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地區的側柏良種培育技術

遼西地區的側柏良種培育技術

側柏又稱柏樹,扁柏。為柏科側柏屬,是遼西地區常見的常綠喬木樹種之一,是我國特色樹種,近年來在葫蘆島地區成為主要樹種。側柏是溫帶及暖溫帶樹種,對氣候土壤條件的適應性強。喜光、耐瘠薄,在乾旱瘠薄的陽坡甚至垃縫中也能生長,為淺根性樹種,其側枝發達,營養根系多分佈在表層土壤中,且根系密佈,能成網狀交織。適生於pH值6~9的土壤上,通過十幾年的栽植經驗,葫蘆島地區的石灰岩、花崗岩基質的貧瘠山坡均獲成功,生長良好,樹高年生長量20~30 cm,可以稱為耐瘠、耐旱之先鋒樹種。為提高造林良種苗木使用率,建昌縣開展了側柏良種苗木培育,總結出側柏良種培育技術。

1 基本情況

建昌縣位於遼寧省西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19°12′47″~120°17′46″,北緯40°24′30″~41°05′57″。東與連山區、興城相接,西與凌源毗鄰,南連綏中、河北省青龍,北靠喀左、朝陽。縣境東西長90.6 km,南北寬70.6 km,總面積3 184 km2。建昌縣生態實驗林場位於建昌鎮和湯神廟鎮兩個鄉鎮,地理位置優越。

1.1 氣候

建昌縣地處中緯度,屬於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建昌縣光能資源豐富,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44.5 千卡/cm2,是全省最高基地;日照時數2 915 h,平均無霜期為156 d,其中嶺上149 d,嶺下161 d。全縣平均降水量565.6 mm。建昌縣實驗林場在嶺上、嶺下都有育苗地,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側柏的苗木繁育。

1.2 水文

建昌縣水資源總量為57 212萬m3,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水資源18.1m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資源105.39 m3,人均佔有水資源1 092.6 m3,低於全國,高於全省水平。建昌縣為大淩河、六股河、黑水河、青龍河、小淩河等5河發源地。嶺上有大淩河、青龍河,嶺下有六股河、黑水河、小淩河。

1.3 土壤

全縣土壤共分3個土類、9個亞類、24個土屬、49個土種。3個土類是①棕壤土類、佔全縣總面積的94.48 %;②褐土類,佔0.44 %;③草甸土類,佔5.08 % 。建昌縣實驗林場屬於棕壤土類,土地肥沃。

1.4 大氣環境

項目區位於偏僻農村,人們生活或工農業生產排出的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與氟化物等有害氣體極少,未引起汙染,破壞生態平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2 技術條件

建昌縣生態實驗林場位於水上公園西側,隸屬於建昌縣林業局,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設有兩個苗圃,具有50多年的育苗經驗,以及先進的育苗技術,林場基礎設施齊全,現有職工46人,季節工90人,其中林業工程師3人,助理工程師4人,技術員6人,高級工27人,中級工6人,技術力量雄厚,林場擁有育苗地26.67 hm2,年培育各類苗木1 000萬株。

3 培育地塊及總量

建昌縣生態實驗林場育苗地,位於建昌縣牤牛營子鄉章京營子村北育苗地,其中育良種側柏容器苗佔地2.67 hm2。2016年1~12月,良種側柏容器育苗2.67 hm2,培育良種側柏容器苗250萬株。其中Ⅰ級苗240萬株,Ⅱ級苗10萬株。

4 培育措施

4.1 種子採集

側柏一般4~5 a即可結實(冠高1 m以上即有結實),直到百年大樹均有豐碩果實。建昌縣谷杖子鄉境內的柏山天然側柏林就可採集優質側柏種子。側柏球果多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熟,當球果鱗片由綠色變為黃褐色微裂時即可採摘,否則種子易脫落。採摘時,以長杆敲擊小枝使球果落地,然後收集並晾曬半個月左右,通過翻動、輕擊等法可使種子脫出。然後除雜淨種即可裝袋幹藏,但應注意防潮防黴。每50 kg球果約出優質種子10 kg左右。利用建昌縣谷杖子林場生產的側柏良種(良種編號為遼R-SS-PO-017-2014)培育良種側柏容器苗250萬株。

4.2 整地、施肥

2016年3月20日至4月10日,先將有機肥和複合肥均勻撒在地表,然後用機械旋耕,這樣能保證肥力均勻,苗床做成15 cm左右的低床,床寬100 cm,步道40 cm,這樣便於作業,長度根壟長一致。裝袋前1周將床土澆足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於種子發芽。

4.3 種子催芽處理

2016年3月上旬,先將良種側柏種子放入0.5 %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浸泡2~3 h後撈出,然後再放入40 ℃的溫水中浸泡24 h,把漂浮在水面上不飽滿的良種側柏種子撈出棄掉。浸泡好的飽滿側柏種子與等量的細沙攪拌均勻,放入背陰通風處挖的80~100 cm種子槽內貯藏,底部平鋪5 cm細沙,上部再蓋20~30 cm的細沙。

4.4 播種

2016年4月初,取出年前處理過的側柏種子,平鋪在草簾上,厚4~6 cm,上蓋塑料薄膜,置於室內,溫度保持在20 ℃左右,每天用20 ℃溫水淘洗1次,並翻動2次,約1周左右種子有大半露白牙時便開始播種。播種時,先將容器杯裝土,至容器口1 cm時將3~5粒種子放入容器中,再裝滿土擺放整齊,苗床周圍用土培好,四周於床面不露容器,容器上面的土為1 cm,可防止水分蒸發,播種後要及時澆水,澆水後在畦上蓋塑料膜小拱棚,棚高20~30 cm,這樣能提高地溼,促進種子發芽。為提高造林質量,在蓋棚前按說明書在畦面上打上乙撲除草劑。

4.5 苗期管理

當幼苗高3~5 cm時進行間苗,在營養杯中留下Ⅰ級苗,及時去掉細弱苗、病蟲害苗和雙株苗,有多餘的Ⅰ級苗補充到未出苗的營養杯裡進行補苗,保證苗木的數量。

4.6 澆水與追肥

4.6.1 澆水

要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溼度,出苗和幼苗期少澆勤澆,速生期要量多次少,生長期要控制澆水,出苗前1周左右要澆水,防止土壤過幹,容器內土壤鬆散,影響出苗率。[吉山花瑤]

4.6.2 施肥

根據苗木長勢,不同生長期施以不同的肥料。速生期結合灌溉進行施肥,以氮肥為主,一般全年追施硫酸銨2~3次,每次公頃施硫酸銨60~90 kg,後期以鉀肥為主,可促進苗木迅速生長和木質化,提高苗木質量。

4.7 除草鬆土

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初期苗小採取人工除草,後期採取藥物和人工相結合的方法,化學藥劑採用35 %除草醚(乳油)2 ml/m3,加水稀釋後噴灑,第一次噴藥在播種後,相隔25 d後再噴灑1次,連續2~3次基本消滅雜草每公頃用藥量12 kg,當表土板結影響幼苗生長時,要及時疏鬆表土,鬆土深度1~2 cm,宜在降雨或澆水後進行,注意不要碰傷苗木根系。

4.8 病蟲害防治

4.9 越冬防寒

入秋後,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以提高側柏苗木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入冬寒潮來臨之前,先灌防凍水,噴防凍劑,做好樹體保溫工作,採取覆土、地面覆蓋。[吉山花瑤]

5 結論

由於側柏對氣候、土壤選擇性較強,且具有很強的抗病性,非常適合遼寧西部山區、丘陵、溝谷地栽植,這樣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側柏作為綠化苗木,具有投資少,易管理,見效快,經濟效益高,市場需求量大等特點。因此,加快苗木培育基地建設,對山區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具有重大意義。

遼西地區的側柏良種培育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