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山大地震》中妈妈选择救儿子而放弃女儿呢?

石玉磊

题目所描述的那事,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情景。而我所经历的却是在大地震中,人们自救的情景。

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想救出孩子,哪管还是儿还是女呀。

每位先脱离灾难的父母,在救自己家人的时候,那都 是能救出一个算一个。

说这话,那还是我亲身经历的那场唐山大地震,一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还在我的头脑里难以挥去。

42年前,那时候我只有十几岁,我随爷爷奶奶在唐山地区的一个县的农村生活。

闷热的前半夜,让人们难以入睡,只是过了后半夜,稍微有了一丝凉意,人们才进入梦乡。

然而就在梦中大地摇晃了起来,接着,又是一切物品一股脑的朝我的身上砸来,随后 就听70多岁的奶奶,在呼喊着我的名字,同时 也听见爷爷在痛苦的呻吟。

原来奶奶实在无法入睡,便到天井里乘凉去了,这才躲过了一场劫难,让这个裹着小脚的70多岁老年人,躲过了一场灾难。

由于当时农村的房屋,大多数都是土木砖石的结构,没有水泥,有的房龄都在百年以上,大地的摇晃,全村的房屋,没剩下几个完整的。

奶奶拼命的,扒着砖石,先把我拔出来,可是实在无能为力,便嘱咐我要挺住,我把你爷爷弄出来一起救你。

本来就年迈而又负了重伤的爷爷,与奶奶一起,直到天亮才把我从废墟里抠出来。

原来我们睡觉的炕,被地震摇晃坍塌了,我们掉在了炕洞里,从房上落下来的下来的橿木和过梁全都搭在了炕墙上。

当我爬出废墟后,看到的一幕幕自救的情景,更让人震撼。

爹娘呼喊着儿女的名字,儿女呼喊着父母。

埋在废墟里的人们,谁能辨认出哪里是儿哪里是女呢?

当一些父母爬出废墟后,在拼命的八的废墟,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从废墟里抢救出来。

奶奶的邻居住着一家年轻人,当丈夫把女儿从废墟里拉出来的时候,母亲便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然后告诉丈夫,看看儿子埋在哪呢?快快的弄出来。

在哪危机关头,根本不存在什么先救儿后救女的事情。

在整个村子,人们自救和互救当中,还真就没有一个放弃比较容易救出的女儿,而 去寻救儿子的。

人们的共同心愿就是救出一个是一个,决不能让一个人埋在废墟里。


赵志军001

这电影是好多年前看的了,现在也不打算再看一遍来找虐,很多细节记不准确了,但对这个二选一的情节一直记忆犹新,而且十分揪心。当年看那电影的时候我还未婚,现在我自己也有一双儿女了,对这个虐心的场景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吧。我觉得李元妮作为一双儿女的母亲毋庸置疑就是重男轻女,但是特定条件下弃女保儿这个举动却不是出自于重男轻女。

在全片中,我对李元妮最不认同最感愤怒的做法并不是对石板下儿女命运的抉择,而是地震前几个小时,天气闷热,儿子女儿都想吃西红柿,但是家里只有一个西红柿了。这个情况相信有不少的多子女家庭都会经常遇到,如果是我,不管分什么食物都是均分,只有一个西红柿就会切碎拌糖给他们吃,或者打个汤给他们喝,生吃的话会一切两半一人一半。我们家吃水果酸奶等健康零食一向是绝对均分,而其他食物在均分的大前提下,有时候在取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适当多分给女儿一些,或者反过来。因为女儿比儿子大两岁半,饭量肯定大一些,需要分主食和肉食的时候会适当多分一些,儿子有蛀牙女儿没有,所以很多种糖果或者很费嚼劲的东西会限制儿子吃,但是女儿可以吃,这种情况下我会跟儿子说明情况,用其他含糖低的或者软嫩一点的零食代替糖果和炒黄豆等等。有时候遇到非常适合三四岁小孩子吃的东西,我就会取得女儿同意后适当多分给儿子,比如幼儿米饼,做得软嫩的肉糜蒸蛋等等。玩具与吃食同理,不好分时就一起玩或者轮流玩。我的原则是,不管是均分还是谁多谁少,一定会先征求两个孩子的同意后再做分配,偶尔遇到不同意的情况,我就会均分,事后再讲道理。目前我一双儿女都很服从和满意我的分配,几乎从来不会为吃食和玩具起争执。每次在学校或外面得到其他人赠予的零食或玩具,都会小心带回家等待我分配(礼物性质的东西一般都是各自拥有,鼓励自由分享。但他们还是每次都会带回家先问过我得到答复后再纳入私人抽屉。)



所以我极度不赞同李元妮的做法,我记得在两个孩子都嚷着要吃西红柿的时候,当妈的都应允了,然后去厨房发现水盆里只有一个了,她擦干拿进卧室,一点犹豫都没有地递给了儿子,然后说方登让弟弟吃,明天妈给你买。这一段所有的演员都演的极好,徐帆自不用提,小方登的那个委屈不甘的眼神谁注意看了没?我注意了,隐隐心疼,和愤怒,觉得这当妈的真太偏心了!小方登带着委屈和愤怒回答她妈:你骗人!当妈的连忙抚慰女儿说不会骗她。

从记忆中的这一段细节我觉得可以看出几个问题,而且是在为后面方登出走埋伏笔。

第一,当妈的毫不犹豫理所当然的动作和话语表示,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对儿子的偏向不是偶尔,而是经常发生的。

第二,小方登愤怒不甘地说:骗人!意为她并不相信母亲明天会给她买西红柿,也许这样的随口敷衍和许诺已经发生太多次,小女孩心里已经看破了而且已经不相信母亲轻许的承诺了。

第三,李元妮以儿子为重,但是并非不爱女儿。她两个孩子都爱,但不能做到不偏不倚。在她心目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儿子才是香火,如果物质丰裕,一定是两个孩子都尽可能满足,但若是短缺了,必先紧着儿子,对于女儿,并非故意冷遇,甚至也会有内疚,奈何传统观念实在太牢固,女儿再疼爱也不是真正的“香火”,怎么都越不过儿子的次序去。

第四,方登很懂事,并非无理取闹任意妄为的孩子,从她提出电扇要先给妈妈吹因为妈妈做饭热可以看出。方登也很爱妈妈,虽然时有委屈怨怼,埋怨妈妈偏心,但是她一直努力想让妈妈开心想得到妈妈的更多关注。

第五,俩孩子的人设为双胞胎姐弟,而不是有年龄差距的姐弟。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育儿观念是大让小天经地义,大孩肯定得让着小孩,甚至帮着带幼弟幼妹。可是方登空有姐姐之名,就因为那几分钟的差距而必须事事让弟弟?方登不服气,不觉得天经地义,我们也都理解她的不服气。

综上所述,能看出李元妮作为一个传统母亲,虽然很疼爱自己的一双儿女,但是受传统思想理念影响,不免有重男轻女之嫌。

但是,灾祸发生后,我不能再说她重男轻女了,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妄议这样一位终生活在自我撕裂中坚拒任何救赎的绝望母亲!唐山倒塌的房子都建起来了,她心里的房子却永远没有再建起来,她就守着这些废墟过了32年。为了让丈夫和女儿始终有个家,魂兮归来时不会找错路,她不跟婆婆回济南,不跟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去杭州,甚至不愿搬离故居,儿子离家闯荡的14年里,她固守着一部电话机和两张遗照过日子,拒绝再嫁,以这种自虐般的形式凝聚着固守着“一家四口”。

让我们再去回顾一下那个艰难抉择的时刻吧,我无数次地扪心自问,如果(千万不要)是我面对这样的生死时刻,手心手背,无法两全,需要从一位母亲之口亲口宣判其中一个孩子的死刑,这样的剜心抉择,天下之大试问有几个母亲能作出!所以李元妮心碎欲死,苦苦哀求,我下辈子为你们当牛做马啊,求求你们两个都要救啊!如果能够以身相替,做母亲的,又何惜此身!可惜,不能啊!受伤的儿子声声叫着妈妈,声音渐渐微弱,一直呼唤着的女儿没有任何应答,生死未卜。

思而再三,我想,我会做出跟李元妮完全相同的抉择!然后也用余生去禁锢自我,挖座心坟埋葬自己,祭奠被牺牲掉的孩子!(真的快写不下去了)

为什么?不是因为他是儿子!不是因为他是什么愚蠢的香火!而是因为,他在叫妈妈!他还活着!他快要不行了!在顷刻带走24万生命的无情天灾面前,我没有能力保全所有的孩子,就只能拼尽全力去挽救,确定还活着的那个!

这样的时刻,谁还会质疑一位心碎成渣的母亲的抉择,还能站在道德至高点给她贴上重男轻女的标签吗?

至于奇迹般幸存的方登,带着对亲耳听到母亲放弃自己生命的恐惧与绝望,带着往昔种种“西红柿事件”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愤怒与委屈,远离了故土,越走越远。她的32年,其实也一直被压在那块板下,一直未获救赎。她心里的怨怼和对爱的本能渴求,一直没有放下。四川大地震,是她进行自我救赎的机会,她义无反顾地去了,再次走进童年梦魇之中。在一位四川母亲亲口决定锯掉女儿被压的腿时,在她终于偶然也是必然地遇见方达时,在愧疚的母亲向她下跪的一瞬间,她与她,同时得到了救赎!迟到了32年的西红柿,终于圆满了当初的承诺!积欠了32年的心债,终于在有生之年得以偿还!

幸甚至哉,夫复何言!


朱晓西

除了第一次看《唐山大地震》看过妈妈艰难抉择的这一段,后来再看时,这一段直接跳过了,作为一个母亲,我不敢想象地震中的妈妈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心中的悲恸和无奈该怎么形容。

在灾难面前,人总是那么的弱小、无能为力。地震中的爸爸,冲进房子里救孩子,再也没有出来。就在妈妈以为只剩下自己一人时,两个孩子尚存的生命气息给了她新的希望。她多么希望一双儿女都能鲜活的站在她面前,给她支撑下去的勇气。可能,上天总是在给你一片天空的同时,又要关掉一扇窗。

妈妈为了能够给婆家传宗接代,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求抢险人员都无能为力后,做出了艰难的抉择,选择了儿子。她不知道,石板下的女儿,把她的一字一句都听了进去,刻进了心里。如果妈妈知道女儿在下面是清醒的,听到了令她绝望的救弟弟,妈妈的心会要痛死。

有人说,妈妈就是重男轻女。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去衡量 一个70年代的母亲。在那个年代,媳妇肩负着传宗接代的使命,在农村,不生一个男孩会被村里人唾骂。所以,妈妈选择了儿子。可是,对女儿,她是一辈子的亏欠。从电影最后,徐帆的那一跪,哽咽道:一句你这些年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来找我们。可以看出,30年了,妈妈一直没有原谅自己。

不管选择的是哪一个,妈妈都注定一辈子活在愧疚中,对另一个女儿(儿子)的亏欠,会令她一辈子都不得安生。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你无处可逃,只有承受。

还好,电影结尾,女儿回来了,对母亲的敌意也终于放下了,一家人团聚了。妈妈对女儿的歉疚,能就此放下吗?


八卦气象台

《唐山大地震》电影我也看了,当两个孩子被压在两头时,救援队说只能救一个,当时母亲依然决然的选择了弟弟,而放弃了女儿,其实两人是龙凤胎,一样大,但是因为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选择儿子,虽然女儿最后被别人救下,但是留下了阴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6f3fcd01a2ea108cf080e0407e8be1d\

文子149038192

先不看这一片段,电影中的另一个片段,妈妈也是选择了儿子。

听到两个孩子要吃西红柿时,妈妈都答应了,到了厨房发现西红柿只有一个,她也没有犹豫的直接递给了儿子。

并且对女儿说,让弟弟吃,明天妈妈再给你买。

这个选择也是地震时选择救儿子的一个铺垫吧。

至于妈妈选择救儿子并不是不爱女儿,毕竟两个都是自己的孩子,妈妈都很爱。

只是在这位妈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儿子才是香火,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会以儿子为重。

其次,妈妈认为女儿很懂事,会理解她的选择。

记得有一幕,电风扇打开时,儿子只顾自己玩,女儿却记得对着妈妈扇。

女儿的懂事,妈妈心里明白。

或许这也是在危急关头,妈妈选择救儿子的原因。因为她认为女儿会理解的。

所以啊,懂事的孩子往往也是受委屈,被牺牲的那个。


大武汉新媒体

我也有一儿一女,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情况下,不管选择哪个都是对父母最残酷的折磨。

这种问题真是不敢去想。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代他们去死,只要他们都活着。

《唐山大地震》看过一遍就不敢再看第二遍了,这里面的选择太过沉重,这场真实发生过的灾难令人窒息。冯小刚的导演功力还是很强的——尤其在触碰到人性弱点的方面。

元妮最后选择了救儿子,放弃了女儿。表面上看起来,这就像是“重男轻女”,在地震发生之前,你们看出来“重男轻女”了吗?应该有一点点,但究根结底还是都爱的。

或许在生死关头,血缘的延续比爱重要。丈夫死了,如果只救女儿,元妮恐怕都无法在方家抬得起头。

很多遭受过不公平对待的网友,可能会对电影中让西红柿的那一幕深恶痛绝。弟弟已经吃了一个西红柿,母亲还是要把最后一个留给弟弟,姐姐要吃的话明天再买,你就不能把西红柿切开吗?凭什么弟弟小,就要让着弟弟,难道我就没有小过吗?我也是个孩子啊!

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在家庭中,大一点的孩子是要让小的,有好吃的但只有一个的情况下,父母通常会擅自决定让大的给小的吃。但是我不这么做,我会分开它,大孩子吃大部分,小孩子吃小部分。无法分开的就一人咬一口。我认为电影中这样体现中国的一个传统,其实就是编剧的心思,让你为这个情节去讨论,在人性和传统方面去探讨。贴近生活中的争议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同理,元妮救儿子没救女儿,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就电影来说这是成功的。但是你仔细回顾一下那一幕,元妮救儿子或许仅仅是因为儿子的生命力看起来更顽强一些呢?

当时两个孩子在水泥板的两头,如果撬动一边,另一边那个孩子就肯定会被压死。姐姐看起来奄奄一息,她只能敲小石头,而弟弟还能很清醒的说话,这个时候换成是救援人员,都会选择救弟弟,因为他看起来存活希望更大。而影片中讽刺的是,弟弟救出来断了一个胳膊,反而姐姐是完好无损的。

两个孩子都拉出来之后,大家也是选择先抢救弟弟,因为谁都认为姐姐已经死了。更大的讽刺就是多年后,姐姐却完整的出现在母亲面前。

在生死抉择的时候,救援队和母亲都不一定能理智的分析问题,何况我们呢?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个两败俱伤的命题,如果是两个儿子或两个女儿,就不会有这些争论了。我不得不承认当时那种大环境,香火延续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可是对于母亲来讲,失去谁都是一样的疼。

但是,换成是弟弟敲石子,姐姐清醒的说话,她还是会选择救儿子,无论多痛苦多愧疚,她都会选择儿子,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有时候传统思想会影响自己的判断,会支撑住自己的选择而减少一点愧疚感。

三十二年后,当元妮说出的那句“妈没有骗你,西红柿都给你洗好了!”瞬间泪崩。这个时候,西红柿可以一买一大盆了。

不管怎样,这样的选择请不要发生在任何一对父母身上。


墨娱

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我想告诉大家,现实中我经历过比电影里更加残酷的抉择,因为那位母亲比电影里的还要惨,她自身也被埋在废墟之下,并且身受重伤,那位母亲从废墟之下发出的呼喊,四十多年过去,任然回荡在我耳边。

地震发生当时,父亲一只胳膊夹着我,一只手推开窗户,跳到院子里,很庆幸家里的房子主架没有坍塌,我们一家全部逃了出来。逃出来的邻居很快聚到了一起,经过大概半个小时的惊慌,人们才发现少了几位邻居,惊魂初定的人们迅速投入到搜救行动中。

我跟着爷爷到了离我家最近的一家,他家房子整体坍塌了,家里的男人在钱家营煤矿上班,地震当晚在八百米深处的井下,生死未卜。妻子和三个女儿在西屋,儿子和母亲在东屋。救援的人在废墟上呼唤,母亲有了最早的应答,她在废墟下声音还算镇定的说;“我没事,别管我,先救国头(儿子的小名)和她奶奶。”救援人员来不及细问,按照那位母亲的要求展开了救援,很快,祖孙两个脱险,老太太安然无恙,没有受伤,儿子腰部划了一条口子,但伤势不中,并无大碍。在救援期间,每隔几分钟人们就呼喊一次那位母亲,以确定他没事,而每次应答时这位母亲都会询问一下儿子那边的救援情况。祖孙两给得救后,人们对那位母亲展开营救,当快要完成救援时,爷爷强行把我带离现场,爷爷不想让只有七岁的我面临那血腥的场面。

后来得知,这位母亲被一条水泥檩条砸中,骨盆粉碎性骨折,她9岁的二女儿和4岁的小女儿全部遇难,两个孩子都在母亲身边,一左一右,但是母亲脆弱的骨盆被压碎,未能为两个女儿支撑起足够的生存空间.大女儿距离她比较远,蜷缩在角落里幸免遇难。

现实总比影视剧更残酷,这位母亲自己被砸到骨盆粉碎性骨折,两个女儿在身边他可以摸到,应该知道都已经没了希望。当营救人员问话时,她没有任何的犹豫就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先救儿子和婆婆,这样的灾难,估计她没有想到丈夫还活着,在她心里,八百米地下,是没有生还希望的,他早已有了最坏的打算,丈夫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孝子,儿子又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可以说已经别无选择,自己的痛苦和安危,她早已不在考虑之内。

救援人员完全能够理解这个抉择,他们并没有多问就展开了救援,实际上在农村人的传统认识里,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即使因为先救这祖孙两个,导致那位母亲和女儿遇难,救援人员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不能拿我们现在的眼光评价那个时代的人,在他们眼里,生命就是不平等的,这不是个人思想觉悟的问题,这是时代赋予人的思想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男人基本没有回来的希望,保住他唯一的儿子传宗接代,可以说是不用纠结的直觉选择。

我敬佩那位母亲,他在承受怎样的痛苦我们甚至难以想象,整个骨盆粉碎性骨折,到救援完成时,她至少在废墟下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檩条就在他的身上,随着几分钟一次的余震,不停的对她的粉碎的骨盆进行着一次次附加伤害。而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我印象里她在废墟下至少四次追问婆婆和儿子的救援情况。当得知祖孙两个都没事,我再也没听到她一句话。现在回想起来,这时她应该才感觉到了来自身体的剧痛。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母亲的大女儿,和母亲在西屋,也被压在废墟下,当时应该是11岁,她被压得地方距离母亲远一点,没有被水泥檩条砸中,当时喊话时有没有应答,母亲是否了解她在废墟下的情况我都不记得了。但这一步是关键,在那种情况下,无论她处在什么情况下,结局都是一样,先救婆婆和儿子的选择无法改变。

像电影中那样的二选一,现实中基本不会出现,但有一个我没有亲眼见到的类似案例,是后来听说的。两个人都被压在废墟下,母亲选择先救儿子,结果救儿子的时候搬出来的废墟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等儿子救出后在救女儿,在预估的位置没有找到,但在救儿子时放废墟的地方下方靠近窗台的位置找到了女儿的尸体,这位母亲差一点疯掉,与影视剧不同的是,母亲并没有放弃女儿,只是在先后的问题上选择了儿子,女儿的死是个意外。

在那个时代,传宗接代和养老都靠儿子,女儿出嫁就是泼出门得水,能够常回家看看,伺候一时就不错了,养老指不上。做那样的选择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传统思想的禁锢。


山野论史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又去看了一遍电影《唐山大地震》,徐帆和李晨等主演的那部。看完还是依旧感动,尤其是徐帆的那一跪,眼泪瞬间就出来了!现在摸干净眼泪,来回答这个问题。



电影当中,爸爸妈妈发现地震了以后,在别人都拼命地往外跑的时候,他们却拼命地往楼里跑,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在里面!登(女儿)、达(儿子),在摇曳的楼中哭喊,爸爸往里冲,楼塌了,爸爸就往生了!当救援队来的时候,发现两个孩子被一块石板压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在妈妈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后,最终选择救助儿子。这时候的女儿是清醒的,能听见妈妈的选择!心疼得都碎了,救了儿子,但是他失去了一只胳膊,万幸的是女儿也没死,但是她却不想去找妈妈,心里怨恨!



妈妈之所以选择儿子,是因为她想给方家留后啊!自己的丈夫死了,要是再把儿子放弃了,他们方家那就没后了。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丈夫已经死了,再不能没有儿子了,要么就对不起自己的丈夫了,对不起方家的列祖列宗了。这不是用简单的重男轻女思想就能说明白的,这里面包含了一种血缘的归属感,一种家族的延续使命。这两个孩子,他们夫妻都喜欢!不是重男轻女,在他们眼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从电影最后也能看出来,徐帆饰演的妈妈,给方登的一跪,一声抱歉,一句你这些年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来找我们。看出来,她自从做了那个选择儿子的选择,就再也没有原谅她自己,她那属于方登的一部分的心,跟着她当时的决定就死了……



这个选择放在当下,可能所有的妈妈也还是会选择儿子吧!但是要是爸爸来选的话,可能选择女儿的人就多了。父亲总是莫名的喜欢女儿,并且当自己的妻子死了,选择女儿,也是对母亲生命的一种延续吧!



作为儿子的我要是处在这个情况下,我会让我妈选择我姐,因为我总是有那么多不懂事的地方,总是惹到我妈,让她生气伤心难过。但是如果选择了我姐,一方面是我想让我姐过得幸福,另一方面我感觉我妈跟着我姐,会比跟着我幸福!因为我是那么不懂事。即使是现在我也有好多地方让她担心,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对象,没有房子,没有钱……她有时候为我担忧,晚上都不能睡觉。要是有这样的选择,选择我吧,只要她们过得幸福就好!


莒国小严

徐帆演的妈妈形象真的是深入人心。


剧中妈妈爱女儿也爱儿子,在地震后,丈夫方大强去世,而两个孩子被同一块石板压着,只能救一个,妈妈是撕心裂肺的,只能艰难而痛苦地作出选择,救儿子。

当电影看到这里时,每个观众心里都是难受的,都是最爱的,放弃谁都是良心的煎熬与痛苦。剧中妈妈选了儿子舍了女儿,此后32年都是在对女儿的愧疚,思念,良心的煎熬中度过,而女儿在32年的时间里明明可以回去找亲人却一直不回去,因为她心里始终有个结,妈妈舍了她,救的是弟弟...

是妈妈的偏爱与偏心吗?

1 选儿弃女是情不得已,被逼无奈选择。

没有妈妈不疼子女的,剧中李元妮也是,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尽享天伦之乐,一场地震,丈夫死了,她得给丈夫,给家庭一个交代,不能让丈夫让家庭后继无人,毕竟她生长在六七十年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2 她认为女儿方登很懂事,会理解她的选择。

剧中方登很乖巧懂事,很爱妈妈。电风扇打开时,方达只顾玩,方登却想着对着妈妈扇。方登的懂事,妈妈心里最明白。危急关头,妈妈姐姐把生的希望让给最小的弟弟,她认为方登会理解的。

方登太小,无法体会妈妈的心情,她还是只记着妈妈只救了弟弟,32年的时间都不肯原谅。

懂事的孩子往往受委屈,被牺牲。

我们的内心常常愧疚的恰是最爱的人。

3 电影剧情需要,方登作为女儿的心灵成长历程,妈妈李元妮的内心煎熬,自我救赎,是电影要表现的关于人性,情感,心灵拷问的主题。

每个人物都没对与错,都是真实的情感反应,现实生活不也如此吗?因为爱,才会有不舍,才会有艰难的抉择。


一绿浮芳

那是虐心的一幕啊,作为母亲,怎么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谁不想都救啊,徐帆跪在废墟上,恳请大家伙都救,可是不能啊,只能救一个,再拖两个都救不了。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是痛苦的,很多人说重男轻女,让徐帆做了救儿子的决定,但扪心自问,换作是自己,又该如何抉择?救女儿?那儿子就死定了,不排除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儿子好歹算是留下一条香火,这种抉择本就考验人心的。



大地震后,徐帆辛苦拉扯儿子,终身未再嫁,一是对丈夫的忠诚 二也是对女儿有愧。她折磨自己,让自己辛苦,也是想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苦苦的坚守着老房子,不肯搬,怕丈夫女儿孤魂无处可依。一切都表面这个母亲对女儿的爱一点不少于儿子,她为自己的决定懊悔,难过,无可奈何,折磨着自己几十年,在痛苦中思念女儿。



当我看到徐帆饰演的母亲跪在了女儿面前,我禁不住的感动,她在祈求女儿的原谅啊。我们是不能说母亲救儿子放弃儿子对不对,一个痛苦的选择,哪有对错,女儿在忏悔中,说,“那是我的弟弟啊”,都是亲人,哪有仇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