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魯迅先生為什麼單單讚賞蓋碗呢?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我們先來說說蓋碗的歷史說起。在唐代已普及飲茶,並有了專用盞,隨後又發明了盞託,宋元沿襲,直至明清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也就是蓋碗的前身。盞託的發明曾有一則傳說: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一姓崔的官員愛好飲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聰穎異常。原來的茶盞沒有襯底,因茶盞注入茶湯後,常常燙著手指,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墊託在盞下。但剛要喝時,杯子卻滑動傾倒,遂又想一法,用蠟在碟中作成一茶盞底大小的圓環用以固定,這樣飲茶時,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致燙手。後來又讓漆工做成了漆製品,稱為“盞託”。一盞一託式的茶盞,既實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世代流傳至今。明代後,在茶盞上加蓋,既增加了茶盞的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可防止塵埃侵入。品飲時,一手託盞,一手持蓋,並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麵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用蓋碗作茶具有幾大好處:

一是茶盞小於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於讓茶葉沉澱於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於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蓋,而蓋沿小於盅口,不易滑跌,便於凝聚茶香,還可用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可防止從茶盅溢出的水打溼衣服,因而在客來敬茶的禮儀上,以蓋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蓋碗作飲具,保溫性更好。五是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所以魯迅先生讚賞蓋碗正是這個原因了。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蓋碗裡的飲茶之道

泡茶器裡,蓋碗使用規矩多,用蓋碗直接喝茶,要天地人配件齊聚,不能少一樣。喝前,先要聞香,讓茶泡上幾分鐘後,再打開茶蓋,茶香便瀰漫開來,直沁人的肺腑,讓人心癢口饞。身要坐正,碗放置托盤正中,左手拿托盤,右手三指拿蓋,輕輕撥去浮在茶水上面的茶沫,便於品飲,(在客場,刮茶末可省去,容易被誤認為主人茶葉不好),將蓋重新蓋於碗上,略傾斜,將碗送至口邊,乘著芳香正妙,輕呷一小口,讓茶的芳香在口中迴盪後,再徐徐嚥下。這樣的津味就會款款滋生,茶韻也就潤澤而悠揚了。飲時要一口一口飲,不能有聲音,否則失禮。沖水時,原茶水不能喝完,要留下三分之一當母水,這樣茶味才能久留於碗中,綿香不絕。紅樓夢中黛玉初到賈府時喝茶時的禮儀就是典範,當時探春喝茶,用蓋撇了浮茶,而黛玉初進榮國府,是客人,就省了這一動作,只是用蓋抵住碗沿喝茶。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你可知道,從前蓋碗茶具的擺放是有講究的。每一種茶陣,都蘊含了各自的暗語。看似普通的蓋碗茶,居然有這麼多門道!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茶蓋朝下靠茶船——含義:堂倌,給我添水,茶喝完了

  用這種方式請堂倌單獨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兩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給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館給所有茶客統一添水時才行。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茶蓋上放片樹葉——含義:暫時離開,莫收蓋碗

  老茶館一般是先付錢後喝茶。客人有事想暫時離開,可以在茶蓋上放個小東西,火柴、石子甚至樹葉都行。不過,茶館畢竟是做生意的地方,暫離一般不要超過半小時,否則堂倌還是會收你的茶具喲。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茶蓋朝外斜靠茶船——含義:外地人,有困難

舊時很多幫會的人愛泡茶館,如果外地幫會的人遇到什麼困難,需要找本地幫會的人尋求幫助,就會如此擺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語後便會在茶館裡尋找,介紹雙方認識。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茶蓋立起放茶碗旁——含義:錢沒帶夠,要賒賬

  這種茶具的擺法叫稜起,在重慶話中也就是指生意有困難、沒辦法的含義。喝茶時忘了帶茶錢,如有朋友在場,為了避免尷尬,可以此示意茶館老闆,先賒著茶錢,改天再補。茶館老闆也懂得起,不會點破,給客人留面子。不過,使用這種暗語的一般是老熟人或有信譽的人,生面孔沒法用。

你造嗎?蓋碗的暗語竟如此的神奇

茶蓋朝上放進茶碗——含義:可以收桌子了

  通知茶館老闆,你喝完茶走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