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说:诗歌鉴赏就考形象、情感、手法,这四道题以一当十

语文老师说:诗歌鉴赏就考形象、情感、手法,这四道题以一当十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

。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赏析:

这是一首登楼怀远之词。

紫微两句咏古,说杜牧曾登临此楼,写下绝妙诗篇。又化用杜牧诗句,将相思迟暮之情道出。下阕开头催促年光迟暮点染,
旧来流水句沉痛,断肠凄凉晚霁转折,
波声带雨又变化用韦应物诗句而出新。后三句写三景,烘托了离愁别绪。

上片首二句写时地。霭霭,云气密积貌。陶渊明《停云》诗云: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词人登临安陆(今属湖北)浮云楼。画楼森耸凌云渚,画栋雕栏,凌耸入云,一写楼美,二写楼高。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浮云楼浮云寺楼
。因此,字前著一字,以突出寺楼的庄严;同时也刻划出云气笼罩的氛围。次二句写登楼赋诗。紫薇,指杜牧。唐代称中书省为紫薇省,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故又称杜紫薇。
登览最关情,登高临远最能牵动情感,这一句为惆怅相思以下抒情张目。关情,即牵情之意。绝妙夸能赋
,既称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之诗写得绝妙,又隐约道出自己登高能赋的才情。

惆怅相思迟暮,此句上承关情,下逗追忆之语,过渡自然。时值日暮,登楼伤情,引起相思:记当日、朱阑共语

;而如今,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括用杜牧诗语,表达一种离别惆怅之情。

塞鸿难问,即人似冥鸿,一去无踪:岸柳何穷,即空余岸柳,别愁无限。杨柳最易牵惹人们的离愁别绪;而人的别愁,又如同无穷数的岸柳之无穷数的

柳絮那样多,那样纷起乱攒,别愁纷絮之句,直抒胸臆。

过片催促二句,岁月如流,年光易失,旧时倚栏共语处的楼下水,谁知今日又流到何处了呢?含有无限

感慨之意。此日登楼极目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平野苍然(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不知何处是归路,已使人神伤下泪,又何必再增此残阳一景乎?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
,是此两句所本。翻进一层用笔,倍加凄怆入神晚霁二句,向晚破晴,波声似乎还夹杂着雨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廖于无人舟横野渡前更著一
字,索寞、孤寂的心境全出。结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写雨后,江上数峰青青,芳草更天涯之外,烟树参差凄迷;如此境界,反映了无尽怅惘之情。画面开阔,落笔淡雅,细玩词意,情味极佳。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云: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廖词袭用并糅合以上三家诗词的语意,别出意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D )

A.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解析: A“表达方式明显不同”欠妥,全词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上下阕的表达方式并无明显不同

B.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貌,而“画楼森耸凌云渚”则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入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C.“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D.“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解析:D项“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有误,词作只是化用杜牧的诗语,表达一种离别惆怅之情,并非思念杜牧。
E.“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重要提示:1.有没有比较鲜明的形象2.有没有表达什么感情

3.有没有用什么表现手法、技巧

参考答案:①这三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岸柳、纷絮等典型意象来抒发离愁别恨,“柳”谐“留”音,见柳思人,以此表达惜别怀远之情。

②运用对比,离人似高飞的鸿雁,一去无踪,而最能牵动人们离愁别绪的岸柳却盈满视野,望不到头,“塞鸿难问”的

空无“岸柳何穷”充盈,构成对比,共同使离别的愁绪表达得更加深切

比喻,以实写虚(化虚为实),“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诗人以“纷絮”喻别愁,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老师说:诗歌鉴赏就考形象、情感、手法,这四道题以一当十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8分)(完成时间:10分钟)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饮酒、作诗;有情有趣;文雅、忧愁、洒脱、旷达)

【注】 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

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

(2)诗中

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重要提示:答题技巧,就是答题规范:审明题意、按要求作答、按顺序作答)

【诗意】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赏析】

这两首绝句,是陈与义自述其创作情状的,格调轻松,语句诙谐。

第一首绝句中,作者畅饮了楚地的美酒,酣醉三日不醒,此时小园里的花儿,经历了雨水的洗拂,洗出了分外明艳的红色。此际销魂,诗思泉涌,一句“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是自嘲,亦是自诩。看吧,一位宿酲初醒,便尔寻诗的诗人,此时面对满园的春色,正站在小园亭中的一角,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寻着最能够表现这自然美景的诗句。一阵清风吹过,诗人的袍袖被风吹得鼓了起来,这满袖的清风,不正是诗人的诗思最好的凭借吗?

第二首绝句中,作者强调了美酒的作用。他说,我就爱喝点酒,拿着葫芦瓢悠哉游哉,你们可不要笑我。“侬”,是“我”的自称。酒这个东西,在忧愁之时,能让你酣然大睡,其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轻忽。大抵诗思愁郁之时,智慧否塞,难有新意,不如以酒浇愁,先大醉一场,待到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此时物与情会,景与境偕,诗思的泉涌,也正在这明月下、树影间。古诗百科独家首发

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创作灵感的来临,有时确实需要外物的引动。正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陈与义在这两首绝句中描写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的色彩,亦可见出作者倜傥佻达的个性。

(1)园花经雨百般红乔木峥嵘明月中

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

(1)[答案] 艳丽

雨后之花 清幽月下之木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题考查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

园花”“”“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
园花
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

(2)[答案

] 行为洒脱 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

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

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就本题来说,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应注意诗下的注释,根据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诗中描写
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语文老师说:诗歌鉴赏就考形象、情感、手法,这四道题以一当十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

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手法)重要提示: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

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分析作者情感)(要求:先明确观点,再充分结合诗句分析)

重要提示:答题时不能照搬、简单翻译,需要分析、答透(答全面、答深刻、答准确)

要求:把思路(模糊的、杂乱)整理成答题语言(明确的、有条理的)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

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
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互相映衬,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参考答案:

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

消磨岁月消极情绪。(1分)

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

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自得其乐、盎然喜悦之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语文老师说:诗歌鉴赏就考形象、情感、手法,这四道题以一当十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崔涂

谢两无情, 送尽

东风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

2

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4分)

思路:手法+分析+

情感

参考答案:

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2分)

2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

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虚实结合、对比:颔联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

思乡之苦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一点手法或情感得一分,各两点得四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