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隻手在上

介紹拱手禮之前,先介紹一下揖禮。

無論是拱手禮還是抱拳禮,還是交手禮或者是叉手禮(萬福禮)等等,這些由雙手的姿勢變化行禮的禮,都是揖禮演化而來。

揖禮,即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

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隻手在上

當時流行的大禮是跪拜禮,而揖禮沒有跪拜禮那麼隆重。

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時揖(上揖:揖禮手位於高者,標準揖禮)拱手向前平伸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立容。‍

天揖(中揖:揖禮手位於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下揖:揖禮手位於下者,又叫:下手)

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然後緩緩起身,恢復立容。

旅揖:按等級分別作揖;

旁三揖: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有時則表示倨傲。

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隻手在上

這樣,揖禮的姿勢基本上就清晰了。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左掌撫託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需要注意的是女子揖禮,與男子相比唯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後又出現女子萬福禮,雙手握拳交疊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線,目視下微屈膝,口稱“某某萬福”。

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隻手在上

重點說一下流傳下來的抱拳禮和拱手禮,這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抱拳禮也叫抱拳揖禮,源於古代軍禮,在行軍禮時,右手拿著武器,因而,左手抱蓋於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

抱拳的標準姿勢是: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並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

行抱拳禮的時候如果記不住哪隻手伸開哪隻手握拳,就想象自己右手正握著東西就行了。

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隻手在上

拱手禮拱手的時候兩手稍彎,相疊於胸前或偏上,形成一個“拱形”,也可一手虛握,用另一隻手抱住。拱手古今均常用,多用於祝賀,恭喜,拜年等喜慶場合。拱手禮的男女之別,男子行禮的時候右手成拳,左手包住,來源和意思基本上與抱拳禮相同,表示壓住了具有攻擊性的右手來表達友善的意思。

女子則不抱拳,實際上,歷史上女子很少行揖禮。無論是文獻還是畫作上都不常見女子行抱拳禮和拱手禮。但是現在通行的女子拱手禮不抱拳,只壓手。這一形式沿襲了萬福禮的一部分。

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隻手在上

祝賀祝福的時候記得用拱手禮,如果想表達“久仰”“幸會”這種意思的時候記得用抱拳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以上何種揖禮,都需要站立行禮,雙腳併攏,不可坐著行揖禮。席地的時候行的應該是跪拜禮,則是另外一種大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