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政策解讀 | 市場預判 | 買房觀點 | 樓盤點評

全文約3900字,閱讀需5分半鐘

前幾天,一位從事IT行業的“蓉漂”通過網絡理政平臺,給市長寫信,建言“成都購房搖號政策”做出調整,學習武漢讓首套剛需買房人“優先搖號”。留言得到了市長回應,並轉交到房管局研究討論。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這其實是一封2月27日的信件,並在3月1日由房管局給予了當事人回覆,當事人表示滿意。

從政府網絡理政的流程來說,就應該到此為止了。但昨天3月7日,該截圖卻突然在網上傳播開來,且多家媒體跟進報道。這說明了什麼?

我個人判斷,這說明有關部門或許正在積極考慮“剛需優先搖號”的政策,但在下定論之前,需要看看市場的反應,瞭解購房人的態度。所以,3月7日,放出了這個風聲。如果所有購房者眾口一詞,拍手稱快,則民心所向,政策出臺的幾率大大增加;但如果褒貶不一,甚至反對的聲音居多,則政策出臺就當謹慎,甚至放棄。

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好事。我們的主管部門在制定政策前,不唯上,不唯心,而是實實在在傾聽廣大市民的聲音,是一種進步,值得尊敬。

當然,這個消息放出來了之後,網上的輿論也出現了分化,甚至爭吵激烈。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在我看來,其實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僅僅因為利益訴求不同,對剛需概念的理解不同,以至於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我以武漢剛需優先搖號的政策舉例:

在本市無自有住房、符合限購政策且3年內無住房交易記錄;

備案價在18000元/平米以下,面積低於120平米,比例不低於40%的房源給予“剛需”優先搖號。

呵呵噠。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我有一個朋友,從北京來的,賣了一套北京的房子拿著2000萬現金到了成都。按照武漢的剛需優先搖號政策,他可以用學歷落戶的方式拿到房票,且完全符合本市無自住房,3年內無交易記錄,然後買規定價格規定面積區間的房源即可,這樣算剛需?

此外,我再舉幾個例子。

一個在成都工作好幾年,納稅無數的購房者,買過一套50平米的小戶型,現在因為結婚或生子,需要再買一套大戶型,這樣的人,該不該更優先?

一個擁有10套房子的人,小孩名下無房,用小孩的名字買房也完全符合這一政策,是否算剛需,也可以優先?

還有,剛需應該優先,改善又該不該優先?

畢竟十九大明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住建部發聲“滿足剛需,支持改善需求”,成都5年規劃也明確“發展改善型產品為主”,所以,原則上講,合理的改善需求也是應該得到政策支持的。

也就是說,無論出臺什麼樣的“剛需”優先搖號政策,都很難做到意見統一。受益的購房者一定會拍手稱讚,沒受益的購房者一定會罵口不絕。

在我看來,“剛需”當然應該優先。但是——

第一、剛需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第二、剛需應該購買多大面積以下的房子?

第三、應該拿出多少比例的房源優先剛需?

以上三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標準答案。所以,在我看來,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除此以外,部分媒體或自媒體,為了迎合所謂“剛需”購房者,暗示成都“剛需優先搖號政策”可能出臺,但卻從根本上忽略了造成“剛需優先”問題的本質,缺乏系統思維和源頭思維。正可謂“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毫無疑問,造成“剛需優先”問題的源頭在於“中籤率低”,但中籤率低這個問題,我認為也需要客觀而理性的看待。

第一、被誤解的中籤率。

現在有些媒體,特別喜歡炒作“低中籤率”,利用購房者的恐慌心理博眼球。

我承認,目前成都有些核心區域的低單價、低總價樓盤,確實不好搖,搶的人比較多,但我們同時也要客觀的看到不少樓盤的中籤率並不低,甚至100%中籤,媒體只是在選擇性報道。

此前網傳華潤雲庭“第一天就有超過3萬人登記”,但最終公示的普通購房者為16731組;此前網傳碧桂園海昌天瀾“超過2萬人登記”,但最終公示為6028組。

所以,很多人對報名網絡登記人數存在一定誤解。事實上,購房登記號後六位數並不能直接反映一個樓盤的網上登記數量,而是所有正在登記樓盤當日當時的網絡登記總人數,並不是針對其中一個樓盤。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所以,一個樓盤到底有多少人登記,有多少人審核通過,有多少人最終參與搖號,最好請以官方公佈的數據為準,不宜大肆炒作。

第二、中籤係數的問題。

當然,一些核心區域的限價樓盤因為性價比太高,中籤率低是事實。但這個真實的中籤率到底是多少?沒有人知道!

我舉兩個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前段時間想搖溫江某個樓盤,為了增大中籤率,他們家去了六個人,每個人都排了一個號。

此外,我還常常收到購房者的求助,某個低中籤率樓盤,他沒有搖中,但他父母搖中了,貸不了款,問我要不要考慮放棄。

以上問題都說明,真實的登記人數,也不代表實際的需求量。因為一個需求,可能會帶來多個登記人,這就是中籤係數。由於不同的樓盤,中籤係數不同,所以根本沒有人可以掌握真實的購房需求。

第三、動態看待中籤率。

從2017年12月27日成都第一個樓盤中鐵建北湖國際首搖以來,排除春節放假,迄今不過3個月時間而已。成都也成功推出了108個樓盤共計39399套房源,解決了近10萬人的購房需求。

但是,我們要看到,需求和供應都是動態的。

因為限購的原因,成都的房票用一張少一張,每賣出一套房,就消滅一個需求。而且,成都從去年6、7月推出人才落戶政策以來,瞬間增加了不少需求,短時間就形成了“需求堰塞湖”,這是目前搖號困難的重要原因。這個“堰塞湖”當然還會緩慢增長,但速度肯定已經遠遠小於當初剛推出“人才落戶”的時候了。

其次,需求是交叉的,我們看到A樓盤有2萬人登記,B樓盤有1萬人登記,但並不代表市場就有3萬個需求,A樓盤和B樓盤的客群,有可能是完全重合的。

從購房者給我反饋的情況看,基本上同一價格區間的樓盤,他們都會去登記搖號,搖中之後,再來決定買不買。

也就是說,很多購房者都抱著“重在參與”的態度在參與登記和搖號,在這種心態下,我們很難掌握真實市場需求,也客觀上也造成了“搖號難”的心理暗示。

同時,我們還要動態看待供應。需求是“堰塞湖”,供應就是“洩洪閥”,但是供應只能按部就班的來,不可能一次性到位,所以僅僅3個月時間就得出“搖號難”的結論,似乎也為時過早。

中籤率低,也只是表象,其本質是供需失衡。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解決問題要想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關鍵在於抓主要矛盾。當前調控的主要矛盾,已經從“調控房價”轉變為“既調控房價,又調控供需”。

但是,房價好控,供需難調。至少需要解決以下三大問題:

1、首先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應該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所以,現在的核心問題在於,我們既不知道真實的“市場供應”情況,也不知道真實的“市場需求”情況。

所以,首先應該加強與各家開發商的溝通,大致瞭解各家開發商全年的經營目標,以及可能形成的供應數量,對“供應”心中有數。

其次,想辦法調查摸排市場需求情況。第一、可以結合去年的實際成交套數,推測今年的總需求,個人主觀判斷應該會比去年少一些;第二、可以根據目前政府登記官方網站的數據,進行合併整理,如果能夠按家庭統計更好;第三、通過媒體或官方渠道,以家庭為單位,請購房者提前登記。

2、供給端調控。

如果發現供求關係嚴重失衡,則首先從供給端開始調控。

當前的供應問題,不是說市場上沒有房子,而是開發商因為限價的原因不願意賣。雖然成都也出臺了“限捂”的政策,但一方面比較難認定,另一方面企業的自主經營行為也很難不去尊重。所以,這事需要雙方商量著辦。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A、限價不應一刀切。

目前成都的房價有一條紅線,大多數樓盤要想上市銷售,價格申報都得在紅線以下。

但個別樓盤,本身定位比較高端,位置也比較核心,如果真按紅線價格上市,也不太現實。此外,去年成都大量的高樓面價土地,也基於紅線的因素,遲遲不敢動,自然也就形不成供應。

比較合理的方式,是高低搭配,宏觀上的房價紅線不逾越,微觀上可以適當允許高樓面價樓盤在合理申報價格的基礎上,適當突破限價紅線。

這裡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公平問題。一刀切,大家都沒話說,但一旦不再一刀切,開發商互相之間也可能會有對比,所以原則上,高樓面價樓盤,還是得貼著成本申報價格。

B、加大土地供應。

房地產這門生意本質上來說,是地方政府提供原材料,開發商深加工,然後再賣給購房者。所以要形成供應,核心在於加大原材料供應。政府應該加大土地出讓力度,並適當降低起拍價和熔斷價,讓開發商在限價上形成的損失,部分通過土地來減輕。

此外,新的土地供應應該在土地出讓時,約定房源的供應時間,供應數量,在時間合理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

C、房地掛鉤。

可以考慮將開發商的供應量與拿地指標掛鉤,這樣有利於開發商推盤的積極性。

既然現在有一些性價比更高的土地上市,對於開發商來說,自然吸引力較大。不妨考慮將房地掛鉤,政府與開發商約定,你賣了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或者準備在規定時間內賣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政府就給予房企相應的拿地指標。這樣開發商捂盤的動機就小一些了。

3、需求端調控。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A、調控升級,按家庭限購。

如果供給端的調控依然不能解決需求問題,那迫不得已,只能從需求端升級調控。

目前成都是按自然人限購的,但全國絕大部分城市都是按家庭限購。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成都的需求端恐怕會銳減,對房地產行業來講,不是好事,也不我想看到的。

B、限離。

一旦按家庭限購,離婚率一定上升,原因大家都懂。所以“離婚後一定時間內限購”恐怕也會作為配套政策出臺。

成都“剛需”應不應該優先搖號?

以上,就是我關於“剛需”該不該優先搖號的一些思考。

我認為,剛需應該優先搖號,合理改善也該優先搖號,但其中的認定標準非常複雜,對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個挑戰。

而即使實行了“剛需優先”的政策,其實也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供需關係”調控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需要我們的政策制定者掌握全局,科學決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即不能讓調控放鬆,也不要把市場限死。

“宏觀房價不漲,微觀供需兩旺”是目前來看最好的狀態,希望成都房地產市場能夠健康平穩持續的發展。

文/吳思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