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農友君


立夏節氣隨著氣溫的上升,已經悄悄的到來了,立夏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預示著酷暑的來臨,和暴雨的頻降將要到來,立夏節氣這一天的天氣,對於村民來說,是尤為的重要,因為這一天的天氣情況,是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向有很大的影響,這些農村流傳很久的俗語農諺,都是關乎於農業生產是否是一個豐收之年,其中有一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很多農諺都是帶有極強的地域性,根據地域的不同,都會在不同的季節,對於天氣會有不同的要求,像在這個立夏的節氣,就有很大的差別,像一些小麥的主產區在立夏期間,最好的天氣是要乾旱無雨,也被稱之為:立夏十天旱,農夫吃飽飯,意思是在立夏期間,要以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最佳,為啥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也是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產生的農諺俗語,因為立夏期間,一些小麥主產區立夏期間,是正值小麥揚花的季節,在小麥揚花期間,是最擔心陰天下雨的,因為天氣晴朗乾旱很利於小麥的揚花,而連陰布雨則對於小麥的產量會有很大的影響。<strong>

那麼為什麼有的說立夏期間下雨不好,有的則認為是必須要下雨呢?這句立夏不下雨,犁帕高掛起,其實就是說的立夏期間下雨最好。

有的地區立夏是不要雨水,但作為我國地大物博,很多種植區在立夏期間,則是最好能夠下上一次透雨,不但很適宜於當地立夏期間的種植,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向,也是極為有利,立夏下雨,則能夠預示著今年會雨水頗豐,是一個不缺雨水的年份,雨水頗豐則也就預示著農田裡面的活計要忙忙碌碌,為了豐收去農田勞作,也是很開心的一件事,而如果立夏期間沒有降雨,則就預測今年是一個旱年。

旱年也就側面證明農田裡面無所事事,在過去望天收的年代裡,沒有豐沛的降雨,對於一切都是空談,只能夠將犁啊耙啊這樣經常使用的哪句,懸掛於屋簷下面,讓它也放了長假,因為沒有適宜的天氣去農田勞作,這樣的農具自然也是用不上了,也通過誇張的比喻,說明了立夏降雨的重要性,對於農業的生產起到著還關鍵的作用。

隨著種植技術的革新,和澆灌設施的齊全,像過去望天收的年景已然離我們遠去,現在的灌溉設施齊全,不論老天是否降雨,都能夠將自己的農田澆灌充足,豐收豐產也不在是遙不可及之事,但這些農村的俗語老話,在農業生成之中,還是起到著一定的道理,對於這句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句詩詞顯示著夏天到了。今年春天關中地區氣候多變,時冷時熱,在日復一日的期盼中,我終於不再怕冷了。今天是立夏之日,立夏是24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有關立夏的俗語和風俗很多。如”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立夏不播種,過了處暑不栽秧“,“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等。

大清早就陰沉沉的,零星的飄起了小雨,其實從昨天開始,陣雨,大雨就一會接一會的下,中午晴了一會,晚上大風呼呼的颳著,似乎在跟誰較勁一樣,不一會就傾盆大雨直下。以前的農人根據節氣和天氣是否下雨總結出了很多的諺語,如題主提問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就是如此,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俗語前面還有兩句,“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從字面意思上特別好理解,立夏這個節氣下,農人們根據自身經驗判斷這天干旱,日後的雨水會較少,乾旱會直接影響地裡的收成和秋天的耕作。以前人種地都是純手工操作,犁耙是農人家常用的農具,正常情況下堵在屋內高處懸掛,只有在播種小麥和玉米等農忙時節會被被拿出來使用,犁耙一般栓在耕牛的身後,或者綁在手扶拖拉機的後面,人站在上面操作,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為播種做好準備。記得以前我爸每次種地時,都是這樣操作,每次回家之後頭髮都被灰塵染成了白頭翁,那會的人們耕地就是這麼吃力,即便如此,農人們哪怕再苦再累也還是期盼著及時下雨能夠早日耕作。

我們這邊是一年兩茬,小麥芒種之後收割緊接著就要種玉米,豆子之類的農作物,以前沒有天氣預報,耕地都全憑藉村裡老人口中的話語和指導,老人種了一輩子地,代代相傳下來的農耕經驗比較豐富,農村種地老人在立夏這天很期盼下雨,根據經驗和俗語的總結,這天如果不下雨,會一直乾旱到收完麥子,緊接著就需要播種玉米等第二茬作物了,長期乾旱,地裡墒情不足,種下種子遲遲不發芽,會直接影響十月份的收成,所以如果長期乾旱無雨,農民就乾脆不種地了,免得浪費了玉米種子錢。

這句老話不知道是否有道理,但是如果地裡長期乾旱缺水,確實是讓農民頭疼的事情,雖然說現在也可以通過人工灌溉來解決乾旱問題,但畢竟會增加成本,所以農民還是會期盼著一年風調雨順,年年穀滿倉,有個好收成。

以上是我對題主提出這個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問題的一些看法,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鄉村關中


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今年的5月6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夏。據農村老年人說:“立夏這一天下雨最好,叫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偌是立夏這一天沒有雨性,那麼這一年就會少雨乾旱,沒有水就不能種水稻,只能種旱作,所以犁耙都用不著,只能高掛牆上了”。



這種說法那是過去老農民陳舊的思想,現在農村今非昔比,過去農民是靠天吃飯,旱澇不保收。如今國家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入,水利設施配套建設非常完善,渠道三面光,水直接引到田頭,莊稼地需要灌溉只而鋤頭一鉤,水就嘩啦啦流到地裡。所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俗語在農村已經不中用了,只要村村把水利配套設施建識好,一些農村靠天田也能得到旱澇保收。



老孃舅認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立夏這天不下雨,就意味著今年要乾旱。這樣一來農村很多靠天田就無水耕耙,更不用說插秧種水稻了。那麼農民耕田的犁耙耖也就用不到了,只能把它們高高掛起來休息了。

你們農村老家現在還有人種田嗎?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立夏,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節氣。譬如華中地區有這樣一句諺語:“麥到立夏收,谷到處暑黃”;蘇、浙、皖一帶的諺語則是:“要穿棉,棉花種在立夏前”等等,由此可見“立夏”這個時節的重要性。


按照全國各地的綜合情況來說,立夏時節是種植秋糧作物的重要時節。在這個時節,冬小麥即將或已經成熟,農民朋友需要備播各種秋糧作物,是需要雨水滋潤大地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下雨,土地就沒有墒情,沒有墒情就沒辦法播種,沒辦法播種,還幹嗎要耕地?還不如把犁耙高高地掛起來,讓梨耙繼續“歇著”吧!

當然,這句俗語(諺語)的意思並不是指的立夏這一天必須下雨,而是指的立夏這個事件內必須下雨。如果超過這個時節才下雨,秋播作物就會延遲播種,延遲播種就會影響秋播作物的產量甚至絕收。所以,在立夏的時節內,雨水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老天不下雨,我可以澆地啊!澆過地後就有了墒情,有了墒情後就可以播種秋糧作物了,我幹嘛還要把犁耙掛起來呢?


其實,說這話的朋友是不懂得過去的農業生產方式的。過去的農業生產,沒有水利條件,基本上全部靠天吃飯。就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部分旱作地區和一些山區也是靠天吃飯的。

就譬如老胡所在的村子吧!基本上都是山嶺薄地,土層只有一尺左右,土層下面全是石頭,又不能灌溉,就是雨水足,也打不了多少糧食。更別說立夏時節不下雨了,不高掛犁耙才怪呢!


民間俗語(農諺)是農民朋友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一種總結,一般來講,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很難推翻其結論的,是值得傳承的。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農諺)形象地闡述了立夏時節下雨的重要性。只有在這個時節下了雨,秋播作物才能按時下播,否則,就會誤了農時,就有可能影響秋播作物的收成,甚至造成絕收。還不如“掛起犁耙”,讓“犁耙”繼續“歇著”。


老胡說三農


農諺既有“立夏十天旱,農民吃飽飯”,又有“穀雨不下看立夏,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和“立夏不下,無水洗耙”,一會要雨一會又要乾旱的,看來下不下雨似乎都存在問題,而在東北有些地方甚至還飄著雪呢。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立夏需雨和不需雨都各有各的理,似乎有矛盾,但其實並不衝突。刺楸從“立夏不下,無水洗耙”這句農諺的字面意思理解來看,如果立夏這天無雨,則犁頭和耙子都可以高高掛起來了,即無法犁田耙地,言外之意是後續日子多以天旱為主。



而“立夏十天旱,農民吃飽飯”雖然提到立夏要天晴,但所需的是十天左右的晴天,不希望有陰雨綿綿甚至大暴雨。

一、立夏不需雨的原因

此前刺楸曾介紹過,立夏前後是某些冬小麥南方產區的小麥和油菜開鐮收割的時節,自然不希望有接連的雨水天氣,否則作物可能倒伏發芽。

而冬小麥北方產區的小麥則處於揚花或灌漿的關鍵期,雨水過多會使小麥花粉無法傳播授粉,以及小麥灌漿的充實與否,終導致小麥減產或澱粉含量低。對於收割油菜,連綿的雨水會導致割斷後放在地裡的油菜無法乾燥而及時脫粒。



二、立夏無雨水,則犁頭和耙子可掛起來

犁頭和耙子主要用於犁田耙地的,以便作物能及時耕種。在種水稻的地區,立夏時節是個關鍵期,往後拖太久再插秧,水稻產量不高。所以在某些地方有「立夏插秧止」的耕作習慣,也就是過了立夏就不會再插秧種水稻了,犁頭和耙子在短期內自然無用處了。


在刺楸這邊,插秧早的秧苗都已返青了,而有的稻田因無水而還沒有開始犁田,就等著立夏後來一場大雨,這樣犁頭和耙子就派上用場了。二而根據農業生產經驗,立夏時若無雨,則可能會有一個較長的乾旱期,而犁田耙田需要稻田裡有水,否則根本蓄不住水,就只能種其他糧食作物了。如此一來,犁頭和耙子就只有束之高閣,無甚用處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諺「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的看法,若是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今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從今天開始就算真正的進入夏天了,立夏的溫度上升是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所以立夏前後的天氣變化也是農人比較關注的。

在農村關於立夏天氣的諺語有很多,像“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立夏十天旱,農民吃飽飯”。這些都是關於立夏天氣的諺語,為什麼有的說要下雨有的又說不下雨,那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題主所說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現在正是南方水稻移栽的時候,這時候是需要雨水的時候,如果立夏前後不下雨,那以後的天氣會以乾旱為主。這讓正需要水插田的農人來說,天氣乾旱,稻田裡的蓄水量不夠,這樣怎麼能犁田耙田,犁和耙只能待業在家,所以就有了“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

關於天氣的農諺都是按照每個地方的氣候得來的,各個地方的氣候環境不同,它所滋生的農諺也是大不相同,像我們這邊是需要立夏下雨,立夏前後下雨,這意味著以後會雨水天氣多,這樣就有利於水稻的生長,今年會有個好收成。

現在也正好是小麥的揚花期,立夏之後的天氣對它是非常重要的,小麥揚花期不受到陰雨天氣的影響,那今年小麥就有好的收成了,所以說“立夏十天旱,農民吃飽飯”。


立夏倒底是下雨好還是不下雨好?

每個地區的天氣情況是不一樣的,像有的地方現在還很冷,很多農作物都沒有種下去,有的地方都快都收穫的時候了。而我們這裡還正處於插秧期,所以是希望立夏之後的雨水能多點,這樣對秧苗分櫱也非常好。

所以對於南方的農人來說,立夏下雨將會是一個豐收的吉兆。今天我們這從早下雨一直到傍晚,這樣說來今年我們這裡又是一個豐收之年了。


總結:以上就是小唐對這句俗話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大家留言指正。


小唐話三農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一個“節氣”,預示著春季結束,夏季自此開始。

在我們農村,也有“立夏不下,犁頭高掛”的說法。大意是指,立夏這天,如果不下幾滴雨,應個節令,就表明以後的天氣是以乾旱為主,在山區,全部靠天吃飯,靠天種地,假如久旱無雨,象冬小麥就會被幹死,栽中的洋芋就無法出苗,苞谷無法點中,無法發芽,土層薄,含水量少,墒情極差,導致耕種停止,本來是繁忙的時候,牛閒放了,犁頭、粑自然也就高懸牆壁——沒有了用武之地。這個年頭是個歉收之年。

農村的諺語,是農民長期的“工作總結”,可信度極高,尤其在山區。平原、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用抽水灌溉的方法,緩解旱情,但在山區,就只能是等,等老天爺發慈悲,使善舉,動善念。(圖片來自網絡)

在我們當地平川地帶,這個時候,是收割胡豆、插小秧,挖元胡等集中行動的時候,也是油菜結籽,小麥揚花灌漿的關鍵時候,需要太陽的時候較多,所以即使要雨,也必須適可而止,否則過猶不及,反而成害了。

農諺是農民智慧的結晶,掌握了農諺,抓住農時,對靠天吃飯的老農民來說就成功了一半,也能對當年的收成評估個大概,故此,農諺不是說著“玩的”。


見腫消世界


今天是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後天氣會越來越暖和,再也沒有寒冷的日子了。在農村立夏節氣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農民的農事安排很多都和立夏有關係,也正是立夏在農村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關於立夏的俗語有很多,比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這句俗語後會非常的不理解,不是說“立夏十天旱,農民吃飽飯”嗎,怎麼又出來一個“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呢。其實這兩句俗語都沒有錯,之所以立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說法,是因為農村中關於節氣的俗語有很強的地域性。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的氣候特點都不相同,種植的農作物也不相同,在天氣比較冷的北方,立夏正是小麥揚花授粉的時候,此時就是需要大晴天。

在種植水稻的南方卻和北方有著不同的水分需求。在南方人們一般都是種植水稻,種植早稻的已經在清明節前後都已經插好秧,此時也正是秧苗快速生長的時候,水稻的生長最離不開的就是水。立夏節氣後除了天氣會變熱以外,雨水還會增多,很多地區在立夏後便進入到一年中多雨的雨季,如果是立夏節氣前後不下雨,那麼今年就是一個旱年,稻田中沒有水自然不能犁地,犁耙只能高高掛起。晚稻的種植時間要稍微晚一點,但是種植時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一直不下雨,水田中沒有水就種不了水稻,犁耙自然就沒有用處,只能高高掛起等到下雨後再犁地插秧苗。

其實這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俗語,並不是單單指立夏這一天不下雨就會影響到水稻的種植和生長,而是指的立夏前後這幾天的時間,所以大家也要靈活運用俗語才會對農事有所幫助。


悠悠鄉村路


立夏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這個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務農的不多,但應該也都聽說過立夏。

今天是5月6日,農曆4月初二,也即是立夏。立夏了,意味農忙要開始了。

為什麼說“立夏不下雨,梨耙高掛起”?因為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而這個時候是早稻大面積栽種的時候,這個時候雨水少,關係到稻穀收成。

稻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收成多少事關老百姓的口糧安全,而糧食作物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所以老百姓十分關心天氣狀況。

但古時候科學技術還沒那麼發達,老百姓通過一些節氣氣候變化現象來判斷天氣狀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勞動人民的知慧。

關於立夏的諺語有很多。除了“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外,還有“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立夏蛇出洞、準備快防洪”等等,都是各地老百姓生產生活的總結。

但農業諺語有多少的科學性?這個不得而知,但應該有一定的道理。老百姓幾千年來的生產總結,雖然談不上是自然規律,但起碼反映一種現象。

類似這樣的農業諺語還有很多,比如,“清明南風、夏水較多,“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滿田”,“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等等。

現在科技發達了,科技強農,解決了農業靠天吃飯的難題。除了興修水利之外,用科技解決農業用水難的問題辦法很多,立夏不下雨,犁耙也不用高掛起。

但話說回來,雖然科技發達了,但還是要提倡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用水有效性。

在這裡想多說一句,人們對水資源保護和環境汙染防治意識還不夠高,如若不加以珍惜保護,立夏再大雨,也是不夠的。



今天是立夏,剛好下雨,有感而發。更多交流請關注【三農通訊員】。


三農通訊員


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今天是一年之中“二十四節氣”的第7個節氣,立夏。顧名思義,立夏意味著盛夏時節正式登場,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對於農村農事來說,也到了比較農忙的時候了,既要管理麥田的小麥,又要管理玉米,還要著手插秧了,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還要很多地方持續乾旱少雨,而這讓農民朋友多了些犯愁。在農村,對於雨水的預測,農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因為這關係到莊稼的收成,而這些寶貴經驗往往是以俗語老話的形式記錄下來。

就這句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說的是什麼意思?預測得準不準?咱們一起聽聽村裡的老輩人咋說的。

村裡老輩人認為,在立夏節氣內最好能下一兩場雨,因為如果立夏不下,後面就特別容易乾旱,被農民形象地比喻成“旱到小麥都不抽穗”,這一年的莊稼收成就不好。而且,下一季作物的種植也會受到影響,會因地塊土壤板結而難以耕田下種。

至於說“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無雨,犁耙高掛”說法的是否有道理,很難用科學的解釋證明,但這是老輩人在長期的農耕文化中總結出的經驗,對於那種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來說,還有一定價值的。至少,通過這句農村俗語,能給農戶一個信息,那就是如果立夏沒有雨,那麼就需要提前做好抗旱的各種準備,以確保莊稼作物度過乾旱期。

但是,鄉鑑認為諸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類農村俗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同時廣被農民認可,還有它自身價值的,否則早在歷史長河裡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