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是三品官?

静说历史


狄仁杰的三品已经算很高的了,在当时,像他这样的人能得到三品已经可以说是帝国的实权大佬了。题目中所说的一品二品,看上去位高权重,实际上,在唐代,真的不是位高权就一定重的。

由于唐代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下削弱了相权,增强了皇权,他将相权一分为三,所谓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中的三省相互独立,可以限制相权的过度集中,比如,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大权在握。


这种情况下,相权一分为三之后宰相的数量也跟着多了起来,宰相一旦多起来,官位如果设的太高就会显得非常的荒唐与不严谨——如果同样都是宰相一个宰相的品级是一品,另一个宰相却低于他,自然而然,这样就起不到制约的作用,反而会促进权力的日益集中,向某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当然是要坚决避免的,于是,统治阶级统一规定,但凡想要做到宰相的官职,一律定为三品,三品以上的官职往往都是虚职。

什么叫做虚职,虚实就是指虽然位高,但是没有实权,比如说皇子公主之类的皇亲贵胄,这些人往往没有什么像样的能力,但由于是血统高贵的皇家子孙,官职不高,似乎又显得不尊敬皇权,所以一品二品的虚衔,往往是为这些人准备的,这些人有了这些虚衔和没有这些虚衔,并没有什么差别,反正朝廷大臣见到这些人总是要鞠躬问好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为国家内有特殊贡献的,一些年纪大了的人,这些人的功劳,往往非常之大。


由于年纪也不小了,虚设的一品和二品也给给无妨,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就是所谓的追赠和加官这类,无关痛痒的一品和二品的高官,有和没有区别不大。

狄仁杰作为李唐皇室的忠臣,同时,又作为武周时期的重臣,这个人一生的经历堪称传奇,他的官职最后最高做到了三品的宰相,他的人生大起大落,最糟的时候,甚至被下狱准备处死,连最低级的县令也是做过的。

但是,他始终能够坚持本心,在逆境中求生存,并且总是能够及时地劝诫武则天,这些都为他积攒了良好的人脉和声望,他虽然生前只做到了三品的宰相,但死后朝廷毫不犹豫的给他追赠了一个响当当的一品官职,又由于他曾为李唐皇室立下汗马功劳——之前武则天一直犹豫是究竟立谁家的子弟,要么立武家的,要么立李家的,武则天非常的犹豫,关键时刻,狄仁杰给他指了一条明路,狄仁杰说,自古就没有人为自己的姑妈祭祀,只有儿子给母亲祭祀。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恍然大悟,于是最后把皇位传给了李氏子孙。


由于狄仁杰曾经为李唐皇室立下过这种功劳,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这种根本不是寻常的三品宰相,或者说是一品两品的普通官员所能达到的,这种高度只有开国元勋能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狄仁杰的所谓三品官比不了一品两品官,是非常不正确的,可以讲狄仁杰作为国公,他的品级远远超过寻常的普通的一品和二品官,同时,狄仁杰作为可以配享宗庙的重臣,根本不能用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品官来衡量他自身的地位。


夏目历史君


这不得不从唐朝的官制说起。

唐朝官制,在前朝官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体系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六部就是朝廷之下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职能部门去管理不同的事物。尚书省属于行政单位,其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

三省的长官严格意义上来讲都是宰相,但由于规避唐太宗又进行了一些变化,这样尚书省下的侍中侍郎就相当于宰相职位。

一品官职基本都是太傅、太保、天策将军、八柱国之类空有头衔的虚职,二品也是一些有名无实的虚衔,真正有实权的就是正三品官职,比如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一品大官了。

武周时期,沿用了唐朝固有的官制,狄仁杰一步一步从地方官开始,最终成为了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位了。

不过众所周知,狄仁杰忠肝义胆,不畏权贵,当了宰相后,由于就被来俊臣给诬告了。后来契丹入侵,朝中无人可用,狄仁杰才被起用。狄仁杰赶走契丹后,武则天为表彰其功绩,又将其提拔,升为宰相,授衔光禄大夫。

所以别看只是个三品官,但却是位极人臣,已经相当于一品了。


愚人之娱


《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人称阁老,当朝宰相,却是区区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

实际上,历史上武周时期,狄仁杰当得最大的官也是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为何身为协助武则天丈量天下的宰辅只是区区三品?于是不禁要发问区区三品已经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权重的吓死人?!



其实,官高倒是事实,权重倒是不一定。

其实,唐朝的官制还是颇有特色的,从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样有九个品级,分为职、勋、爵三类官职。

一品大多都是勋官占据如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师(少师、少傅、少保)亲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长孙无忌、李绩、郭子仪、武三思等。大多都是开国元勋与皇亲国戚。

二品只有尚书令,但是曾经李世民在当皇帝前曾当过,为避讳,后人都没有敢当的,连郭子仪也没敢当,因此一直是虚位以待。

然后便是唐朝正式话事团队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他们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实权官员。

(武则天像)

刚刚已经说过,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悬而未决,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仆射当家,三品秩。其下属六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后来武则天时期,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所辖部门主要负责皇帝文秘工作,武则天时期简称为凤台。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其所辖部门主要对中书省的诏书、法令等进行复核、监督,武则天时期简称为鸾阁。

实际上,中书令,侍中就是相当于那时官员的最高权力者了,是为宰相。

武则天时期,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游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杰这样的官便诞生了——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职和凤台鸾阁的中书令和侍中一样都是三品官员,帮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为宰相,所到之处,如朕躬亲。


所以不能说狄仁杰官不大,只能说那时候官员权力最高峰撑死了只能到三品罢了。


不书


看过《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可能会听过狄阁老的一句台词,“不瞒夫人,我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意思就是他自己和正三品的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是同品的,只不过同品不同秩而已。虽然说只是电视剧,但是和事实是相符合的,即身居宰相要职的狄仁杰确实“只是”正三品!宰相都只是三品,那一二品究竟还能是些什么人呢?今天小祁就跟大家聊一聊唐朝的官制。


(狄仁杰影视形象)

唐朝的中央官制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加以完善就成了后来一千多年各朝代一直沿用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三省实际上是五省,分别为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但因为主持中央政权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因此大多习惯称三省。

而到了唐朝,又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这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两名、正三品)、门下省长官为门下侍中(两名、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一名、正二品),后来唐代宗时期均升为正二品。


(三省六部分工图)

这三省的长官均可称为宰相,也就是说唐朝的宰相最少的时候有5人,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且不只是唐朝,其他朝代也几乎都是多宰相制度,而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希望用更多的人以分相权。相权削弱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强皇权!

既然尚书令也是宰相,为什么狄仁杰就不是正二品呢?问题就出在尚书令这,就是因为唐高祖时期,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等到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其他人也就不再敢担任尚书令一职(郭子仪曾短暂出任此职),于是就以尚书省的副长官(从二品)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


(唐太宗李世民影视形象)

但后来又以这三个官职“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换句话说唐太宗连这三个官职也不愿意给了。于是就有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唐高宗时期又增添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在唐代宗时期升为二品),这些到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甚至于到了后来,如果尚书仆射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事务了!

武则天极其喜欢改名,她登基后,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神探狄仁杰》中所能听到的名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在电视剧中被叫成了“莺台”,这是一个错误。而历史上狄仁杰曾先后两次拜相,分别于公元691年和公元697年,只不过时间都不长,第一次仅仅4个月就被诬告并被多职下狱,第二次拜相也仅3年多时间,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并被追赠为文昌右相。在唐中宗复位后,追赠为司空、梁国公。


(武则天影视形象)

要说唐朝的一品、二品是什么官,而追赠给狄仁杰的司空和梁国公则就是分别属于正一品的职事官和从一品的爵位!那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一品、二品的高官呢?下面将会一一列举。

正一品

职事官: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天策上将(专门封给秦王李世民的)

爵位:亲王

(职事官指的就是官员的实际工作,他的实际职位、权责和任务。)


(长孙无忌影视形象)

从一品

职事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位:嗣王、郡王、国公

(散官指的是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随人走,和职事官会经常变动不一样,散官一般是不变的,走到哪都是定的,散官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报酬)


(李靖画像)

正二品

职事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位: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勋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共分十二转,一转武骑尉最低从七品,十二转最高上柱国正二品)


(狄仁杰画像)

从二品

职事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

尚书左右仆射、十六卫上将军、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位:开国县公

勋:柱国

由狄仁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唐朝三品已经是位极人臣了,要想做到一品和二品,需要的不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机遇和时间,比如说唐朝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最高做到司空、司徒、太尉,封赵国公,而李靖则最高官至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死后才追赠为正一品的司徒!所以不要怪狄仁杰不努力,实在是条件不允许啊!


小祁说历史


狄仁杰,630年~700年,历任:汴州判佐、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是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师三公制,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其组织完备,分工较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

三师三公制。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师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都是正一品。正一品官员,均为虚职,是为皇室家族保存的职位,唐太宗在做秦王时担任过尚书令、天策上将,都是正一品的官职,以后这个官职就没有了。亲王等授予二品,但没有实际权力,不参与政事,所以最有实权的就是三品官员。

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十六位大将军,均为正三品。

武则天时代,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天盛世,使唐朝的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用人方面,爱养人才,爱护人才,,使得天下英雄,尽为之用。自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统治的终结,使许敬宗、李绩、李义府、范履冰、刘祎之等文人学士,都官至宰相,(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服,只要是参知政事的都是宰相)长期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北门学士也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

狄仁杰作为75个宰相之中的一人,61岁才第一次当上了宰相,四个月后被来俊臣陷害,贬为彭泽县令,67岁,重回京城为相,为期三年,为相期间,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对大唐社稷的稳定做出了成绩,700年病逝。从政绩来看,并无惊天动地的功劳,只是优秀而已,官至三品,已是最高。


冬瓜5876


随着《神探狄仁杰》这部优秀剧作的播出,狄仁杰成为了新一代在当代也混得风生水起的古代宰相。

在剧中,狄仁杰的官位被多次提及。然而他作为一朝宰相,居然只是三品内史,让人震惊。但如果对唐代官制稍作了解,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通典·秩品五》记载:"大唐官品:开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爵。"也就是说,在唐王朝,几乎不存在掌握实权的正一品官员。权是权,官是官,二者不一定对等。

《通典》还提到从一品官职,分别是"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武散、嗣王、郡王爵、国公爵"。而这些官职和正一品一样,不是虚职,就是爵位,在位者都无法据此获得实职。

隋唐时,为了缓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施行群相制度。最初的宰相之首是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担任过这一官职。不过正是因为李世民曾当过此官,之后众臣为了避嫌,无人敢任此职。无奈之下,唐高宗李治索性把此职废除。《旧唐书》记载的"其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及天策上将,太宗在藩为之。及升储,并省之。",说的就是这件事。

而对于从二品官职,《旧唐书》记载了"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镇军大将军武散、开国县公爵、柱国勋"等官职。其中,只有尚书左右仆射是中央掌握实权的官职。换句话说,狄仁杰这类有实权的文官,一开始理论上能做到的最高品级的官职,也不过是从二品。

《新唐书·百官一》记载:"太宗尝为尚书,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这也证实了在唐初,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有实权的。但随着唐朝社会的不断发展,皇权限制相权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左右仆射也没能逃脱被虚职化的命运。换句话说,到这时,狄仁杰一类的权臣,连从二品的品级都难有了。

等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出现了任左仆射又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的情况。同中书门下在当时是彻头彻尾的虚职,因而这时左右仆射也彻底失去实权。换句话说,这时候朝中最高品级的有实权的文官,也不过是三品。说到这里,狄仁杰的品级问题就基本明确了。他虽然最终只是三品官员,但大唐能提供的掌握实权的最高文官官职,也不过如此。

不过狄仁杰倒也不是一开始就任内史。他的从政生涯,是阶段性的。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两个职务在当时都属于四品的队列,不低,却也不算顶尖。不过就是在这个位置,狄仁杰都很快招致别人的妒忌。次年正月,武则天收到酷吏来俊臣的上书。在奏折中,来俊臣"证据确凿"地说狄仁杰策动其他大臣谋反。狄仁杰好不容易才从武则天手中捡回一条命,事后不得已离京当起了彭泽县的县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边陲爆发战事。武则天一时缺少值得信任的有能力的人,便又把狄仁杰从彭泽县扒拉出来。狄仁杰先是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后又转任幽州都督。不过这些官职都是地方官,和朝中命臣不可相提并论。

神功元年(697)闰十月,狄仁杰回到中央,官拜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次年,狄仁杰被擢升为纳言(侍中)。久视元年(700)正月,他迁任内史(中书令)。自此,狄仁杰官至正三品,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这次为相,狄仁杰先后担任了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虽然官职品级不如一些世家大族的老臣,但他俨然成为了文官第一人。

不幸的是,在升任内史的同年九月,狄仁杰就在洛阳私宅离世。内史亡故的消息传入宫中,武则天为之悲戚。随后,她下令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从二品),赐谥文惠。

唐中宗复位后,狄仁杰又被追赠为司空(正一品)。唐睿宗时,狄仁杰被再度追封,获封梁国公(从一品)。

虽然狄仁杰由于当时官制的原因,在世时仅位列正三品,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功绩。作为一代名相,狄仁杰的才华,岁月可鉴。


高会民


唐的官制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长官因为权重,地位,品级是比较高的,为正二品。由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的避讳和权力的集中,尚书令一职,不再设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只是虚职,代表荣誉而已。



唐太宗之前,还有尚书令这种正二品,太宗之后除郭子仪短暂当过,就没有了。剩下的中书和门下省长官本来的品级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这三省的长官为天然宰相。

随着尚书省权力集中到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大唐最重要的机要部门。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门长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靖就当过这个职务。后来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参知政事。

(狄仁杰)

所以,无论品级多高,要加这个官衔才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当皇帝后,还中书和门下为凤阁和鸾台。狄仁杰的几次拜相,都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杰又当内史(凤阁的长官),正三品,资历老,人称“阁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于后世朝代动不动的一品二品,其实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了。连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破格当了尚书令,也只是正二品,没几天他也给辞了。


大飞熊骑士


堂堂宰相狄仁杰在我们印象中应该是正一品的头衔,毕竟动不动就有“便宜行事”的权利,可现实中却是正三品,这是为什么呢?

正一品官位

唐朝的正一品主要有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三司(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皇亲国戚。自从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三公和三司就成为了虚职,一般都是逝世后追赠的荣誉称号。天策上将是李渊当初为李世民设置的,所以自从李世民之后,就没有人担任这个职位了,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的位置。至于皇亲国戚给他们封爵位,也是一种荣誉,没实权。


正二品官位

唐朝的正二品主要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就相当于宰相,手握重权。当时李世民在当秦王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所以等他成了皇帝后,这个位置也就成为摆设了,一直空着。后来尚书令的实际权利就落到他的“下属”――“左右尚书仆射”(从二品)手上。

“位低权重”的正三品

等到武则天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她进行了改革。“左右尚书仆射”逐渐成为位高权低的职位,将“中书省”提为最核心的部门,改名凤阁,而凤阁的最高长官为内史(正三品),行宰相之职。


而狄大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内史,刚开始的职位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是宰相),直到去世那一年才升任内史。换句话来说,当时能掌握实权的最高官位也只正三品。


雁城流浪僧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名相,在武则天时期地位一度非常崇高,被称为“国老”,武则天以狄仁杰为左膀右臂。在狄仁杰去世的时候,武则天更是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后来唐朝也是历代加封,从梁国公到配享太庙,后晋还加封太师。但是为何他的品级为何一直停留在三品呢?

其实这和唐朝的官职制度是直接相关的。在唐朝,正一品官只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其中天策上将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所以唐廷除了李世民之外无人再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品只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不过这些官职一般来说,前期被赏赐还好,后期被赏赐的基本就只有一种情况:你是皇帝不喜欢的人。因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了安抚各地藩镇,各种郡王封赏不断。如果你被赏赐了这些职位你可要当心了,说不定哪天天威降临,你就人头落地了。

与一品官职类似,二品官职也都是一些名誉性质的官职,其中比较特殊的有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这一职位绝大部分时间悬空,即便给予了某人也是作为某种奖励,没什么实权,所以唐朝实际上的宰相,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一情况是和唐廷的实际政治分不开的。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直接产物,唐朝的三省六部里面中书门下是真正的行政决策单位,所以有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人,都是宰相。

唐朝时期大臣讲究去虚取实,所以狄仁杰虽然只是三品,但是地位无人可及。毕竟他不需要那些虚名加身来证明自己了。


冷兵器研究所


历史上的狄仁杰确实最高只做到三品官儿。其职位是同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正三品”一衔;品级虽低,但事实上这个三品官儿已经是位极人臣了,相当于宰相。

狄仁杰作为“古今第一女帝”武则天的心腹大臣,其官至宰相,权倾朝野。乃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武周第一权臣。 然而狄仁杰这样的“大佬”级人物,官职却只有三品?难道唐朝时期的一品、二品官员,都是“神仙”吗?

事实上,唐朝的官吏级别制度,与后世的明、清有着极大的不同。

例如,清朝时期的王爷、贝子等皇室宗们一律没有品级、官阶,只有爵位。 而唐朝则将皇亲国戚、开国元勋等人授予一品官职,因为唐朝的“一品官职”是“荣誉和待遇”的象征,并不具有实际的权力。

唐朝时期的一品官位有两类: 注: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与秦、汉施行的三公九卿制大有不同,唐朝虽然保留了“三公”、“三师”的旧制,但却不给予响应的权力,属于一种“荣誉称号”。

第一类——太师、太傅、太保

这三个官职俗称为“三师”,主要职能是辅佐太子,也就是太子的“私人教师”。 “三师”一般只授予皇亲国戚,虽然官居一品,但却没有实际权力。

第二类——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国防部长,主管军事”; 司徒相当于“国家水利部部长”兼“国家建造总局局长”,主管水利、建设; 司空相当于“国家人社部部长”,主管民事、民生; 这三个实权官职被称之为“三公”, “三公”一般只授予开国元勋,或居功至伟的肱骨之臣,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已。

唐朝时期的一品官职,仅仅是一种象征着个人荣誉的虚职,被授予一品官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言。

唐朝时期的正二品官员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官职叫做尚书令。

尚书令是“三省六部”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权力要大于狄仁杰所担任的三品宰相。 但由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的官职就是“尚书令”,李世民当了皇上之后,便暗中废掉了这个职位,另外,满朝文武为了避嫌纷纷不敢接受这个官职,所以“尚书令”便成为了虚职,其职能由“左右仆射”所代替。

狄仁杰不仅仅只是宰相那么简单,他还是“内史”也叫“中书令”,虽然也是三品官儿,但在隋唐时期,其已经是事实上第一宰相。因为内史为“中书省”的最高领导人,虽然官阶为三品,但论其实际权力,并不比从二品的左右射仆低,甚至还会更高。

再来,掌管着门下省的“侍中”张柬,同样也是宰相级别,曾经是狄仁杰的门生,但凡遇到棘手的国家大事,张柬都要请狄仁杰代为处理,所以狄仁杰这个“三品官”的权利,抵得上十个一品官。

他是个妥妥的实权派,并不是有些帖子所说的那样,什么狄仁杰只是个小官儿,只是野史小说吹出来的,在历史上并不出名。无论是权力还是贡献,在武周一朝,狄仁杰绝对都算得顶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