人才佔比高達71%。以年輕群體為主的互聯網領域難以平衡技術與倫理、利益與價值,導致一些互聯網產品開發並未充分考慮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影響。互聯網監管亟待加強,急需營造青少年健康上網環境。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國的遊戲成癮等問題無法迴避,很多國家已將遊戲成癮、互聯網成癮列入危害國民健康的中毒成癮現象之列。在互聯網市場一片利好的同時,存在著引發新一代沉淪的價值缺失。代際公平價值導向下的新生代互聯網產品開發與培育,理應成為開放共享萬物互聯時代互聯網人才的根本追求。

《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2017》系列三:以人本關懷激勵持續創新

課題組組長:王春法

課題組副組長:陳銳

課題組成員:楊光、黃園淅、石磊、趙吝加、付震宇、王燕妮、馬茹、方園、熊嘉慧、李梅

本章執筆人:王燕妮、熊嘉慧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