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展出《千里江山圖》引發圍觀熱潮,這副名畫究竟好在哪裡?

劉屹珺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之所有這些顯赫的地位和高超的藝術價值,不外乎這兩大原因。

其一,《千里江山圖》延續了中國畫喜好顏色的傳統,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

中國視覺藝術之一的繪畫,早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陝西西安東郊半坡遺址出土的大量彩陶罐上,各種魚蟲花草,飛禽走獸,山川河流,無一例外都擁有五彩斑斕的色彩,既有審美功能又有裝飾功能。

千里江山圖局部

之後的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代,流傳下來的國畫,不論是帛畫,壁畫,還是畫在其它材料上的畫,都帶有色彩。可以說,喜好顏色是中國畫的優良傳統。

但到了初唐的王維手中,中國畫第一次出現水墨畫,色彩在畫中開始弱化,王維也因此被稱作水墨畫鼻祖。

到了宋代,水墨畫發展迅猛,經過北宋蘇軾、文同等一批擁有詩人身份的文人大力發展,讓水墨畫開始與彩色畫並駕齊驅,甚至大有後來居上的架勢。

千里江山圖局部

宋徽宗趙佶喜歡五彩繽紛帶彩的畫,他命令宮廷畫師王希孟創作一幅歌頌江南水鄉大好河山的作品。

王希孟在江南一帶遊歷幾年,把江南盛景熟記於胸,回來後不負眾望,很快完成任務。

王希孟承接和發揚了唐代李思訓青綠山水的傳統畫法,用澎湃的激情和絢爛的色彩,創作出了一幅青綠江南山川長卷,讓宋徽宗非常滿意。

更讓青綠山水畫法在中國畫中有效地延續下來,維護了青綠山水畫應有的地位。

千里江山圖

其二,《千里江山圖》是一幅10多米的長卷,畫法極為工細,王希孟把自己所有才情都凝住在這幅畫裡了。整幅畫氣勢恢宏,展現了江南延綿不絕的錦繡河山和民俗風情,在視覺上非常震撼。

此畫寬51.5釐米,長1191.5釐米,本人曾經見過《千里江山圖》的高清複製品,當你站在畫前,不由得會屏住呼吸來欣賞它。王希孟採用三遠結合手法進行創作,把美好事物都集中在一起來展現。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崇山峻嶺,村舍集市,河流遊船,小橋流水,等等,所有景色在畫面上一一展開,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讓觀者目不暇接。

欣賞這幅巨幅山水畫,真正讓觀者感受到了中國山水畫那種可賞,可遊,可居的藝術魅力。


鴻鵠迎罡

亦文亦物談古蹟藝術:故宮展《千里江山圖》引熱議 作者系宋徽宗嫡傳弟子20歲夭折

今天,故宮博物館正式展出了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圖》,有許多觀展者對這幅宋代畫作非常感興趣,展館的實況場景用萬人空巷、摩肩接踵來形容真是一點都不過分。

王希孟是誰?這幅《千里江山圖》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這事兒不僅與畫作本身的藝術價值超高有關,更與王希孟這位天才畫家英年早逝,後來此畫曾被宋徽宗賜給蔡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天才畫家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是王希孟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一幅青綠山水畫,長度達驚人的11.915米,堪稱煌煌鉅製。

作者王希孟,生於公元1094年,卒於1121年(約),是北宋宮廷畫院的畫家,更得到過宋徽宗的親自傳授,畫藝非凡。

起初,王希孟初入畫院,技藝稍可,但是在當朝第一聖手宋徽宗看來還稍遜一籌,徽宗見他天資聰穎,便親自傳授其畫藝,半年後,王希孟便創作出了這幅驚世駭俗的《千里江山圖》,年僅18歲。

誰能料到:創作出中國最大單幅傳世青綠山水作品的頂級畫家,竟然是毛頭小夥子。

2、離奇的收藏身世

清代宋牧在《論畫詩》中記載:“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秘傳,經年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及死,年二十餘”講到了他不幸夭折的離奇過往。

事實上,此畫並沒有明確的作者題款,但卷後面一段當朝權臣同時也是大藝術家蔡京的一段跋文,為我們撥清了歷史的迷霧:“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話,講清了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來龍去脈,也提到徽宗賜畫的史實。

在當時,蔡京作為文思才情頗高,深的宋徽宗讚許的心腹之臣(宋徽宗《聽琴圖》中,下面端坐欣賞之人便是蔡京),能得到宮廷代表作的贈與,可見舉國對此畫的藝術水準是非常看重和認可的,名作要賜予名家方能拔乎其萃,物遇佳偶。

一幅畫,背後隱含有宋徽宗、王希孟、蔡京三位名貫古今的藝術家、歷史名人,其史料價值自不必言。

3、奇絕的藝術造詣

這幅圖前後分為5個部分,運用精細的筆墨,絢麗的色彩,奇崛的構思,將北宋的千里江山囊括其中,期間水面、人物、漁舟、遊船、橋樑、山川、林泉、竹石交相輝映,真是深遠空寂,水天瀰漫,江面遼遠,堪稱北宋青綠山水第一筆墨,有著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我的語言難以盡情描繪。

好了,多的不說了,身在的北京的小夥伴們有福啦,趕緊到故宮去一睹真容吧。

關注【亦文亦物】,實地考察山西國寶,看更多頂級經典文物、古蹟藝術


亦文亦物

《千里江山圖》是一副沒有作者落款的畫作,他的作者是十八歲的少年王希孟, 年僅18歲的宋代少年,未至弱冠年,卻畫出了足以與千里壯闊國土相輝映的曠世鉅作,被譽為“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少年希孟心中的江山永遠十八歲,王希孟的老師是宋徽宗,當時通過了皇家畫院的考試的他在入宋徽宗門下僅僅半年就畫出了《千里江山圖》獻給宋徽宗。這幅畫得到了宋徽宗的讚美,並且將這幅畫賜給了宰相蔡京,我們現在能夠了解到的關於《千里江山圖》的只能從蔡京短短的提拔中瞭解到。但是《千里江山圖》作為北宋時期青山綠水圖的孤品雖然沒有《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出名,但是也引發了不少關注。所以即便他一生中僅留下這麼一件作品,也為人類藝術帶來永恆光芒。他充滿謎樣的一生與傳奇都寫在《千里江山圖》中。從千里江山圖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少年王希孟的世界,也可以看到宋徽宗的理想世界,從蔡京和宋徽宗對此畫的高度讚揚就可以看出。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十分低調,因為它青山綠水娟本設色畫法,使用了石青、石綠等礦物原料,時間長了容易脫色,打開卷軸容易使顏料脫落,損傷畫作原貌,所以時隔三十年才再次展出。

仔細看《千里江山圖》,會發現不論是看整幅畫卷還是把畫卷分割成若干個局部來看,都可以完整的看到一幅畫。每一個局部都是細節分明。中國畫講究留白的意境,因此大多數畫家都在做減法,而少年王希孟卻在這幅畫上做了加法,將十八歲少年心中青山碧水大宋盛世呈現在了畫中,將老師不能畫出的理想照應在了畫中。

宋徽宗是一個文人,精通詩詞歌賦,樂理也不弱,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好,教給學生的除了畫肯定還有樂理上的影響。《江山圖》乍一看就一幅畫,細看可以分出七個篇章,由七座群山組成,就像是七個樂章,奏出大宋曲。

局部:“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芷漢衣兮文化

《千里江山圖》又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是宋代王希孟書畫作品。該畫作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佈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淨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因此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此圖畫卷表現了綿亙山勢,幽巖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遊艇,橋樑水車,茅蓬樓閣,以及捕魚、遊賞、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動。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用勾勒畫輪廓,也間以沒骨法畫樹幹,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人物活動栩栩如生。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嚮往。

該圖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和精密的筆法,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千山萬壑爭雄競秀,江河交錯,煙波浩淼,氣勢十分雄偉壯麗。山間巉巖飛泉,瓦房茅舍,蒼松修竹,綠柳紅花點綴其間。山與溪水、江湖之間,漁村野渡、水榭長橋,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在運筆上,作者繼承了傳統青綠山水畫法,更趨細膩嚴謹,點畫暈染均能一絲不苟,人物雖小如豆,卻形象動態鮮明逼真。萬頃碧波,皆一筆一筆畫出。漁舟遊船,盪漾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在用色上,作者於單純的青綠色中求變化,有的渾厚,有的輕盈,間以赭色為襯托,使畫面層次分明,鮮豔如寶石之光,燦爛奪目。佈局交替採用深遠、高遠、平遠的構圖法則,擷取不同視角以展現千里江山之勝。

通過這些解析,總結出來此圖不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寒夜星雨與你分享

隋唐五代 宋元明清 許多大師都有專門的研究 專門的本子 但是我們很少有人專門談論王希孟的著作 明國的一位葉恭綽(1881-1968)似乎寫過一個畫論,裡面專門有一段文字,寫得非常精彩是關於《千里江山圖》的,這裡不多說,大家有興趣可以坐地鐵到故宮看原作。關於這幅畫,有一個點非常值得關注,王希孟在畫這幅畫的時候,只有18歲,這幅畫呢,現在還在故宮,前兩年還拿出來過,我就去看,腦袋就地在展櫃的玻璃上看,看傻了,為什麼?實在是太輝煌。



少年王希孟學畫,被皇家畫院錄取了,獻了幾次作品,都不夠好,但是皇上看他聰明,就親自調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圖》獻給宮廷。皇上很高興,誇獎他,給他官做。這個事兒呢,倒讓我們想起委拉士開茲二十歲被皇宮召進去做宮廷畫家,他給菲利普四世花了一輩子的像,差不多到60歲左右,才得到了宮中主管的位置。




這幅圖的野心遠遠超過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訓,王希孟沿襲的全景觀,是五代北宋開拓的圖式。
看到《千里江山圖》的開闊,開闊的非常具體,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無數個局部,那每個局部都可以成為一幅畫,


隋唐五代,包括北宋,找不出一幅畫,可以收納那麼多自成格局的景別,每個景別有這麼多詳確動人的細節,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我們現代設計師也是這樣,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 清秀逼人 那沒得說 就是他的天賦了 他降生在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他在黃金時代只有十八歲,又有一個宋徽宗親自給他調教,我想他也鬧不清,怎麼畫出這幅偉大的畫卷 十八歲乾的事 多半其實是不自知的 所以恰巧好也好在不自知。



最後不得不提 給他所出同一畫院的 張擇端 畫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五米多長 不及《千里江山圖》的一半,他是世俗繁華的史詩,那《千里江山圖》呢,就是錦繡山河的頌唱,這兩件偉大的作品,成於北宋末年。



最後,我對這幅畫的評價只有一句:國寶,近千年青綠山水畫作第一神品,氣象無人能及。


江雪寒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其中兩幅都出自宋徽宗年間,一幅就是紅遍世界的《清明上河圖》,而另一幅是隻在丹青繪者間傳頌的《千里江山圖》。相比之下《千里江山圖》更得藝術天才宋徽宗的喜愛,遠超於《清明上河圖》在他心裡的地位。

清明上河圖

那麼,為什麼婦孺皆知的卻是《清明上河圖》呢?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一定意義上,《清明上河圖》超越了時空,他所描繪的汴梁之繁華,給了我們見證當時盛世之景的機會,因此可以說它戰勝了時間印證了歷史的不朽。

《清明上河圖》是風俗人情,但存藝者之心少。歐陽修曾經說過,“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清明上河圖》中便沒有這份畫工之藝,這並不是貶義,只是風格有所不同。這可能也與作者張擇端的出身有關,從小讀書求學,滿腹的才華,同時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有著入仕的願望。有人說,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看到他憂國憂民的感情,看到他對世俗的關照。

《千里江山圖》局部

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現實主義作品,那《千里江山圖》就是一幅浪漫主義作品。這可能也是《千里江山圖》不如《清明上河圖》火的原因,因為後者的藝術性更強一些,所以主要是在丹青繪者之間流傳。而《清明上河圖》除了藝術性,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北宋繁華市井的重要作品。當然,這兩幅作品不相上下,也無從比較優劣,因為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千里江山圖》

但《清明上河圖》實際上並沒有畫出宋徽宗心裡的江山,因為宋徽宗信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愛好筆墨丹青,《清明上河圖》中的描繪太細緻入微了。而《千里江山圖》中卻是十分浪漫的描繪,這正戳到了宋徽宗的心裡,“眼中的江山就是心裡的江湖”。因此二者在宋徽宗心裡,自然是《千里江山圖》更愛一點,《清明上河圖》對於宋徽宗來說,每一筆都太實在了。

宋徽宗《瑞鶴圖》

這兩幅作品可謂是宋徽宗生命裡最重要的兩幅作品,也算是映射了宋徽宗的心路歷程——從江山到江湖。宋徽宗於宣和七年退位讓國,而這一轉折對於他來說,就如同《清明上河圖》的世俗煙火到《千里江山圖》的山水林泉。

《千里江山圖》全卷

18歲的王希孟眼中的江山是那連綿的群山,還有浩瀚的江河湖水,亭臺樓閣、茅居村社,也有漁船、飛鳥、旅人。他筆墨中的情趣與張擇端大相徑庭。同時,《千里江山圖》的色彩也極為豐富,他繼承了隋唐的“青山綠水”的畫法,也就是用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既作裝飾又帶有適當的誇張。這幅畫以青綠為主,在藍綠間尋求變化,同時加一些赭色來襯托畫面的層次感,展現了北宋山水林泉中的江湖之景。

作《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用了一輩子,《千里江山圖》也同樣耗盡了王希孟的一生。只不過前者是燭火燃盡的積累,後者是瞬間的凝固。王希孟18歲就創作出了《千里江山圖》,還沒被世故過多沾染的少年,藝術創作也還沒有被禮法教化,整幅作品是一種出世的超脫。陳丹青在《陌生的經驗——陳丹青藝術講稿》開篇中就說到:“十八歲的王希孟以其新鮮、好奇的眼光觀察世界,創造了容納千里江山的長卷,讓稍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王振鵬的《江山攬勝圖》黯然失色。”《千里江山圖》是懷揣一顆“赤子”之心看這個世界,有著年輕的不羈和浪漫的情懷。


新氧生活

《千里江山圖》究竟好在哪裡?在回答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幅名畫:



《千里江山圖》作者是宋徽宗朝的王希孟18歲時創作的大青綠山水畫,王希孟生於宋哲宗治政年間,但他學習繪畫和創作繪畫皆在宋徽宗朝,並得到了宋徽宗親授。據史載創作這幅畫只用了半年時間,完成後沒過多久就死了,年僅二十餘。

那麼這幅畫究竟好在哪裡呢?我覺得應該因為以下兩點:

一,藝術價值:《千里江山圖》代表了徽宗朝大青綠山水的畫的藝術成就,也代表繪畫史上大青綠山水的最高成就。它具有一種燦爛輝煌的美,反映著典型的宮廷審美情趣。




二,歷史價值:《千里江山圖》畫成之後,被宋徽宗賜給了當時的大奸臣太師蔡京,蔡京還在卷後題了一跋雲:“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18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之,……”。通過此跋成為可以準確考據此圖及作者王希孟的資料。

上圖蔡京像


書畫及文史雜談

這幅作品除史料價值之外(趙佶、蔡京、王希孟的恩怨情仇,各位回答的已經夠多)那我們就談談這次展覽吧。筆者在故宮排了1個小時的隊,就見到了《展子虔遊春圖》,筆者不禁感嘆:噫籲嚱危乎高哉!故宮博物院這次展覽是“脫了底褲”的、是赤條條的!從《遊春圖》到張大千、吳湖帆。隋唐到現代,中國繪畫差不多能數上號都在這裡了。再加上《趙孟頫書畫展覽》,精神盛宴,真正精神盛宴!另外《千里江山圖》的精細程度令人歎為觀止,每個點景的大小不超過小手指肚,但是點景內都繪有人物,每個人物或看、或臥皆是栩栩如生,皴擦點染皆是工細而又不失老辣。如果不是蔡京親題,兩點不信:第一,如此鉅作18歲的年紀,能有如此功夫?第二,如此鉅作僅用半年?當時參觀作品之時有個小插曲,有個戴帽子的小夥傾佩之餘不禁感嘆:這個真是半年畫完的?旁邊有個小姑娘斬釘切鐵的說:就是半年!緊接著一個小眼睛的小夥眨巴眨巴眼搭茬兒:這個小姑娘說的沒錯,就是半年畫完的,小姑娘認識王希孟,王希孟死的那年小姑娘都去了,隨了200塊錢份子呢,那還有假?!另外故宮還展出了清乾隆時期宮廷畫家的一副仿品,大家欣賞完原作之後,可以拿仿品和原作進行對比,仿品所有亭臺樓閣、人物全部放大處理。





爆發的酸爽

我去故宮看了,重新裝裱修復過,但畫紙很脆弱,有明顯的細紋,顏色蛻化的比較厲害,遠不及宣傳畫上顏色那麼鮮豔,但筆法細膩,細節部分刻畫及其精細,全卷通篇流暢,神韻貫通,確實是神來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