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惦記20年,頤和園東宮門之“困”終於有了眉目!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撰文 | 高枝

週六上午十一點,頤和園東宮門前的交通環島,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川流不息,旅遊團接踵而至,人力車見縫插針,行人橫穿馬路……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東宮門外人車混行

東宮門——這個頤和園歷史規制上最重要的正門,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番人車混行、人滿為患的場景。很少有人注意到,被車流和人流淹沒的,還有兩座重要的頤和園歷史文物——影壁和涵虛牌樓。由於廣場上公交場站和交通環島的隔斷,不僅導致影壁、涵虛牌樓等文物多次被撞,更破壞了頤和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

頤和園東宮門的“困境”,成了市人大代表段淑珍20多年來的“揪心”事兒。頤和園管理處也曾多次呼籲將公交場站遷移。

困境一:文物屢次被撞

年初的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來自海淀區的市人大代表段淑珍領銜提交的《關於恢復歷史規制,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議案》,談到的正是頤和園東宮門外公交場站遷移問題。

“‘兩會’前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座談時,頤和園管理層代表再次提出了東宮門公交場站遷移問題。這讓我很激動,這個問題我都惦記20年了

。 上世紀90年代,段淑珍擔任青龍橋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期間,就一直關注著頤和園附近地區的治理情況,並就此問題多次提出建議。

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東宮門是頤和園歷史規制上最重要的正門。東宮門外建築群,自西向東由宮門、朝房、影壁、金水河、廣場、涵虛牌樓依次排列,共同組成了進入頤和園的第一道景觀。

東宮門外廣場南北寬120米,東西長150米。位於廣場最東側的涵虛牌樓,歷史上一直是進入頤和園範圍的地標性建築,清代時牌樓前立有“官員下馬碑”。1961年3月,國務院核定公佈的頤和園“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也立在涵虛牌樓前。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廣場最東側的涵虛牌樓

而佔用東宮門外廣場的公交場站,就位於涵虛牌樓和影壁牆之間。

由於被公交場站割裂,文物暴露在車流和人流中,幾乎所有經過東宮門的機動車都要繞過影壁和牌樓,噪音、尾氣、乃至撞擊,都直接威脅著文物安全。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2013年公交車撞傷影壁

1976年至1985年,涵虛牌樓共遭受了8次嚴重撞擊。

雖後續在文物周邊加裝了防護欄,但撞擊事件仍時有發生:2013年6月17日,影壁被一輛公交車撞傷;2017年平安夜,公交車又撞傷了廣場北側的文物建築。

困境二:文物完整性被破壞

“車輛繞行環島,不僅威脅文物安全,更破壞了頤和園歷史建築規制的完整性。”段淑珍介紹。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所示頤和園文保範圍

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頤和園分為核心地帶、景觀過渡帶和緩衝地帶三部分,涵虛牌樓正好處於核心地帶。“今年是頤和園申遺20週年,我們曾向世界承諾,‘將停車場遷出東宮門區域,還頤和園一個優美整潔的周邊環境’。隨著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東宮門區域的歷史遺留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較好的解決思路。”秦雷表示。

建議:公交場站遷至西苑交通樞紐

關於遷移地址,段淑珍建議,距離東宮門1公里處的西苑交通樞紐早已建成,公交場站可整體遷移至西苑交通樞紐。

作為議案的主辦部門,市規劃國土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從規劃角度看,場站遷移至西苑交通樞紐具備可行性。目前已成立專項工作組,統籌考慮公交車、私家車、人流量及旅遊線路的合理安排。具體事項已交由海淀區政府與市交通委協商推進。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機動車道將文物隔離

據公交集團介紹,北京市公共汽車公司最早於1949年接管頤和園地區原有公交線路。歷經多年變遷,目前頤和園東門公交場站歸屬北京公交集團管理。

公交集團表示,公交場站的搬遷須經規劃、國土、交通部門批准,永久場站和臨時場站都需要明確的規劃調整位置,場站搬遷工作需要待新址建設驗收完畢,具備使用條件後方可啟動,需要具備線路承接的全部軟硬件和配套支撐。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十一”期間,東宮門廣場人滿為患

對於遊客來說,東門場站可以使乘客在步行最短距離內乘坐公交。在節假日黃金週期間,依託該場站能快速疏散客流。

公交集團介紹,目前,頤和園東門場站駐發5條公交線路,日均客流量約為39000人次,其中頤和園站日均登降量約為8500人次。5條線路中,303路、346路運營於海淀山後地區,508路、579路連接中心城區,夜8路滿足了頤和園地區至北京西站沿線居民的夜間出行。這5條線路承擔了海淀山後地區與中心城區重要的交通接駁功能。

“西苑樞紐站內現有駐發線路7條,夜間駐車160部。停駐車能力已經飽和,無法額外承接頤和園東門場站內的線路車輛。從滿足區域內交通需求的角度看,遷移困難很大。對於遷移至西苑交通樞紐的建議,公交集團回應道,“場站的遷移,要考慮對市民和遊客出行的影響。在沒有替代場站支撐的情況下簡單騰退該場站,勢必會引發周邊公交線路的被動調整,造成沿線市民的出行不便。”

保護好歷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要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保護三山五園地區山水格局與傳統風貌。頤和園是三山五園地區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東宮門作為頤和園歷史上最重要的正門,恢復其歷史規制對頤和園文化遺產完整性保護以及三山五園地區的整體保護意義重大。

“頤和園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是中國文物古建築保護、傳承及利用的典範。”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公交場站能夠儘快結合西苑交通樞紐規劃建設,使東宮門外環境得以整治。並按照歷史規制,逐步恢復頤和園東宮門外古建築歷史原貌。

人大代表惦记20年,颐和园东宫门之“困”终于有了眉目!

東門廣場外路邊停滿車輛

“議案辦理不簡單,涉及的主體眾多,不是立刻可以解決的。我希望承辦單位能給出公交場站遷移的合理設計和規劃,按照時間表一步步推進,真正保護好這張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段淑珍表示。

據悉,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共有3個代表團和179人次代表提出了16件關於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方面的議案,經大會主席團決定合併為一項“聚焦‘一核一城三帶兩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議案,交市政府辦理,並將於7月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