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慢綜藝到禪綜藝,觀眾還會繼續為“詩與遠方”買單嗎?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最近,所謂的“慢綜藝”好像又悄然引領了一輪話題熱度。

一面是《嚮往的生活2》開播後,口碑一直保持的不錯,特別是李誕式的懶癌晚期嘉賓,還有宋丹丹的二度回訪,都讓這檔節目備受關注和好評。

與此同時,韓國綜藝《林中小屋》,作為韓國綜藝大神羅英石PD的新作,首播在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5,目前的評分已降到8.9,口碑有所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要知道他的綜藝作品,豆瓣評分幾乎都在9分+的成績,並且都形成了鮮明的羅氏風格和系列化,(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如花樣系列、三時三餐系列、食堂系列、西遊系列等,並且幾乎都能找到國內對其高仿的綜藝節目。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從《三時三餐》到《林中小屋》,

羅英石慢綜藝的內核其實一直都未改變

如果說羅英石的《三時三餐》是讓“慢綜藝”開始真正進入了大眾視野,應該並不為過。隨後的《新婚日記》、《尹食堂》、《姜食堂》等,節目的內核幾乎從未改變,基本上都是對羅式“慢綜藝”的一種延伸和演變。

值得一提的是,羅英石製作的《尹食堂2》,第二集收視率達到14%,創下了tvN史上最高,甚至有人感嘆地球人都無法阻止老羅成為綜藝之神了。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隨著不少慢綜藝的陸續“露面”,日益審美疲勞的大眾,開始擔憂慢綜藝的未來了。此時,羅英石PD的新作《林中小屋》算是給出了一個探索性或可能性的答案,只是綜藝大神這次的新作,大眾好像並不如以前一樣“熱情買賬”。

相反的是,尤其是節目中的柴火燃燒、熱湯煮沸、雨滴落地、森林、溪流、星空、鳥鳴等元素的加入,有觀眾竟然將其定位為催眠綜藝,並且誕生了他們口中如“禪綜藝”或“佛系綜藝”的新標籤。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除此之外,節目組採取的是平行交叉的剪輯手法,因此兩位嘉賓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生活習慣、應激反應等,都以一種鮮明反差的效果呈現出來。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羅英石之前綜藝節目中採取的“群像”式嘉賓的標配手法,《林中小屋》打破了他之前的某種習慣,而是嘗試著一種平行獨立視角的方式來記錄單個嘉賓。當然,這樣做是有風險的。

因為從畫面語言的豐富性和故事的層次感來說,整體偏弱了一些,雖然嘉賓自身在努力“加戲”,以及後期的努力“找補”,但好像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敘事節奏過慢和看點單一的“天然弊病”,至少部分觀眾會有如是感受。

羅英石在創作《三時三餐》時,他的想法就是“無為徒食”的概念,簡單說,就是有些人每天除了吃喝和玩不幹別的事,他認為大眾應該有“無為徒食”的這種權利和需求。(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因此暫時告別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每天只想怎麼做好和吃好一日三餐,如此極簡生活1.0的《三時三餐》一下子擊中了大眾心中的痛點,瞬間走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反觀這次的《林中小屋》,羅英石明顯是要把自己心中想做的事情,做得更徹底一些,哪怕收視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他只是想真真正正做一次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之前他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對於這檔節目,他和其他工作人員是在"沒有自信"的情況下製作的。由於之前的《尹食堂》收視率很好。所以公司說,你就做你自己想做的,收視率不高也沒關係,所以才有了這個節目。

羅英石也和蘇志燮、樸信惠兩位嘉賓說這檔節目可能不會成功,嘉賓們居然淡定地回答說"知道了",隨後也爽快答應出演。可見這位綜藝大神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相當有分量。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慢綜藝的下一站會是什麼?

講真,去年國內如此密集製作和播出的慢綜藝,讓大眾心生疲倦之感,也使得這個類型的綜藝甚至一度處於被唱衰的“尷尬境地”。與此而來的問題是,慢綜藝的下一步會往哪裡走?是會出現新的契機和拐點,還是直接撲街涼涼呢?

筆者擔心的是,如果下半年慢綜藝還是扎堆播出的話,應該是對其的一種短時間損耗,能否持續發力,目前不太好說。

不過,從目前《嚮往的生活2》收視和口碑表現來說,當下的慢綜藝好像還處於紅利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另外,據說《中餐廳2》的嘉賓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大咖藝人加盟,依舊是在國外錄製。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較為明顯的是,今年的快綜藝好像也開始有意向“慢綜藝”靠近,《二十四小時》增加了不少文戲,以平衡快和慢的敘事節奏,《奔跑吧2》撕名牌不再是固定環節,都在有意減緩競技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使得敘事更趨於平緩,多少透露出“慢綜藝”依舊是當下較熱的綜藝品類的信號。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另外,至於羅英石PD新節目《林中小屋》對國內綜藝到底有多大的借鑑性,還是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帶有較強社會實驗性質的節目,觀眾是否會並且願意為其買單呢?要知道,國內帶有鮮明社會實驗性質的《我們15個》,即使具備了群像式的呈現方式,依舊難逃撲街的命運。

“慢綜藝”做不到真實的真實,

所以它不等於慢生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市上班族普遍感到壓力較大。其中2017年8月發佈的《職場精英壓力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人坦言壓力太大,近三成受訪者壓力大到不能承受。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的慢綜藝應運而生,且飛速發展。

縱觀國內那些炙手可熱的慢綜藝,從《嚮往的生活》到《漂亮的房子》,以及之後的一間客棧,兩個旅社,三個房子等,都無一不自詡從其節目中,可以收穫到真實的慢生活。

其實不然,節目只是通過剪輯等製作手法,為觀眾營造出一種“生活在別處”的擬態現象,並輔助於各種“情感化的敘事方式”,讓觀眾覺得那就是他們所向往的慢節奏的生活。

从慢综艺到禅综艺,观众还会继续为“诗与远方”买单吗?

但這並不意味著“慢綜藝”就等同於日常生活,綜藝為觀眾設定的“詩與遠方”的情趣,多半都是高度象徵化的隱喻。

或者說,它們從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和遠方”,只是一種符號意義上的“慢生活”,寬慰當下的焦慮感而非解決實際問題,這或許才是這類節目的底色。(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如果我們希望投射更多的真實感在其中,顯而有些不切實際,關鍵是也無益於節目形態的創新和進化。

因此,“慢綜藝”當真做不到真實的真實,它或許只是為觀眾“放飛思想”提供的一種真實代入感的可能性路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