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荷西幸福吗?

家乡二少

三毛,原名陈平,著名华人女作家。生于重庆。荷西,西班牙人,本名玛利它葛罗。他有着一副可爱特别又蓬蓬勃勃的大胡子。两个人初认识时,三毛大学三年级,而荷西是一高中生,荷西的帅气打动了三毛的心,之后两个人常常一起看电影、逛公园。


后来,荷西对三毛说,要三毛等他6年,他要在6年后娶三毛,当时三毛还故意气他,说6年后我都有男朋友了,你不要再来了。荷西也不生气,然后两个人开始了6年的失联。6年中,三毛有过未婚夫,但未婚夫意外身亡了,命运又把她带回了西班牙,她的朋友叫她,并神秘的叫她闭上眼睛,然后她感觉有双温柔的手臂把她抱起来了,睁开眼一看,竟然是荷西。

两个人抑制不住兴奋,久久的亲吻着拥抱着。而后荷西把三毛带到自己的住处,满屋子贴的都是三毛的巨幅照片,三毛惊呆了,她没想到6年来荷西一直在惦恋着她。她感动极了,答应了荷西的求婚。

结婚以后,两个人的生活虽然有点清苦,但却充满了温馨和情趣,两个人都孩子气,都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荷西的工作是潜水员,三毛每天下午两点半开三个小时的车,冒着沙漠的走沙与龙卷风的危险,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

后来,荷西工作地离家远了,三毛就放弃精心收拾的家,打点行李陪荷西上班。他们那里的工作人员都为他俩热烈真挚的爱感动。然而在一次意外中,荷西离世了,三毛痛苦的快疯掉了,几天没吃没喝,晕倒了。

他们是幸福的,像传说像故事,却是真实的存在过的。


a梦美儿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来因为不会写懋字而自己改名为陈平,台湾著名作家。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台北,曾先后就读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德国歌德语文学院,是台湾1970至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

看完三毛的这些文章,你就知道了。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

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

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

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

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

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我也不嫁 ,

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

知音,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了,

实在不必太多。

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

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


45度倾听

三毛: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答应我,重新娶个女人。 荷西:你神经,不和你说话! 三毛:神经也要说,你不娶,我死了也不会安心的。 荷西:要是你死了我一把火把家烧掉,然后上船漂到老死。 三毛:放火烧房子也好,只要你肯再娶。

可是最后,先走的却是荷西。这世上最悲哀的事情,其中之最恐怕也莫过于此!

对所有熟悉她的至爱亲朋,或者我们这些仅仅从书中认识她的读者而言,这种“人为”的死,是惨烈而黯淡的带着一种无法抹去的疼痛。

在荷西走后几年,最终三毛也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对于三毛的死因,与三毛关系甚亲密的三毛大姐陈田心在该书序文中再次澄清,三毛弃世是来自荷西死亡的打击,“荷西走了后,她就无法承受了。……关于她的自杀,我们都知道她可能有这一天,……但我想她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据旅行作家马中欣称,他采访过荷西的母亲,三毛与荷西的婚姻并非如此幸福。婚姻幸不幸福不能以吵不吵架来衡量,一个人爱情幸不幸福也不能以第三者来衡量,庄子有句话叫做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爱情幸不幸福不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很贫困,打打闹闹,你觉得不幸福,但有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爱情。记忆最深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个人觉得,这真的是荷西与之爱情的最好见证。

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十日,中秋节的第二天,荷西潜水捕鱼身亡。再次失去爱人的三毛,表现出极强的自杀欲望,尽管父母在身边,但非常挂念她的作家琼瑶,还是通过越洋电话和她谈了整整七个小时,终于劝说三毛答应她不自杀。

一九八一年三毛决定结束海外十四年的流浪,回到台湾定居。但三毛很难走出荷西过世的阴影。本是基督徒的三毛甚至还通过道教的观落阴之术要和荷西的灵说话,而还有传言称,三毛能和荷西用笔来沟通。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我想,这也许是我读过的最美好的对话了~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我们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新贵州

初中的时候读三毛的书,有一篇叫做《一个男孩子的爱情》,当时把一段话摘录在本子上了。

“如果他继续活下去,我仍然要说我对这个婚姻永远不后悔,所以我认为年龄,经济,国籍,甚至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这些条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这才是我们门当户对的东西。”

这个是三毛的爱情观。在现在21世纪,发现两个人亲密关系里,如果涉及到关乎一辈子的结婚,其实很难不去考虑这些现实的问题。譬如,在网络的热帖上,经常会有人发相亲帖求助,内容很直接的指出对方的学历,经济水平,身高年龄,让网友们衡量是否般配。每逢看到诸如此类的帖子,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看摘抄过三毛的那段话。

70年代的三毛的思想真的太超前了,譬如我很喜欢她的一篇文章《不死鸟》,三毛说她自己愿意在父亲母亲还有荷西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一个离世的,因为啊,这样他们就不用分担她离世时的痛了。

她说:“要守住我的家,护住我丈夫,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

不考虑一切外在条件,只在意是否心意相通,交往时,不自私不自我,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这份爱不简单,现在很少人能坚守这样浪漫的爱,外在现实因素和人那份趋利避害的私心是最大的阻力。

但就坚持自己的见解,这件事本身就很幸福。

另外,三毛荷西间平时里也有许多浪漫的细节。

三毛和荷西在一起的时候,三毛说她心碎了。 荷西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黏起来.

三毛说,黏过后,还是有缝的.

于是,荷西把三毛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三毛说过,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对于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在我们这些外人眼中,一切都是雾里看花。

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情,就像这首小诗。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哪怕在梦中,也很美好。


李沫霖

很喜欢三毛,三毛和荷西在一起,虽然短暂,但很幸福。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就知道了。

三毛在马德里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上高中的荷西。然后荷西就开始逃课来看三毛。

荷西向三毛求婚的对话是这样的:

荷西: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

荷西:我的愿望是拥有一栋小小的公寓。我外出赚钱,Echo在家煮饭给我吃,这是我人生最快乐的事。


三毛:我们都还年轻,你也才高三,怎么就想结婚了呢?


荷西:我是碰到你之后才想结婚的。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从他们的对话中,他们是两情相悦的。

他们结婚后,荷西的工作是一名潜水员,工作的地方离他们家比较远,每天,三毛会开三个小时的车接荷西回家,即便沙漠里经常有走沙和龙卷风。后来,荷西去了另一个岛,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于是,三毛也追随着,陪伴在心爱的荷西的身边。 三毛总是做好吃的带去给荷西,荷西总是很高兴,总是跑过去保住三毛,两人依偎在一起,互相喂食,非常亲密,羡煞旁人。

他们甜蜜的爱情,在下面的话语中中也可以看出来。

三毛:即使是岸上的机器坏了一个螺丝钉,只修两小时,荷西也不肯在工地等,不怕麻烦的脱掉潜水衣就往家里跑,家里的妻子不在,他便大街小巷地去找,一家一家店铺问过去:看见Echo了没有?看见Echo了没有?

荷西: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两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 

可惜他们美丽甜蜜的爱情,在婚后第六年,因为荷西发生的意外而停止了。发生意外那年荷西才三十岁,多么年轻的生命。

三毛悲痛欲绝,最后还是追随荷西去了。三毛和荷西的婚姻虽然很短暂,但很幸福。

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你在闹,我在笑,他们的婚姻就是这样子。


晨曦ljm

读三毛的书,有人看到的是幸福浪漫,有人看到的是寂寞孤聊。有人说三毛和荷西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也有人认定,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不过是三毛在普通生活里对爱情的夸大加工,那些感人的迷人的爱情过往,是三毛的梦幻呓语。

可是,对三毛来说,别人怎么看,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看看她的“结婚记”是怎样的:

第二天荷西来敲门时我正在睡午觉,因为回提了一大桶淡水,累得很。已经五点半了。他进门就大叫:“快起来,我有东西送给你。”口气兴奋得很,手中抱着一个大盒子。我光脚跳起来,赶快去抢盒子,一面叫着:“一定是花。”“沙漠里哪里变得出花来嘛!真的。”他有点失望我猜不中。

如果现在正是你,美丽的姑娘,要结婚,你会希望男方给你什么礼物呢?三金五银?几十万彩礼?一辆汽车,还是一把新房的钥匙?

三毛收到的礼物是这个:

我赶紧打开盒子,撕掉乱七八糟包着的废纸。哗!露出两个骷髅的眼睛来,我将这个意外的礼物用力拉出来,再一看,原来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骨头很完整的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龇牙咧嘴的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

如果男友送你这个,你收到打开,会是怎样反应呢?你会不会一把扔到那个直男癌脸上去?

三毛是这样的:

我太兴奋了,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口里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

还有,结婚那天,你做为新娘子,准备几套礼服,安排什么婚车,订了几星酒店,请了多少宾客?是不是这一天,认为自己是全天下的中心都不过分?我们来看三毛,她是这样做的:

我有许多好看的衣服,但是平日很少穿。我伸头去看了一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的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的。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于是我们锁了门,就走进沙漠里去。

由我住的地方到小镇上快要四十分钟,没有车,只好走路去。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所以,三毛和荷西幸不幸福,不是我们所看到,所以为的。你眼里的无趣,或许正是她的心爱;你眼里的荒芜,或许正是她的向往。任何一个外人,都不会真正触摸到,你不了解的有趣灵魂。



青月疏桐

我看了所有三毛的书,她文采最好的阶段就是和荷西在一起的几年,婚姻生活有喜有悲,但是她都是用积极的心态写出来的。可以看出三毛的婚姻生活里有很多无奈的事情。两个人在婚姻里继续恋爱而且越来越爱。肯定是三毛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我对她的婚姻理解如下。

1.经济压力,从书里看出,他们物质上一直不宽裕,荷西很节俭,三毛爸妈给的钱和她的稿费,荷西都不让花,存起来买房,后来她们马德里一套房,海岛一套房,两套房子都是荷西还贷,而且主要靠荷西的收入支撑家用,荷西又是高级蓝领工人,也不是特别高的工资,两人旅游又花费较高,所以三毛这个爱做梦的姑娘老得做饭省钱。

2.家庭关系上,婆媳关系一直一般,婆婆孩子多,也是比较自私的那种家长,并不是很体贴和疼爱三毛夫妇,三毛父母又不在身边,可以看出她常常把婆婆一家对她关爱与否看的特别较真。而且荷西为了工作又常常不在三毛身边,她寂寞独处的时候很多,又没孩子,所以她常常是孤独的。

3.婚姻里夫妻时间长了,又天天柴米油盐,虽然她当时烦恼,但是真失去荷西,她才发现没了荷西,她没了荷西夫人的身份变回三毛自己,没了那个疼爱她的人,她才懂自己一个人更孤单。我相信有荷西在的时候三毛也是抱怨生活很多,但是没了荷西,她才发现,世界更残忍了,比如她回台湾后,再没找到真爱,比如嘴贱李敖 说三毛是白虎克夫(天哪,太刻薄了)。 这些种种,因为荷西的离开,三毛跌到凡尘里,估计后面几次恋情失败,就抑郁了,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我很喜欢三毛,她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观,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让我勇敢的看到地球是圆的,世界可以是平的。人可以走很远并一样幸福而坚强。感谢三毛。


蛋糕和咖啡最配

和所有的平凡夫妻一样,他们也会有争吵,也会有纷争,只是,守在愿意迁就彼此的爱人身边,我想是幸福的。


1973年,荷西与三毛走入婚姻的殿堂,在此之前他们就曾有过六年之约。


六年啊!六年可以改变太多,太多,而荷西选择信守诺言,而三毛恰好没嫁。

是的,爱情就是这样,总有刚刚好的情缘,刚刚好的时间,才能成就神话。

婚后,荷西让三毛感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撒哈拉。

其实去撒哈拉,一直都是三毛的梦想,她喜欢那碧空万里和黄沙漫天的壮观,更爱那异域风情的民俗。

于是,荷西就真的辞职,与三毛一起迁居撒哈拉。


在撒哈拉的六年,太幸福了。

三毛在此,创作了无数经典作品,也因此得名流浪作家。

她说,我每想你一次,天空就落下一粒沙,于是有了撒哈拉。

爱情💓,只要曾有过那无暇的美好,还何求永久。

1979年,荷西罹难……

三毛近乎疯狂的活了后半生,抑郁症时时困扰着她。

终于1991年1月4日,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死亡,都选择如此浪漫的工具,三毛的心中因爱而闪耀。


趣谈文化

幸福这个词多美好,如果荷西那天没去潜水,没下海扑鱼。或许他们会幸福一辈子吧!可偏偏宿命这东西,前世今生,我甚至在想是不是三毛前世生活得太过安逸幸福,今生一定要起些大风大浪来平衡前世。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很让人羡慕。两个六年,初见荷西,三毛已经是个20多岁的留学生,而荷西只是个18岁都不到的高中生。五六岁的年龄差,当荷西向三毛表白的那刻,在三毛看来只不过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小孩对爱情的憧憬吧。情窦初开的年纪,却许下了足够坚定不移的承诺,荷西说:上大学四年,服兵役两年,三毛你再等等我,我一定会把你娶回家。又是一番阴差阳错,三毛的未婚夫偏偏死在了他们即将结婚的前一刻,自杀未遂的三毛再次来到西班牙,来到刚好服完兵役的荷西身边,刚好六年。一切都很刚好。于是不久后他们结婚了,还去了撒哈拉沙漠度过一段异常艰辛困难的日子。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撒哈拉的这段时光不算大难,却充满着各种小难。荷西能干能吃苦,三毛喜欢,他就丢下向往的大海陪三毛在沙海里生活,非洲的撒哈拉,比起那种偏僻的农村,实在给人印象好不了多少。条件肯定是十分苦,我倒是觉得,三毛与荷西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撒哈拉,大家都知道,如果这都不算爱,三毛的《撒哈拉的生活》风靡程度不是一般高。

三毛与荷西结婚六年,结婚四年的时候,期间貌似发生过荷西恋上另一个女孩的故事。在三毛的书里描述不多,但他们处理的方式很好,如果不是深爱着对方,还没有孩子,在这种面临婚姻危机的时候早就出问题了。三毛是个第六感非常强的女人,荷西离世的那一刻她的心也随荷西一起埋入地下,之所以活着,是因为还有父母让她放不下。所以,在接下来的12年里,尽管也出了很多书,却总让我觉得她的文字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感。

你问三毛和荷西幸福吗?我说幸福,但三毛的一生坎坷不平,好不容易拽住了一点,一不小心却又丢了。我说不幸福,《撒哈拉的生活》从她的文字里一言一行都是荷西对三毛满满的爱,荒山之夜,真的是患难见真情。若有来世,只希望三毛能够好好的,像冯宝宝那样多好。


说你晓得旷世

三毛荷西的很多情感,是需要我们在三毛的作品中读出来的。以下是我读过三毛一些作品之后对他们情感的揣测。


正好像,三毛永远没有准备接受丈夫荷西的意外身亡、所有人也都没有准备接受三毛当年的去世。她早就写下——“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他们说三毛的一生干了两件事“奋不顾身的爱情”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是的,“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痛苦都夹杂其中。”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第一次读三毛的作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标注“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爱上三毛的理由”,随即买来了她近乎全部的作品。很多人是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了解三毛、爱上三毛的,他们也说,三毛的作品里,最爱还是《撒哈拉的故事》,或许三毛自己,也是最爱“撒哈拉的故事”的吧,因为荷西还在。从《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第一部出版作品)开始,三毛的作品里只有两个基调——荷西还在时的最快乐和荷西不在后的最痛苦。《撒哈拉的故事》里有让人记忆尤深的羡慕,这种情愫在后来的作品里没有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完这本的时候,我在书后写:“又是一部悲怆故事的合集”。第一篇《背影》写荷西刚离开的时候,父亲母亲飞去北非守望她,而她要给荷西筑寝园、刻墓碑、做坟顾不得年老的父母。父母跟她,彼此隐忍悲恸着,看得人很难过。我是在一天深夜的两点钟读完了这本书的结尾,那个时刻,我回想,一定是夜深露重的原因,让我内心有股失落落地怆凉,浸地我喘不过气。


三毛即使万水千山走遍,心的归属只有一个——荷西。所以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处处流淌着悲伤的情愫。离开了荷西的三毛,是痛苦的。


《你是我不及的梦》我是在读完这本之后,划出了三毛故事的唯二基调——荷西还在时候的最快乐和荷西离开后的最痛苦。


我仍然是在一个夜晚的十二点读完了这本书的结尾,我不知道为什么悲伤故事的结尾总是让我在深夜的时候遇见,或者因为是深夜,所以才读来悲伤。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是与书同名的文章《你是我不及的梦》,玉莲是三毛不能企及的梦。

三毛:“你爱人呢?玉莲。”

玉莲:“爱人在家抱娃娃。”

她那站在葡萄架下的爱人,手里果然抱着一个好壮的男娃娃。玉莲爱人老是笑着,不吭气。

“玉莲你们夫妻不吵架?”

“我们从来不吵架的。”

“你们这一大家子十四个人又吵不吵架?”

“你们为什么总也不吵架?”

“玉莲,你就是我所得不到的梦。”

整本书的最后,附着三毛生平大事记,荷西之后,再无“撒哈拉的故事”,也再没有疯狂美好的记事,大事记,我们不爱看。


我在读完这本书的那个深夜有过抓心地难受,我在那个深夜想念三毛,一个只在书本里读过的女性。


《送你一匹马》是三毛出国二十年后归国与父母同住,关于家人的记录。这本书的记录,不是最快乐,不是最痛苦,是三毛内心的最柔软处。在那些大喜大悲的记录之外,我们还是要在这本书里去触探三毛心底更深处的东西,这些,在别处看不到。


看吧,三毛的内心。在这种没有荷西没有大悲没有大喜的记录里,她的情感深处,还是细腻柔软到拧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