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面前,每個人都是學徒

01 我的閱讀經歷

我的讀書量並不算多,屬於中規中矩的路線,小學時無非讀讀課外作文書,一直到了中學,才完整地讀了第一本小說,印象中應該是老舍的《駱駝祥子》。通常一個人看什麼書,大概能夠折射出自己的內心狀態。因此在二十歲之前,喜歡錶達方式直接,篇幅精簡的雜文體。到了快三十歲,重新感受到小說的美好,經歷越多,越發現小說裡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

在生活面前,每個人都是學徒

我想起我曾經讀過的一本朋友推薦過的一本書——路內的《少年巴比倫》,書裡對上個世紀工業城市的荒謬和迷茫感的刻畫,對少年逝去的青春的追憶,讓人讀後,反而有一種說不明但持久的觸動。

巧的是,在我離開北京的那年冬天,我竟然在一家書店遇到路內。再過了一年,《少年巴比倫》改編成電影上線 ,當我坐在南方的城市的電影院裡,想起這本書,想起過去的幾年…... 所以讀過的書,未必能給予你一些技能的補充,或者直接的利益,在閱讀它的時候,它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是由別人推薦,那你再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那個人,和那段時光。

02 做生活的哲學家

過去我寫了很多有關“生活哲學”的文章, 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我們每天都活在不同的哲學體系裡,只不過是大多數人沒有選擇用文字表達而已。

我所寫的,多是基於自己的經歷體會,和對身邊人的觀察,寫起來非常熟悉。因為經歷是真實的,體悟是鮮活的,因此也能讓很多人觸動。 比如拿擇業問題來說,去穩定的大企業還是去創業小公司?體制內和體制外如何做選擇?這些問題幾乎是絕大多數人都可能面對,但想不明白的一個問題。如果要參考別人的選擇,但總覺得哪裡不太對。但要自己獨立做決定,又前瞻後顧,難以取捨。

每個時代都有其明顯的特徵,或者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底層邏輯,我們的選擇,應該構建在這個底層邏輯之上,否則很進入“逆勢而為”的局面。那麼這個時代的邏輯是什麼?這幾年的經歷告訴我們,是變化,越來越快的變化。如果以“追求職業安全感”,便產生“逆勢”的結果,所以我寫了一篇題目為《追求職業安全感,永遠是個偽命題》,反響不錯。

所以我認為,寫文章,首先是信息攝取,其次是合理的分析,最後才是下一個個人結論,這個結論或許也只適合和寫作者經歷現狀大致符合的一部分人,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寫作者不是真理締造者,只是一個個人表達者,永遠是有侷限性的。 一個人也不需要一直保持樂觀,也沒有誰能做得到。正常人的情緒組成就應該有高有低,有悲有喜,但都要有度。過於樂觀和過於悲觀,都會出問題。

我的文章中,也偶爾會鼓勵別人樂觀,但這是寫給那些身處困境的人,他們需要一些外部的打氣走出來,我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所以我寫了一些《生命自有其時間表,走一個自帶節奏的人》這類文章,去鼓勵那些過於急躁而失敗的人,慢一點,找準自己的節奏。 人,需要認識生活,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越多,越能夠整理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出來,無論是各種形式的逆境,總有方法可應對,這就是一個人的有效的生活哲學體系。

03 寫作和生活

我是一個常常有各種想法的人,如果這些想法不轉於文字,可能會讓那些“成熟”的人批評為“想法太多”,感謝新媒體和網絡,讓像我這樣“想法太多”的人也能擁有一些生產力。

但我常常提醒自己不僅僅是有“想法”,更多的是要有“思考”和“實踐”。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我希望是“自由”。勇氣和認知各像一隻翅膀,當你擁有它們的時候,天空才得以一點點展開,你方能感受到更多的自由。 而在寫作中,很容易碰到的問題就是表達方式的不斷自我重複,會讓文字變得乾癟無力。我常常有這樣的擔憂,因此不斷勉勵自己要規律訓練。

寫作時間我一般是安排在晚上,有想表達的話題的時候,行文速度很快,基本半個小時內就能寫完,基本不太會影響生活工作。實在不知道寫什麼,就不太勉強自己,在寫作這件事上,我沒有給自己定KPI。

04 給大家的建議

簡單來說,就是不做winner ,不做loser, 做player. 現實有一點很殘酷的是,大部分人其實都追求不到自己所謂的內心夢想,夢想的意義就在於激勵我們一直往前走,但很多人會陷入對結果的追逐當中,尤其是看到身邊的“少數的倖存者”的個案,更會心理失衡。

今天我們的年輕人,已經被創業、財富自由、同輩壓力這些名詞壓得喘不過氣。 生活的美好,不就是在過程之中嗎?如果單純以winner或者loser去定義一個人,未免太粗暴和片面。

如果是一個快樂的體驗者,一個參與者,就算沒有擁有結果,但擁有了經歷,不也很好嗎?年輕人要擁有經歷,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講的是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經歷。 讀書,是和賢者交談,是精神的經歷。去社會遊歷實踐,是和世俗大眾的接觸。有些經歷不一定順遂,那就是鍛造自己內心的機會。我曾經在《郭德綱:做一個皮實又聰明的人》文中談過,吃虧要趁早,經歷就是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複雜性的,多栽幾個跟頭,多碰幾次南牆,就自然練就一身鎧甲。

關於迷茫這個話題,我個人覺得說到底,還是能力的問題,能力越強的人,越不會迷茫,因為能力包含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認知不清晰,行動力也一般,自然而然會在一大堆平庸的選擇裡打轉,於是產生迷茫情緒。

但當你無論是認知能力或者是行動能力其中有一項有大幅提升之後,你的選擇項會立刻提升一個檔次,優秀的選擇不會多到讓你煩惱,而你也會更清楚自己要什麼,迷茫自然去除。

關於人生態度,我曾提過我最喜歡的人生態度是不服,最討厭的人生態度是認慫,為何這麼講,因為我發現現在“喪文化”非常流行,“喪”像是一個腐蝕劑一樣,接觸多了,起初是調侃,後來成為思維慣性,讓人的創造力消失,得過且過,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不服”意味著你想要變得更好,“認慫”意味著你選擇了停滯不前。 我們未必要去和很多人去爭高低,但至少要和過去的自己比一比,進化是生物的本能,也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規律。每個人,都可以進化成更好的自己。

2017年我覺得值得一讀的是傅高義的《日本新中產階級》,從這本書裡,能瞭解到社會形態對個體心理和家庭狀態的影響,對當下有些啟發。 這本書寫於1963年,是哈佛大學的中日研究專家傅高義用了兩年時間,對東京市郊的M町的“中產階級家庭”進行田野研究,三十年後又做了一些回訪。 戰後的日本社會,是一個缺乏安全感同時又需要穩步發展的社會,對於一個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名牌大學,然後進入大企業,獲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一直做到退休。因此,競爭的壓力就自然而然被轉化到了升學考試這一環節,孩子的考試成績也成了整個家庭顏面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家庭中的母親,會傾注幾乎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去扮演“陪讀”的角色。工薪族也普遍欠缺個體的自由意識,為了生存,只能在一個穩固的公司體制裡熬日子,整個所謂的中產階級,是一個“看似物質充足,實則沉默悲觀”的群體。

三十年後,作者又回到了這個地方,發現發生了一些積極的改變,年輕人除了升學考試外,有了更多的選擇,女性也走出家庭,扮演著更獨立的社會角色,工薪族也越來越重視個體的成就感。 推薦這本書,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他國的歷史,瞭解到個體和歷史進程之間的關係,從而對當下的一些問題,比如中產階級焦慮症,能夠從更高遠的視角去得到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