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是什麼意思?

李飛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對此說法不陌生。因為是山區,坡地多。土裡面的石頭多,所以使用“耙”的就會就少。故而就成為了“立夏不下,犁頭高掛”

這句諺語是說立夏這天,要下雨,才有利於農事生產,如果沒有下雨,意味著後期要天干久旱,往往會錯過農時。或者當年的莊稼會減產甚至絕收。“犁頭高掛”就是因為閒下來了,無事可幹了,所以犁頭也好、耙子也好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只好懸掛於牆(農村使用的有季節性大型農具,用完之後,要放置在不擋道,不佔地方的位置,一般就是把犁頭、木耙子懸掛於屋後牆或者山牆的屋簷下,還防潮溼)。

古代,甚至是現在的山區,水利設施沒有或不完善,耕種,收播都是靠老天的心情好才行,所以才有“靠天吃飯”的說法。當立夏時節,傳統上就是收割小麥,搶種玉米、紅苕、黃豆、搶栽水稻等,一旦天干久旱,水田裡沒水栽不了秧,坡地上就下不了種子,即使到了土裡,沒有墒情,苗苗會乾枯,種子不發芽,板結的黃土自然牛也犁不動,勉強犁了地,也是白搭。

故此,“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前半句說明了立夏當天下雨的重要性,後半句也是對莊稼要欠收的預示之意。(圖片來自網絡)


見腫消世界

農村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是什麼意思?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意思是立夏當天不下雨,整個夏天都是乾旱少雨,農村的犁耙可以高掛起來了。這句諺語在南方以水稻種植為主,需水量大的農作物比較適用。不要去糾結北方立夏經常不下雨,還不是要種植各種農作物。南方夏天是雷雨季節,在夏天經常有雨。如果立夏前後不下雨,預示著這個夏天干旱少雨。類似的諺語還有“立夏不下,田家莫耙”。

1、犁耙是農村原始的刀耕火種的必備農具

在有些農村,特別是山區不便於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地區,還保留用牛拉犁耙翻地耙田。下圖中的不到一畝的農田翻地耙田需要花費差不多五六個小時的時間。翻地犁田費時費力,如果遇到乾旱的天氣,水源少,收成也少,不如收起犁耙,休息。



2、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雨水對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立夏的晴雨對整個夏季影響很大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水,在山區,很多農田都是“靠天吃飯”,水源少靠雨水種植。而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水源雨水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天氣乾旱少雨,輕則減產,重則絕收。農村老人根據長期的經驗總結,總結出立夏當天是否下雨對於整個夏季的雨水量的多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夏季的氣候預報。立夏晴無雨,山區沒有水源靠雨水的農田基本不用種植,天氣乾旱少雨,種了也收成少,甚至絕收,還不如把犁耙掛起來,休息,不種水源少的農田。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適用在水利資源不方便,靠天吃飯的時代,立夏當天的晴雨預示著夏季是否雨水充沛,是以前的農民的氣候預報。但對於水利資源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乾旱可以抽水機抽水,甚至用人工降雨灌溉的今天可以不必在意這句諺語。反正現在很多種地的農民還一直相信這句諺語,以這句諺語為依據,決定是否擴大種植面積。


昕瑞生態

小時候在農村看到父母和村裡的農民種地的時候,都隨口說出幾句諺語,農民根據諺語來指導自己的種地。什麼時節播種,什麼時節秋收,什麼時節做什麼農活,都在諺語裡解釋的清清楚楚。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意思是到了立夏的時節如果老天不下雨,那麼就只有把種地的犁和摟地用的耙子都收起來,用不著了。立夏時節是南方早稻播種的時節,這時候天不下雨,地裡是乾的,就沒法犁田,沒法插秧,更沒法進行稻穀耕種了,所以當然用不到這些農用工具了。古時農業生產條件限制了農業的發展,現代社會水稻種植除了靠自然天氣下雨灌溉,還修建了水渠供水,所以即使立夏時節,老天不下雨,也可以引水入田,灌溉犁地插秧,再也不用把犁耙高掛了。

但是對於我所瞭解的現在北方稻穀種植來說,農民種地還是改變不了靠天氣的吃飯的命運,在我們這農村如果當年水稻收割期雨水較大,收割的稻子水分就比較高,就不利於加工廠生產,同時出米率也比較低。而如果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將稻穀進行烘乾塔烘乾,但烘乾後的稻穀口感就不如自然晾曬的口感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現在的農業生產和天氣還有很大的關係。

這就是立夏不下,犁耙高掛諺語的含義,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你所在的地區還有那些農用諺語,歡迎大家留言,更多精彩,歡迎關注三農達人《響水大米》

響水大米

農村有許多跟節氣有關的俗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就是其中跟農事有關的俗語。古時候也沒有天氣預報可以提前對莊稼進行相應的農事操作,只能通過不同節氣的天氣變化來預測當年的作物豐收情況。立夏正值萬物生長的時節,都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立夏不下”就是指在立夏的時候不下雨,而南方通常在立夏時節的時候進行水稻的插秧工作,此時如果不下雨便會造成土地乾旱,沒有水可以用於犁地,因此犁耙也就無用武之地,在古時的農村為了不讓農事工具佔用地方,一般都將其懸掛在屋後的牆壁上,即高高的掛起,也就是後面一句“犁耙高掛”的意思。更多資訊請關注農醫生,希望能幫到您,農醫生祝您成功。


農醫生

農村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是什麼意思?

立夏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當中之一,立夏之際也是萬物生長最迅速的時候,此時一切都是充滿生機。

古人有云:“鬥指南,維立夏,往外至此皆長大”,當然最重要的是,立夏時節也正是農民最忙碌的季節,這個時候的農忙直接關係到日後的收成。而農作物能否有很好的收成,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還得看天。

天氣是農作物的生長最關鍵性因素之一,描繪天氣對農作物影響的俗語有很多,如

“瑞雪兆豐年”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穀雨不雨,交回田主”

“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

等等這些俗語,都是人們對於天氣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描繪天氣對農作的影響。

那麼農村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是什麼意思?

一、立夏不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立夏的時候沒有下雨。我們都知道立夏時節是萬物瘋狂生長的時候,植物生長必定離不開充沛的雨水。而立夏剛好也是農民最忙碌的季節,很多農作物都是這個時候開始種植和生長,那麼雨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雨水,必然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二、犁耙高掛。在以前,農民種地都是靠人工來完成,立夏也正好是南方插秧苗的季節。插秧苗之前農民都要將閒置一整個冬季的田翻土,將泥土弄鬆來,方便插秧。在以前農村人都是用牛拉犁地方式來犁田的,如果立夏沒有下雨,田裡必然沒有水比較乾旱,那麼就不利於犁田和插秧苗,所以就只能犁耙高掛了。

因此在立夏的時候沒有雨水,可能農民就沒有辦法犁田插秧苗,必須要等到下一場雨之後才能正常進行農作。不過現在農民種地沒有以前那麼死板了,即使田裡沒有水,也是可以抽水的,一樣不影響農耕。雖然這句俗語在以前確實有道理,不過也只是片面和誇張的一種說法,並不適合現在。

更多三農資訊,敬請關注[少三番],謝謝大家。


少三番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先解釋解釋什麼是立夏。

立夏:我國自古以來從習慣上喜歡將每年的五月五日或六日當做農曆的立夏。這個時候是溫度明顯升高,雷雨天氣增多,酷暑將到來,農作物進入旺盛生長階段的時候。













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總結得來的經驗融合了古老的智慧,制定出一套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就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








200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申請,經國務院審批通過,正式將農曆二十四節氣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到了立夏這個節氣的時候,農作物生長到了關鍵的時期,這時候的田間作業前期已經基本完成,不需要進行專門的田間管理。

所以說“立夏不下”就是指立夏的時候不用下地幹活了,既然不需要下地幹活,那麼幹農活的工具就需要收放起來。




許多地方的人們為了節省空間,防止損壞就選擇“犁耙高掛”的方法,將犁耙固定在牆壁等高處。等到需要的時候再取下來繼續使用。









總叨叨

我在東北白城,立夏正是我們水稻要插秧的時候,我舅舅們也在忙著播種玉米,有的地方耙地,有的地方插秧,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立夏代表了氣溫穩定在零上,有了稻苗適宜的溫度,可以進行移栽。

犁耙高掛這是老一輩的農作工具,一般的年輕人都沒見過,現在基本上也沒有了,其實“犁耙”就是馬拉的犁,它們是指一個工具,東北話就是這麼叫“犁耙”。

為什麼是犁耙高掛?

是因為過去要麼是木頭的,要麼是鐵的,鐵的很少掛起來,主要是木頭的,風吹日曬木頭會風化,農民為了能多用兩年,選擇掛在陰涼的牆上,這樣減少雨淋日曬,木頭風化慢,也是家裡貧寒啊。

再有就是大家說的種東西上不來了,其實過去有地的根本種不過來,得種到芒種,即使上來的少也比沒有強。

在我看來“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在現代很適合,在過去有點不適宜。

歡迎評論 交流




田俊超白

立夏,夏天開始。另有一說法是夏至才是夏天到來。前者用在民間普遍,而後者則是正統的天文學採用。立夏不下雨,梨耙高掛起是個農諺,其是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勞動人民的普遍氣侯現象的總結經驗。


智慧的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物侯的觀察,得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物侯規律。而春天過後的夏季就是承啟於春生後,物侯進一步快速生長的時侯,因此人們觀察立夏及前後是否來雨催發萬物,來大至預測判斷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吉凶情況,所以便有了這句諺語。

我們知道,常言道:春風夏雨,即春天是風多而微雨,而夏天則是雷雨多發的季節。古人非常重視應時與適時的。認為應時是吉兆,而適時又是順勢而作則無往不利。何為應時:前面講,春風夏雨為北半球的氣侯,為應時,也就是說,春天多風,夏天多雨是年時上應了天地的變化,用現在語言來說便是,順應了大自然生生的規律。因而應時者則吉,而逆時者則咎。


因而在夏天到來之時能出現夏雨至,則是吉利的現象,是農作物能茁壯成長瑞兆,反之則否。這好比:隆冬季節,大雪紛紛,就叫瑞雪兆豐年一樣吧,皆因應時是也。在科學上:隆冬大雪能殺滅農業害蟲,夏天雨水又在農作物長勢趨旺之時提供充足水份。

我國古時由掌管曆法的機構與人,編定了一本《通書》(南方叫通勝,皆因書輸同音,故改稱勝),其中記載了每年一更新的氣侯與物侯的評估,此書在臺港澳地區每年初均是熱賣書刊之一,其中《地母經》更是一年氣侯物侯優咎的總綱,有興趣的頭條朋友可以看看。好了,問題就解答於此,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題主你。


民俗玄學研究員

農村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是什麼意思?

關於24節氣的農村俗語、諺語多如牛毛,很多都是通過24節氣的天氣變化來預測莊稼的豐收情況,類似的有“小寒節日霧,來年五穀富”“穀雨不雨,麥苗不起”“立夏小滿正栽秧,秋前秋後遍地黃”等等,當然了還有這句“立夏不下,犁耙高掛”。

這些都是24節氣中有關農事的諺語,是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不斷總結出來的經驗,到現在,依然非常有道理。

農人是廣西偏遠山區農村的,在我們這,農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立夏小滿正栽秧,秋前秋後遍地黃”,明天就是立夏,在以前種兩季的時候,每年立夏,都是犁田插秧的節氣,到了秋天,就遍地都是金黃色的稻穀,對於這句老話,農人有非常深刻的體驗。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

何為立夏?“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古人的智慧令人歎為觀止。立夏時節,到了萬物瘋長的季節,“立夏不下”指的是立夏這個節氣不下雨,瘋長沒有雨水怎麼行?穀物就會長不好,定然是個小年,而犁耙高掛說的是南方種植水稻,通常都在立夏前後插秧,沒有雨就沒有水去犁田,犁耙自然只能高掛了。

這讓農人想起了一件往事,多年前,又到了立夏節氣,可遲遲未見大雨,村裡的叔伯們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不得已組織大家去修水渠(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為了能讓水庫的水早點到田,那是爭分奪秒。


水來了,從上往下流,大家平分嘛,前面的田總想多要點水,下游水就非常緊張,為此,也不管大伯大叔了,大家爭水爭的是臉紅脖子粗,到了今天,在想起當年往事,真是唏噓不已,因為,別說種兩季,一季都成了難事,拿我們村來說種田種地的農民真的少了,因此立夏不管下不下雨,家裡的犁耙都高高掛著。

立夏的風俗

作為一個南方農村人,忍不住想分享一下我們這裡立夏的風俗習慣,立夏可能不犁田了,但風俗一直延續了下來,我們這立夏就得吃醋血鴨,還必須吃雞蛋,因為老話說“立夏不吃蛋,田埂爬不上”。老話都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朋友們,明天記得吃雞蛋哦。


農人說民俗


農村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意思就是說:立夏不下雨,就會幹旱到小麥收割後;無法犁耕地耙田,夏季農作物無法下地播種;所以,犁耙就無用武之地,只好犁耙高掛了。

立夏:是為夏季之始,小麥麥穗齊,開始養花上漿。

農諺有:立夏不出頭,割了喂老牛;

立夏麥挑旗,小滿麥秀齊;

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

立夏種棉花,有苗無疙瘩;

立夏到夏至,熱必有暴雨。

立夏見三鮮(三新),樹上三鮮即櫻桃,杏子,枇杷(青梅);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蒜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