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全麦面包62856031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胖胖最喜欢微服私访。有一个情节,就是狄胖胖去幽州微服私访时,被当地的刺史无端逮捕审问。审问时,狄胖胖发动嘴炮攻势,说的刺史脸色发青,大声喝道“你到底是何方刁民”,这时,就到了狄胖胖装逼的环节了,只见狄胖胖缓缓转过身,说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这一番话吓得刺史差点从座位上摔下来。可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非常大的官,连一州之长听了后都浑身发抖。那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呢?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不过他只当了几个月,就被人陷害,被贬去当了彭泽县县令。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又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也就是说,狄仁杰当过两次凤阁鸾台平章事。

众所周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负责起草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核决策的门下省、负责推行政策的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互相制约,这样就避免了历史上一个宰相独断专权的可能性。

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军国大事。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久而久之,宰相们索性就在那里直接办公了,渐渐的“政事堂”就成了事实上的中央政治局了。后来,尚书左右仆射成为虚职,列席政事堂的常设实权官员就只有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因此政事堂也称“中书门下”。

这种情况下,皇帝表示不放心,怕这几个人勾结在一起。皇帝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往“政事堂”会议里加人,人越多,权力就越分散,结党营私也就越困难。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皇帝临时授予的加衔和兼职,也都可以参与会议了。其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比较高,意为与中书门下长官一样,都是宰相。别看名义上是兼职,由于是皇帝亲自安插进入的,所以在皇帝面前还更吃香一些。

武则天掌权后,作为一名曾经的文艺女青年,为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她将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这名字改的,既文雅又对仗。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电视剧中的狄仁杰和武则天)

所以,狄仁杰就是宰相,就是大唐中央政治局委员,你说如果你是幽州刺史,害不害怕?

1、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卷115 列传第四十

2、后晋刘昫等编《旧唐书》89 列传第三十九


历史研习社

武则天时期改了很多地名、官名。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所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代中央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统归于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由于李世民曾担任,之后便不再授予了,臣下也不敢当。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成为实际的首长。尚书省是具体的政令执行机构,在内廷设有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协助皇帝决策,长官为中书令和侍中。于是这几个职务被视为宰相,是个集体班子的概念,不再是一个人。

早期制度,尚书仆射是从二品、中书令与侍中都是三品,不要觉得低!因为唐代的官职品级与明清不一致。唐代亲王才是正一品,清代伯爵就已经是超品了,之上还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爵侯爵。

因为职务编制有限,一些老干部也不退休。皇帝要选拔些新人进入宰相团队,本身原职务又不高,给个什么名义呢,就想了个“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七年,诏以萧瑀为太子太保,李靖为詹事,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 即赋予宰相的角色。对于原职务较低的,授予“同平章事”衔。

到了高宗以后,反而进入宰相班子必须加“同平”这个头衔,除了本身就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仆射、中书令、侍中这种大官的。事实上此时尚书左右仆射也成了稀罕物,不轻易授予。中书令、侍中成了老干部的荣誉头衔,至于三公更吝啬。宰相班子里多是中书侍郎、门下侍郎这类。肃宗朝以后,不再用“中书门下三品”为衔。代宗以后,中书令和侍中都调整为正二品了。

狄仁杰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的本身职务是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后来晋升纳言(侍中)、再任内史(中书令),死后追赠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



几苇渡

宰相,除了辽曾设过这一职务外,历史上历朝历代是没有这个职务的。

也就是说,宰相是一种制度,并非一个职务,因此历代宰相的名称不尽相同。

秦汉时期,称丞相。


但从汉武帝开始,丞相即被架空,武帝成立内朝,实际由大将军统领百官,而尚书也是此时内朝所设。

此后丞相还曾改称大司徒,至汉末三国时期丞相不加录尚书事则没有实权,诸葛亮职位即是丞相录尚书事。

于是尚书权力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中书省,内史省等开始设立。

至隋朝,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中书省决策,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批驳,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执行,长官为尚书令

至唐朝,设立政事堂,除三省长官为当然的宰相,只要进入政事堂的均为宰相。

又因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此职务不再授。

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设于中书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从李世民时期开始成为正式的宰相官职。

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所以狄仁杰的宰相名称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宋承唐制,宰相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元朝,重新改称丞相。

至明朝,废宰相,从此宰相这一制度结束,代之以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和军机处。


心向青山

“莺台”与“鸾台”

首先要指出一点,《神1》,也就是《武朝谜案》中的一个常识错误,武则天复狄仁杰“同凤阁莺台平章事”的官职,其中“莺台”这个名称是错误的,应该是“鸾台”。 至于“凤阁”、“鸾台”是什么,就要从三省六部制说起了。 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的权利。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书;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布发行。也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中书省”名为“凤阁”,凤阁的最高长官称内史,为正二品官员,即宰相;改“门下省”名为“鸾台”。(取“鸾凤和鸣”之意,也体现了女皇的“特色”)“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 另外,在神3中台词中,“莺台”就改过来了,为“鸾台”!

狄仁杰是宰相之一

宰辅就是宰相。狄仁杰是正三品的品秩;因为他是内史令(中书省长官),所以他是宰相之一! 问题的关键是,唐朝的宰相的评判标准并不在于品秩,而是与不同时期的行政体制、皇权/相权消长密切相关。纵观整个唐朝,宰相沿革分为3个阶段: 1.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六年(623年),以三省之长,尚书令、中书令(2人)、侍中(2人)同为宰相。 2.只有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 时间断限为贞观二十三年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3.自肃宗乾元以后,非中书令、侍中而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之名方为宰相。

另外,中唐以后,上述的宰相被称为“正相”;在“正相”之外,还有“使相”与“内相”(某些翰林学士)这两种形态的宰相。 宰相的品秩:唐朝一品职官为“三公三师”,无实权;正二品职官为尚书令,因李世民做过所以无人敢做。所以中唐以前的宰相有可能是: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实际长官)、正三品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曾改称“内史令”)和侍中(门下省长官,曾改称“纳言”),或者品秩更低、但是加“同平章事”之名的宰相。

所以,狄仁杰不论是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期,还是做内史令(中书省长官) 时期,都是宰相之一!


历史的石头

泻药。

凤阁鸾台的前身是中书门下,扯到中书门下就有必要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预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纵观中国历史丞相的地位一直在下降,从秦汉时期的君臣共治天下,丞相的权利一度大于皇帝(秦汉的丞相可以驳回皇帝的命令)在到隋唐时期把丞相由一个人拆分为一群人(在隋唐中书门下的都可以叫丞相)甚至于到了唐玄宗时期把丞相变为临时工(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是你本来是科级干部,给你加这个衔级就是国务委员了,有权利讨论国家大事了,但你还是拿科级的工资等那天皇帝不高兴了把你这个衔去了你就那来的回那去)在到清朝的跪而听指(清朝的最高权利机关军机处是临时机构,不入国家编制)

而题主所问的狄仁杰是因为有凤阁鸾台这个衔才能叫宰相(当时的正牌宰相是张谏之),当然狄仁杰也只是临时的,至于狄仁杰能进内阁也是因为有这个衔,到了晚唐皇帝基本上不在设正牌宰相,晚唐的宰相全部是加这种衔的临时工。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门下平章事……


心如归燕死拦不足


佐罗160434105

在狄仁杰的官职介绍中,有一个职务反复被提及,那就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什么样的职务呢?名字都这么长。说到底,其实这是唐朝的宰相之职。要了解为什么唐朝的宰相又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得对唐朝的宰相制度及名号做一番梳理。

唐朝初期,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为宰相之任。尚书省又有文昌台、中台等名称,中书省有右台、凤阁、紫薇等名称,门下有左台、鸾台、黄门之称。

唐朝以三省长官分解宰相的权力,也导致了唐朝宰相名号的混乱。因为自隋朝以来,除了三省长官为宰相之任,还派遣其他官员参议朝政,为宰相。例如隋文帝末年,兵部尚书柳述以帝婿之宠“参掌机务”,这是最早的以其他官职的身份参政的例子。唐太宗时期,更是经常授予其他高级官员以种种名义,参决朝政。

这些参决朝政的官员被授予的名号有参掌机务、参知机务、知政事、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等。总之,随事立名,没有固定的制度。高宗以后,各种名号逐步废弃,只有“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渐渐的成为常制。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显然也是以上诸多名号之一。加授此封号,就有了宰相之名,可以参决朝政。唐朝之所以如此广泛的封赐其他官员以宰相名号,意在提高中级官员的职权,以分化宰相大臣的议政权。从而演变成委员会式的多相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这一主政思想下的产物。


与书居

不请自来!

我国古代对宰辅在不同朝代称呼不一样。两汉称丞相,隋唐称宰相。虽然有一定区别,但是职务内容相似!

唐朝的宰辅是正三品级别,原因是正一品二品基本是勋略贵胄或者是开国功勋元老后代,都是一些虚职,自太宗皇帝李世民曾任秦王后,三品之上官员几无实权!所以,唐代的正三品,属于为官者的极品!

武则天改唐为周,但是基本承袭唐制,因而武周时期的官员级别,同李唐时期!

至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这个职务名称真正用于晚唐及之后,中唐以前,没有这个职务称呼!并且,出现同平章事的唐史基本上都是出于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因而钱雁秋(神探狄仁杰系列的导演、编剧)在编剧和导演时,采用了《新唐书》的记载!

武则天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改六部为“天官、地官、秋官”等!因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称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用现在的官职来说,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行宰辅职权,等同于国务院总理兼中央军委委员,因为古代军务这属于政务,除非皇帝明确分开……

其实,从电视机角度说,整个狄仁杰系列中,狄仁杰最牛逼的职务不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而是钦差,加某某道黜置使,所到之处代天巡狩,行便宜职权。不必再行请奏!


志军翔宇

简单地说,唐代制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就是宰相。加其它头衔如参掌朝事、参知政事等也有,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两个头衔最常见。

武则天时代将中书省改名为凤阁省,门下省改为鸾台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狄仁杰有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头衔,表明这个时期他就是朝廷的宰相之一。

唐朝实行群相制,同一时期有多个宰相。宰相的权力来自于可以参加宰相会议这个日常决策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以现在制度类比的话,唐代宰相类似于现在意义的常委,常委的权力来自于能参加常委会参与重大决策。

宰相也有自己另外的本职,类似于现代的常委也有自己的政府职位一样,如常委兼任副总理。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第一次担任宰相,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地官侍郎(户部侍郎)即是他的本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则表明有宰相身份。

神功元年(697年)第二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拜纳言(侍中)。这次拜相,狄仁杰的本职先是鸾台侍郎(门下侍郎),接着是纳言(侍中)。纳言是鸾台省最高长官。

武则天时代有个特别的爱好是更改官名,武则天退位后,原来被武则天更改的官名都改回原来的官名。武则天时代的这套官员名称用的时间很短,给后世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想弄清武则天时代的制度更增加了一层障碍。

文中括号内的官名为唐代其它时代常用官名。


仁勇校尉

狄仁杰当过“内史,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朝的宰相的官名多得很,最初是尚书省之尚书令,中书省之中书令,门下省之侍中这三省长官为宰相,贞观后,因为唐太宗做过尚书令,所以为了避讳,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和中书门下同为宰相。

贞观时还有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等不同的名号,实际上都是宰相;贞观八年,宰相李靖因病请辞,唐太宗赐他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在唐朝宰相制度中出现,这是第一次。后来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中书令和侍中都是三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可以行使宰相的权力了。唐高宗之后,凡是宰相都必须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除了三师三公和中书令,其余人品级再高没加同品或平章都不是宰相。同品和平章便成了唐朝宰相的标配,同品后来取消了,但平章一直都保留下来了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官衔也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名称改变而有一些变化,高宗龙朔二年,改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东西台平章事,或者同东西台三品;咸亨元年又恢复到中书门下的设置;武则天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门下省为鸾台,侍中为纳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问题中狄仁杰的宰相官衔;神龙元年又恢复成中书门下的设置,唐玄宗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开元五年又恢复但中书门下的设置,之后一直到唐朝灭亡,都一直使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加给宰相,并且在宋朝,再大的官都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