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德雲社,現在的相聲會怎麼樣?

用戶92541426153

如果沒有郭德綱和德雲社,第一:相聲界不可能出現主流與非主流的內鬥,因為大家都是主流。第二,在姜昆姜主席的帶領下,相聲事業依舊會欣欣向榮,每屆的曲藝家代表大會依舊會開得圓滿。第三,我堅信在全中國,報告做得最精彩的一定是相聲演員。


首先說第一方面,什麼是主流相聲與非主流相聲,相信大家在郭德綱以及德雲社火爆之前是沒聽到這個詞的。因為大家都是主流相聲。除了在天津有些藝人像馬志明一樣,屬於閒雲野鶴,他們的特點是既不參與主流相聲的活動,比如參加相聲大賽,熱衷上春晚。但是也不鬧事,和北京的相聲領導人關係也能其樂融融。有個慶典搞個活動啥的,北京相聲領導人也都來捧場。

如果不是郭德綱擾亂了相聲界秩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聲界一定會團結一致,大家心照不宣的說著歌頌型相聲。一年上春晚說一次相聲,平時上個綜藝節目,當一當評委,做個虛假廣告代言啥的,輕輕鬆鬆,錢也不少賺,多好啊!

接下來說說第二個方面。

現在以姜昆姜主席為代表的主流相聲界之所以備受爭議,完全拜郭德綱所賜。要知道,以前姜昆姜主席的相聲是多麼的受歡迎啊!雖說演出時不能萬人空巷,但也至少在全國是婦孺皆知。而且每次曲藝家協會開會,姜昆姜主席作報告也能回首過去,對相聲的進步感到欣慰,展望未來,也能充滿希望。

但是郭德綱德雲社的火爆,打破了這個局面。郭德綱天天在劇場說相聲,你讓主流相聲界早都習慣一年說一次相聲的演員情何以堪啊?

最後說說第三個方面。

主流相聲界的藝人基本功差,那是因為郭德綱襯托出來的。沒有郭德綱的時候,大家都不會說學逗唱,半斤對八兩,誰都不用磕磣誰。反正參加晚會,不管說成啥樣,現場都有領掌聲的。

更何況靠著練過幾天的嘴皮子,以及師父教的那點相聲本領,作起報告來還是十分見功底的。不管是正式會議的報告,還是晚會上做的相聲報告,那是滿堂彩。

但是,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毀在了但是這兩個字上。但是,郭德綱德雲社出現了,而且異常火爆,郭德綱越火爆,越顯得主流相聲界藝人無能,所以主流相聲界的好日子就這麼到頭了,能不恨嗎?


靖逸軒主

有沒有德雲社對於相聲來說,影響不是很大,關鍵的問題是有沒有郭德綱。只要有郭德綱在,沒有德雲社時,曾經的北京相聲大會也也紅火的很嗎?德雲社是2006年才成立的,而郭德綱2005年就火了。即便2006年沒有成立德雲社,繼續沿用北京相聲大會的名字,或者叫其他名字,都要以郭德綱為核心,就會有當今相聲的繁榮。


當然了,如果沒有郭德綱,那對於相聲來說,發展之路可能會更加坎坷。郭德綱作為相聲界的全才+奇才,對於傳統相聲的復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通過他的努力,不僅挽救了眾多頻臨失傳的傳統相聲,同時也帶動了相聲迴歸小劇場的潮流,此後又在全球掀起相聲商演的潮流,創造了相聲界的一個又一個歷史。近兩年,郭德綱又順應娛樂圈的發展趨勢,推出了德雲社眾多風格迥異的新生代,比如顏值擔當張雲雷、孟鶴堂、郭麒麟;賤萌派岳雲鵬等等,極大的豐富了相聲的表演形式,這些對於相聲的發展都是歷史性的貢獻。


但是,沒有郭德綱,相聲就一定會死掉嗎?我看未必。郭德綱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誕生的特定人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即使沒有郭德綱出現,可能還會有李德綱、王德綱出現。


在進入21世紀以後,新相聲已經走入了死衚衕,這個在相聲界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推動相聲迴歸小劇場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且也有不少人在做。除了郭德綱以外,李金斗在北京也在同一時期成立了小劇場,天津就更多了。此後,互聯網的興起,客觀上讓小劇場相聲搭上了高科技的順風車,加速了傳統相聲復興的步伐。郭德綱只是在這個大趨勢下,順勢而為,最終成就一代傳奇。


牙快笑掉了

.有沒有德雲社、相聲還是相聲、該冬眠的時候冬眠、該甦醒的時候甦醒、任何事物都是盛衰交替進行著、沒必要蓄意誇大德雲社的在相聲領域的作用、人為的造神、相當然的建廟只會起誤導作用。


乙卞

這樣的論題不新鮮,總是會有人提出類似沒有某個個體,某個集體會怎樣的問題。

比如科學界就論證過沒有愛因斯坦世界會怎樣?

最後的結論是,沒有愛因斯坦,會有另外的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出現(比如麥克斯韋),科學發展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停止,時機成熟後,總會有其他人成為集大成者。

很顯然,大家已經把郭德綱等同於相聲了,這是個很大的邏輯錯誤!

郭老闆對於相聲的貢獻,是把相聲這門語言藝術的表演形式進行了糅合,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語言習慣和生活觀念,屬於舊瓶裝新酒,並沒有改變相聲本質上的東西。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新相聲”是如此,郭德綱現在的“新相聲”也是如此,諸位是否可想到,若干年後,郭德綱的相聲又無法符合時代潮流的口味?

那時候,相聲又會怎樣?

那時候會出現另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繼續扛起相聲這面大旗。

這就說明了,相聲這門語言藝術並不屬於某個人,而是有其生存的土壤——那就是人民大眾。相聲歷史上的若干集大成者,在相聲這門藝術面前,也僅僅是個歷史的符號,誰也代替不了這門藝術。

提起京劇,不管懂不懂京劇的人首先想到是梅蘭芳,但梅蘭芳能代替京劇嗎?

提到喜劇電影,國人又都想到周星馳,但周星馳也不是喜劇電影的全部啊。

人當有敬畏之心,當知個人的渺小,世界的廣大。

人家郭老闆也自稱為相聲的小學生,你們這些粉別為郭老闆招黑才是正經!


文影圖

郭德綱是繼侯寶林馬三立之後的宗師級人物,在2005年之前,我已經有20年不聽相聲了,連於謙都不說相聲了,郭德綱功勞至偉,不僅振興的相聲,還通過相聲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和喜愛上了京劇和地方戲曲。


金融行為學家

答案顯而易見,在相聲領域如果沒有德雲社這個相聲團體,相聲會一直不溫不火的存在著,然後經受著歷史的選擇或變得越來越小眾或退出歷史舞臺,這麼回答可能會被說成是危言聳聽,且聽聽馬老師的看法。


物競天擇是自然規律,相聲和其它藝術一樣,就像為什麼有很多的傳統藝術已經失傳或者瀕臨失傳,現在努力想辦法去傳承下去的現象。

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存還是毀滅,除了該藝術自身的價值之外還取決於該藝術在當下時代的存在的意義所在。

相聲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繁榮於當代。眾所周知,90年代小品幹掉了相聲在語言類舞臺上得寵,使相聲的發揮空間受限傳播空間受阻,很多相聲演員紛紛離開這個行當。

郭德綱當年同樣,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為了生存投身戲曲的行當,跟著小劇團在河北農村和天津郊區走南闖北唱戲謀生。但郭德綱並沒有放棄相聲,9歲說相聲讓郭德綱對相聲的好感和熱愛不止一點半點。

1995年和張文順、李菁等人創辦北京相聲大會,也就是後來的德雲社。

在90年代相聲處在低谷的時候,郭德綱一直在堅持,不僅如此還受到同行的排擠和暗算,甚至在德雲社內部叛徒頻出、欺師滅祖者尚有人在,在如此舉步維艱的環境裡,郭德綱把德雲社帶到了04、05年。

從那時開始德雲社正式拉開了它在中國相聲舞臺的序幕,至今已走過20多個年頭輝煌了10幾個年頭。

倘若沒有德雲社,也許相聲會像90年代那樣繼續萎靡不振或者瀕臨失傳,即使不會瀕臨失傳這麼嚴重,但必然不會像今天這樣,讓相聲重回劇場且毅然佇立在中國喜劇舞臺上,熠熠生輝。


所以,德雲社的輝煌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相聲發展的縮影,或者說德雲社就代表了相聲藝術。


吃草的馬老師

沒有他,相聲會比今天好!都是他在攪和。他連過度曝光惹人厭的道理都不懂,可見智商還是欠火候。他以為買水軍天天罵別人他就紅了,傻子會信他,有點素質和智商的反而會厭惡。人品等於藝品。沒有人品誰看你的作品?天天罵主流,佔著頭條,像一隻令人倒胃口的蒼蠅。誰要看你?


八爪魚九頭鳥

沒有誰地球都轉!沒有德雲社還有義才社,苗圃社,合作社,共同社……等照樣有人說相聲為生掙錢生活無非人民喜歡不喜歡罷了。假如姜昆主導相聲再有那些低級下三爛的前呼後擁恐怕相聲不完蛋也就無人看了。或者是粉絲專場!


王戈197151983

相聲一門民間說唱曲藝,是紮根民間源於生活,深受群眾喜歡的表演藝術形式。

張三祿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相聲藝人,而朱紹文是相聲界的祖師爺,從朱紹文開始有相聲這門行當,也開始有師徒和行會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族譜。




在相聲八德的時代相聲迎來了第一個鼎盛時期,八個人各有特色,都有一大批的擁躉者。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特別是文革的出現,使不僅僅相聲還有其他的曲藝藝人都遭到了打擊,落入了低谷。文革過後,由於十年間的空白,使的藝人們都生疏了,沒了天橋,沒了劇場,後來又出現了小品。這時候的相聲無人去研究理論,創作上多濫竽充數者,基本功的缺失也使得那時候的相聲缺乏技巧,只是一些笑話合成而已。




馬季的出現使得相聲迎來的一個復甦的階段,他繼承發展了候派相聲的風格,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春晚這個舞臺又在這其中起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馬三立,侯寶林這些老藝人還健在,侯耀文,馮鞏、笑林等年輕一代也漸漸成長,相聲又迎來了一次短暫的輝煌時期,而相聲的隱患也就此埋下。這個隱患到現在依然存在。那就是基本功在這個時期沒有人去要求,只要有好的作品能上春晚,你就出名了,有沒有基本功都一樣。而隨著侯寶林,馬三立以及馬季等老藝術家的相繼離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項目的多元化,相聲又一次陷入了一個低谷時期,這時候的相聲藝人雖然多,卻沒有一個能找出相聲的出路在哪,而一些人這時候以身在高位,衣食無憂,更加無心去研究,相聲圈成了一個名利場,不管你是不是這塊料,不管你基本功咋樣,春晚一亮相,下來後馬上就成了明星,到處拜乾爹隊到處認師傅,到處走穴,到哪都是某某相聲表演藝術家,一個段子能說一輩子,頂多在唱上一首歌。這些人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衣食無憂,還整天的大言不慚的要振興相聲。問題是振興了麼?



這個時候郭德綱的出現,無疑在現在社會下給相聲找到了一條明路,雖然這條路走的坎坎坷坷滿路荊棘,但還是走了下來,讓人們又重新認識了相聲,以及這門藝術帶來的魅力,使相聲又迎來了再一次的繁榮。小劇場演出場場爆滿,專場開到國外。甚至郭德綱的徒弟們的專場也是一票難求。

現在問沒有郭德綱相聲會咋樣,相聲不會死,還會苟延殘喘的活著,還會是那些人撈錢的工具。這種情況會持續到類似於郭德綱這樣的人出現為止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其實德雲社對相聲的影響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所以說如果沒有德雲社,現在的相聲不會有太大變化。

郭德綱創立德雲社是在2003年左右,之前雖然有堅持小劇場演出,但都是以“北京相聲大會”的名義,提出“德雲社”的想法是在2003年,真正註冊商標是在2006年。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郭德綱與相聲界劃清了界限,他主打的就是“德雲社”的相聲。所以不論同行怎麼去評價郭德綱,他都不用在意,因為他等於從相聲界劃分了一塊屬於自己的自留地。

別的同行還都在依循舊例,按部就班吃大鍋飯的時候,郭德綱已經憑藉自己的努力,靠辛勤勞動換得豐衣足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郭德綱,他從來不在意職稱認定、曲協職務等雜務,也從來不參加各種“相聲藝術研討會議”。

同行眼中的蜜糖,在郭德綱看來就是砒霜,他唯一在意的是,如何去擴大德雲社這塊“自留地”的規模,規模越大郭德綱的選擇越多,選擇越多那麼生存空間越大。

同時我們反觀相聲界事實上並沒有太多變化,相反隨著德雲社的不斷髮展,相聲界同行的生存空間在不斷縮小。比如以前的電視相聲大賽具有一定的行業權威性,許多春晚相聲演員都是通過電視大賽獲得參演機會,但是最近幾年相聲大賽連雷聲都聽不到了,更別說雨點。

包括春晚的相聲舞臺,自從2005年郭德綱走紅之後,好像就沒有幾對相聲演員是通過春晚走紅的,網絡上大量的郭德綱相聲資源,讓春晚曾經的鍍金通道顯得破敗不堪。

如果沒有德雲社,相聲界人士還可以繼續的怨天怨地、自欺欺人、矇混下去,但是德雲社的存在,恰好徹底撕下了相聲同行們的遮羞布。

今天德雲社擁有的一切都源自同行們的襯托,而且他們也僅僅起到襯托的作用,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