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是披著技術外衣的管理學藝術,不服請看《薩利機長》

兒時最酷的夢就是成為一名飛行員。馳騁藍天,與鳥兒齊肩,與白雲同遊。再長大些,當看到電視、電影裡飛機飛過的場景時都會新潮澎湃,憧憬未來。

飛行是披著技術外衣的管理學藝術,不服請看《薩利機長》

電影描述了哈德遜河迫降的真實事件,2009年1月15日,註冊號為N106US的全美航空公司一架空客320-214飛機在紐約拉瓜地亞機場起飛後,爬升過程中遭遇鳥擊從而導致雙發失效,經機組判斷,機長Sullenberger將飛機安全迫降在哈德遜河河面上,機上155人全數生還。

飛行是披著技術外衣的管理學藝術,不服請看《薩利機長》

這部電影不僅在劇情上做到了扣人心絃,從航空專業、事故調查角度,尤其是細節上所體現的專業性。

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飛機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之後,正副駕駛嫻熟地配合,體現了該機優異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當機長Sully採取應對措施之後,副駕駛 Jeffrey Skiles 開始翻閱QRH (Quick Reference Hand Book/快速參考手冊),機長承擔飛機的操控和與通訊。

別看就這樣一個工作的分配,其實背後大有來頭。因為在非預見性問題發生之後,通常人們所應對的壓力會大於日常操控時的狀態,更別提在這個時候還能創造出最優化和高效的工作分配方式。而此時, 對於“機組資源管理”知識紮實的理解和嫻熟的運用,使得機組依舊能保持高效的方式應對問題。在該狀態下,為何會選擇機長操控飛機並且與空管聯繫,而副駕駛進行QRH的翻閱和應急操作。這就涉及到另一門航空專業科學, Human Factor (人為因素)。

飛行是披著技術外衣的管理學藝術,不服請看《薩利機長》

為何是由機長操控飛機並且向空管傳遞信息?

因為從經驗角度,作為機長,個人對於該飛機的操控熟悉程度優於副駕駛,從而在非正常狀態下接管飛機,可以對飛機的狀態做出更合理的反應。而承擔通訊責任,是因為由於他對飛機的接管,可以更直接地向地面表達飛機現在所處的狀態和請求地面給予飛機在接下來的環境中所需要的幫助,最為關鍵的是,對於飛機的操控(我們稱之為輸入)和飛機給予機長的反饋(我們稱之為輸出),使用的是人的雙手和雙腳功能,並且該部分並不會和語言(嘴部和耳部功能)的使用相沖突,這就是為何機長在此可以同時操控飛機並且和空管聯繫。

飛行是披著技術外衣的管理學藝術,不服請看《薩利機長》

該片對於事故過程的描述,堪稱專業級別。

例如,在機長迫降哈德遜河之前,機組人員用手撐住前操控臺,做出防衝撞姿勢。當事故發生之後,湯姆漢克斯所表現的sully機長,讓觀眾更能感受到的是一個資深機長在用自己卓越的能力保住了機上所有乘員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佈的特輯中曝光了一個頗令人感動的幕後故事,影片中出現在救援現場的幾位演員竟然就是當年迫降事件的親歷者,還有救援渡輪的船長也是真實事件中第一艘出現的渡輪船長,包括從直升機跳到水裡的潛水員也是當時的潛水員,他們都期待著能夠再次重溫那個一生都值得銘記的一天。正是因為所有人齊心協力,才將事故的危害降到了最低,人物原型薩利機長本人評價道:“對我們來說那是一段非常感人的經歷”。

電影組對於每一個經歷者都按照歷史事實有著格外細緻的描述。例如,飛機上每一位乘客的特寫:登機前遲到的父子,最終被救援隊分隔在了哈德遜河兩岸;抱孩子的母親,身旁素不相識的男性幫她在防衝撞前接過了孩子;腳部受傷的空乘,泡在水裡依舊堅持自己的職位。

飛行是披著技術外衣的管理學藝術,不服請看《薩利機長》

而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那危難關頭的208秒,而是薩利在事後的表現,他焦急地詢問有沒有人受傷,有沒有人失蹤,是不是所有人都轉危為安。他的使命不僅僅是完成飛行任務,而是身上還繫著整架飛機的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危。

看完電影,你肯定會更加感覺飛行員不僅是一個“高大上”的職業,而且也是一個兼具責任和技術的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