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連載)百合病——中醫治療心身疾病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中首次提出了百合病的病名並對百合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描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了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塞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而身形如和,其脈微微”現代西醫的神經衰弱、癔症或某些熱病之後期虛弱證等,如出現百合病的臨床表現,也可以參考本病。案例如下:

(案例連載)百合病——中醫治療心身疾病

症見:憂鬱寡言,敘述症狀時滔滔不絕,面色萋黃,形體較胖,脘腹脹滿,口渴納呆,便溏。舌質灰暗,苔薄白,脈沉細。證屬陰虛內熱,津虧氣耗。治以養陰清熱,生津益氣。此病症狀多樣:神志恍惚、精神不定,心悸汗出、體重乏力、食少腹脹等,既有情志症狀又有軀體症狀,所以屬於身心疾病,應該採用心身系統療法。

處方:百合30克,生地12克,知母15克,炒棗仁30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砂仁15克,半夏10克,浮小麥30克,生甘草15克,鳳凰衣5克,大棗12枚。5劑,日2次。囑其逐步減少抗焦慮、抗抑鬱藥物用量。

二診:5劑服完,膽怯易驚好轉,失眠有改善。但大便較稀。上方加炒扁豆30克。又五劑後,精神愉快,軀體症狀消失,如同常人。

隨訪半年,病未復發。

1.開導解惑:本病患者大多平素多愁善感,情志不舒。通過開導解惑可使之釋疑,疏洩因事不遂抑鬱、焦慮的心情,正確對待周圍事物和自身疾病,去除心理病因,使其病態心理逐步趨向平衡。具體實施常常是在醫者問診的時f候,藉助語言來完成的,醫生對患者進行有步驟地講解和討論,解決有關問題,如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防病知識。患者通過與醫生的交流,聯繫實際,自我分析,改善認知,常可在自省中消除對病的疑慮和錯誤想法,從而創造良好心境,以利於疾病轉愈。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案例連載)百合病——中醫治療心身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