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經費縮減:產業界能否填補其空缺?

美國科研經費縮減:產業界能否填補其空缺?

第66期(總第192期)2017-11-30

一、美國產業界的研發方式:注重開發而非研究,效益導向下傾向於選擇更穩妥、更可預測的研發方向

1. 美國私營研發經費傾向於開發而非研究

瞭解產業界如何應對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下降,應先了解美國私營研發領域投資的總體情況和變化趨勢。歷年來數據表明,美國私營研發經費通常傾向用於開發而非研究(圖1)。1957年以來,美國私營研發經費用於基礎研究的比例不超過10%,用於應用研究的比例平均在20% 左右,且呈逐漸下降趨勢;而用於開發的比例逐年升高,至2011年已達80%。近期的《研發雜誌》(R&D Magazine)預測總結了產業界對研發所持的觀點:“產業界研發與其他兩種類型(政府和學術機構)的研發不同,產業研發與產品的市場化密切相關,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盈利,因此,產業研發要考慮投資收益、上市時間、投資回收率、競爭優勢、可靠性、專利、生命週期等政府和學術研究通常不會考慮的各種經濟問題。”

美國科研經費縮減:產業界能否填補其空缺?

圖1 產業界研發所佔的比重(根據研究性質分類)

鑑於此,如何平衡與公司核心業務一致的漸進式提升和能夠顛覆當前市場(包括企業自身)的突破性技術上的投資是企業研發管理者面臨的一項長期挑戰。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最後總是傾向於更穩妥、更可預測的選擇。2002 年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企業的研發活動需要交付可評測結果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一壓力迫使大多數企業最後完全放棄基礎研發,使得企業中很多不支持現有業務的研發活動很難開展”。

2. 美國大型產業中科研能力普遍長期下滑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近期更新的一份工作報告顯示,企業科研人員發表的科學出版物出現了長期下滑趨勢,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企業與高校、政府實驗室或創業公司的合作增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下屬的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更可靠或更可預測活動的傾向性。產業界是美國研發的主要投資者,但是這些經費投入的大部分都是用於追求短期利潤的開發活動。最新研究發現,產業界資助的研發多與“鞏固現狀”的不太激進的技術相關,而公共研究資助則與顛覆性的創新技術相關。這並不是說相對注重開發下游產品或改善現有技術就不具有創新性,而是說現代企業不太願意投資於具有更大新意或存在固有風險的項目。對於許多產業領域來說,其底線是將研發重點轉移到開發而非突破性技術中。

二、歷史案例分析:20世紀80年代早期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削減,產業界並沒有因此而增加對能源領域的研發經費

圖2是1974—1987年的能源研發支出數據,其中對公共投資和私營研發進行了對比。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運和反覆的價格衝擊後,公私部門的能源研發工作出現了急劇增加,都力圖採取策略使現有的實用技術組合向多樣化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聯邦政府認為如果裁撤公共投資從而為私營投資留出空間,那麼產業界的研發投資將會在政府投資裁減後出現劇增或至少維持穩定。然而事實卻與之相反。美國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NCSES)的數據顯示,能源產業領域的研發出現了大幅下降,這一下降背後的主要原因包括:① 20世紀80年代的油價下跌;②行業管制解除;③油氣行業合併;④已經占主導地位的化石燃料行業中部署了新技術。由此案例可知,過去的私營能源研發投資一直是針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做出增加或減少創新的反應,而不是因為政府資助撤出後產生空白才開始追求技術進步。

美國科研經費縮減:產業界能否填補其空缺?

圖2 1974—1987 年聯邦政府和產業界的能源研發經費變化趨勢

三、公私研發互動規律:公共研發會激勵或者促使產業界去超越其本身的能力限制並與私營研發產生相互影響

公共研發對私營研發是排擠還是激勵? 1999 年的一項計量經濟學研究發現,1/3 的調查結果顯示兩者具有某種程度的互相替代性,也就是說會產生擠出效應(crowding-outeffect)。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政府研發對私營研發起補充而非替代作用。基於公共研發在產業界研究和技術上所扮演的角色,公共研發會激勵或者促使產業界去超越其本身的能力所限,並以富有成效的方式與私營研發產生相互影響。

1. 公共研發投入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和生產率的提高

2008年一項研究發現,公共研發對德國製造業企業的撥款吸引了至少30%的企業研發資金,對新產品的銷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樣,2017年研究者在對德國企業的研究中發現,受政府資助的企業在專利活動上比非受資助企業的表現更好。2016年一項針對韓國近5萬家中小型企業的研究發現,公共研發支持對企業研發投資和企業最終的生產率都起了促進作用。研發受助企業大部分都來自化學、機械、通信設備、交通、醫療設備和光學儀器行業。

2. 公共研發資助使得許多企業能夠開展超越其自身能力範圍的研發計劃

2006年,一份針對10個OECD經濟體的產業研發資助政策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公共研發資助,多達30%—50%的企業計劃面臨被取消的風險。2008年,對20世紀90年代西班牙製造業企業的研發資助進行評估時發現,在受政府資助的小型企業中有近1/5 如果得不到資助就完全無法開展研發活動。2012年,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的一項評估發現,公共研發資助對於芬蘭的許多小型軟件企業起到了關鍵作用,使這些企業能夠取得自身無法獨立取得的技術進展,使突破成為可能。

3. 公共撥款使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計劃取得更快的進展

2002年的一項產業研發管理者的調查中發現,樣本企業中有近1/3的產業研發計劃利用的是來自公共研究的研究結果,在製藥業等某些先進產業中,這一比例更高。產業研發管理者所列舉的特別重要的公共研究學科包括化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和機械工程。2010年的一項對美國能源部對太陽能光伏能源系統投資的評估顯示,公共投資使光伏技術進展加速了10年以上,而如果沒有這些投資,產業界無法獨立取得如此大的進展。在日本,公共研發資助也同樣地促進了光伏技術的進展。

4. 公共研發計劃吸引大量合作和聯繫

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發也顯示出公私研發的互補性。例如,2015年NBER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疾病領域增加1千萬美元資助,就會額外多產出2.3個專利。這一研究還發現,在某些疾病研究領域中的專利活動不會因為NIH 在其他領域增加經費資助而受到不利影響。

5. 公共研發除了對私營企業產生影響外,有證據顯示技術研究對科學本身也會產生反饋效應

《科學》上發表的一項近期研究表明,與專利活動結合緊密的科學文獻被其他科學文獻引用的頻率也很高;而且,被專利直接引用的論文同時也是科學領域影響力最大的論文。這些事實都證明理解和運用之間有著鮮明的互補性,科學家和工程師常常跨界於科學和技術的前沿。

總之,如果執行得當,政府投資通常會成為產業界開展研究的基礎、補充和推動力。政府有能力推動開展高風險研究活動,而產業界的投資主要用於開發階段。在某些情形下,政府支持會使得一些在其他情況下無法開展的研發項目成為可能;政府研發有時還能夠使一些較小規模或進展速度較慢的計劃得到擴展或加速。政府和產業界在創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能互相取代。

四、結論

綜上所述,公共研發的縮減可能並不意味著產業界會有強勁的回應來填補這些空白。出於市場壓力和不確定性因素,產業界普遍會做出更為穩妥的選擇。另外,政府研發能夠對這些可能產生的風險起到支持增援的作用。雖然不同的研究計劃會有不同的優劣勢,但政府、高校和產業界在技術行動上的合作能力一直是美國創新體系的力量源泉,這種合作關係應該繼續保持下去。

https://www.aaas.org/news/new-brief-could-industry-fill-gapsfollowing-federal-rd-cuts.

編譯:宋穎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