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喜讯为创新乡村美好生活,发展“田园综合体”,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田园,是诗意的栖居之所,它寄托着都市人“归园田居”的人文情怀,也承载着乡里人“强富美”的家园梦想。如今,一群新农人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进行着“农业+X”的锐意实践,建设着新时代的“田园综合体”。

2017年初,“田园综合体”首次被写进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作为一种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发展模式,立足于生态、生产、生活,田园综合体意味着一种新田园主义,它主张对接三农、融合三产,城乡互动;包含教育、文化和乡朴美学;倡导开放与共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一批梦想与才华兼具、集想象力与行动力于一身的巾帼新农人,活跃在广阔天地。她们创造并引领了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归去来兮:归鸿变为领头雁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综合体的灵魂是人,无论是60后还是80后,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海归博士,无论出于乡愁、爱好还是为了事业、理想,她们选择回来,给乡村带来无限生机。

你知道朱家林何时最美吗?“我觉得是冬天,当我看到重峦叠嶂之中日出的这一刹那,整个人都美醉了。”望着怀中尚未满月的女儿,朱家林项目发起人兼总设计师宋娜一脸幸福,她一边不时接手机遥控指挥同事工作,一边说,“她是第一个‘朱二代’,朱家林2017年度最小创客。”

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三面环山,朱家林村是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村中房屋依山而建,大多是石块堆砌的当地传统“干插墙”,有的红瓦盖顶,有的茅草苫顶,掩映在梧桐、洋槐、楸树之间,鸟鸣虫叫,空气清新。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就在几个月前,宋娜两年前发起的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乡村复兴项目,累计斩获了2.1亿元财政补贴,成为了“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首批示范项目”。

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怀抱中的古村落,落后闭塞,房屋破败,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家中。“原来三百多人的村子只剩下一百人,几乎成了空心村。”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2015年冬,致力于古村落再生营造,设计师宋娜受沂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在对“旅游带动乡村脱贫”的一次调研中,发现了朱家林村。就像70后学者、作家梁鸿在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中写的“中国农民生存的疼痛”,当她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发现眼前的景象与自己的记忆有着天壤之别:童年时代的坑塘干净,如今是蚊虫的滋生地,儿时读过的梁庄小学早已关闭,小学沦为猪场……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在外打拼十几年,无处安放乡愁的宋娜在偶遇朱家林的那一刻,忽然感到了一种类似重逢的喜悦。此前,作为独立设计师,她曾辗转于深圳、成都、昆明等地,设计酒店、会所等商业空间;也曾在杭州创办了厚品设计工作室,取意“厚德载物,臻于至善”;2012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陈设艺术设计后,她更专注于荒山改造与乡村建设。

“参与过很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后,我经常想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事。尤其是看到很多空心村落面临拆迁、消失,觉得特别可惜,我就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把我在南方积累的相对成熟的经验带到北方,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受益?”于是,宋娜选择了朱家林,在她看来,如果像朱家林这样缺少资源禀赋的贫困村都能发展好了,那乡村复兴的探索就有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

比起北方的朱家林这个后起之秀,南方的庾村早已盛名远播。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脚下,2013年,国内首个乡村文创园“庾村1932”诞生。这里不仅集结了大批“网红”最美民宿,缔造了文艺范儿的乡村文化市集,拥有各种创意门店,还有庾村美术馆、国际手工创意馆、交通历史馆、民国图书馆、美丽乡村VR馆、陆放版画藏书票馆、自行车主题生活馆……

有人说,“如果把莫干山比作民宿版纽约,云鹤山房就是上东区最火爆的那间club。”年轻的云鹤山房创始人沈婵樱,把山里废弃的上世纪60年代的蚕厂房,爆改成了一家茶主题文化体验空间,网友们称之“莫干山的会客厅”。

沈婵樱1989年生于莫干山一个茶叶世家,父亲参与起草了黄茶国家标准。“从我懂事起,炒茶声就是我每晚的催眠曲,满山遍野的茶香久久地挥之不去,但我从小却对茶叶充满了怨念。每到新茶上市,父母就没空陪我了。”直到高中时,沈婵樱被父亲带去观看全国茶艺师大赛,她惊呆了,原来茶艺这么美。很快,她考取了高级茶叶师,她追逐父亲的脚步,学习有关茶的一切。

2013年在上海念完大学后,她重返家乡接手家族生意。次年,沈婵樱作为云鹤的品牌代表前往布拉格参加世界名茶评比,以复原黄茶的手工工艺,获组委会颁发的特别金奖。但随后,当她到法国参观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茶舍时,那家茶舍的时尚精致令她震惊。

“我的脑海里马上闪过一念:作为中国人,我能不能用更受年轻人喜欢的现代方式,把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茶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而此时莫干山的乡村文创园大受关注,沈婵樱决定开一家以茶会友的“客厅”——云鹤山房。

离云鹤山房不远处,就是陆放版画藏书票馆。这里原是黄郛纪念父亲所造的文治藏书楼,2011年冬,70后艺术经纪人费美珍把杭州著名版画家、中国美院教授陆放请来,又和设计师朋友找到这里建馆。

作为馆长,她有两个理由选择这里:一是为这藏书楼的文化底蕴;二是这里环境优美,适合老艺术家在此潜心创作——二层洋楼掩映在挺拔的雪松之中,坡屋顶、青砖,透着民国建筑的味道。

版画藏书票馆并不是费美珍的第一个艺术项目。2005年,因为情场失意,费美珍逃离杭州回到故乡德清,开办了古遗风画廊。还于2015年先后成立了莫干山艺术邮票馆和德清领地艺术酒店。“回家的感觉真好。”费美珍很享受家乡青山绿水的时光,一个人时拔拔草、种种花,与过客闲聊人生,全是曼妙生活的治愈系细节。

与宋娜、沈婵樱和费美珍的初衷都不同,四川省遂宁市龙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莫显英和丈夫张天伦从北京返乡,是因为2008年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当时,夫妇俩备受震动:“农村抛荒土地多,留守人群生活难,如何让荒地变宝地?”浓烈的使命感和思乡情,促使外出经商多年的他们于2009年回到遂宁创业,并立志要扎根家乡、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他们辗转多地考察,筛选项目,最终决定在遂宁市安居区聚贤镇发展有机葡萄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投资8000万元,建设天伦葡萄文化产业园。如今,这里已发展成集有机葡萄采摘、葡萄酒文化体验、奇花异果观赏、亲子互动体验、健康养生娱乐、餐饮休闲住宿等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莫显英说:“园区还有一些项目要完善,总有忙不完的事,但我们‘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片乡亲’的梦想从未变过。”

而石嫣的返乡,则缘起一段“洋插队”。在河北保定市出生长大的石嫣,在读博士时,遇见了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温教授的推荐下,优等生石嫣去了美国某农场“洋插队”。在那里,每天天不亮,石嫣就起床下地干活,一个月后,给父母打电话哭诉留学生活时,她第一次产生怀疑,“我做的事,有价值吗?”在美国农场的每一天,石嫣似乎都在被颠覆——社区居民预付菜金给农民,农民负责栽种,保证菜的品质。居民也能自己种菜,他们彼此信任,也共担风险。这就是如今流行的CSA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

留学半年回国后,她想用实践证明,CSA模式在中国也能行得通。2009年,她在北京创办了“小毛驴市民农园”。三年后,小毛驴的会员家庭从两百多个增长到八百多个。

在小毛驴,有个志愿者叫程存旺,是石嫣的师弟,他俩的感情也像地里的庄稼一样,一点点生根发芽。后来,他们在农场举办了婚礼,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在乡间小路上,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她捧着一只西蓝花做了新娘。那一年,他们建立起“分享收获农场”,让消费者享受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让生产者得到公平合理的收益,并促成食品安全社区的构建,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中复兴乡村文明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田园综合体要想落地,循环农业是基础,创意农业是关键,农事体验是活力。只有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才能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如农民哲学家福冈正信所说,“农业的最终目标不是庄稼的生长而是人类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2016年,石嫣曾和姚晨一同入选“全球青年领袖”,今年,石嫣又成为“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个领袖”之一。但在十年前,人们却为她的选择感到不可思议——这个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国内首位公费去美国“洋插队”的80后城市女孩,居然去当了农民。

与石嫣一样,致力于重建人与土地的联结,有耕读情怀的李岩,在北京西郊凤凰岭下创办的凤凰公社已经走过十年,发展成为集有机农业和农事体验等自然教育于一体的新农园。

五月有槐花节、槐花宴,六月还有桑葚节、桑葚染布……凤凰公社的一大特色是有机种植,她还引进了国际有机农业先驱德米特作为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伙伴。“有机农业属于循环农业,在我们的农庄,完全没有任何浪费,每根秸秆都能实现它的价值。”

另一大特色则是自然教育:以农场的农耕体验、农场食育、传统手工、自然体验为基础,在自然中打开孩子和成人的五官感受,同时设立凤凰耕读书院“授人以渔”,内含短期工作坊、集训班以及两年全日制非学历教育。

凤凰耕读书院秉承传统书院堂讲斋习的传统,有百人讲堂一间,斋舍四十余间,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两年制课程,它结合24节气设置四季课程,实施现代“六艺”教育,即农禅、农耕、农艺、农工、农礼、农乐。“来的大都是以新农业为志向的大学生、研究生,而我们就是以培养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启蒙者、践行者和带头人为己任,他们将会成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新人才。某种程度上,田园综合体不仅综合了一二三产业,还包括教育甚至医疗产业。”

在四川遂宁,莫显英的龙亭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也让人切实感到新农业的魅力。一直以来,她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稀有化”路线,把科普、观光、旅游、休闲等时尚经济纳入园区发展。莫显英的设想,其实与田园综合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

在贵州黔东南的深山村里,也出现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的影踪。“雀鸟村世世代代住着苗族山民。稻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苗人,他们认为每一块田都是自然的恩赐。”蝴蝶妈妈创始人吴佳萤,也是苗族,她希望把这恩赐分享给更多人。

吴佳萤和雀鸟村达成合作,开一家“稻田上的餐桌”。那里一片达24公顷的广阔稻田,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稻田上的餐桌”不仅是一个餐厅,在它背后还有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比如“稻田养鱼”的生态模式,通过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稻鱼互补的方式来促进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游客悠然稻田上,听蛙声蝉鸣,下田捕鱼,在稻田风光中,体验乡间野趣,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还有专业厨师现场教授最传统的苗族酸汤工艺,做最正宗的酸汤鱼。苗族有句民谣:“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吴佳萤为家乡特有的食材感到骄傲,更为自己从事的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事业感到自豪。

文创旅游:创享田园美学文化的魅力

巾帼新农人:创意复兴田园梦 诗意乡村新生活

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都是越来越宝贵的资源。尊重自然和环境,立足当地传统文化,将这些资源与文创渠道对接、与旅游业态整合、与互联科技融汇、与人文教育协同。吸引城市智力、资本及消费进入农村,整合交互、共生进化,构建新乡村生活的同时打通新城乡关系,即是田园综合体的本质。

循环农业生态环保,环境友好;创意农业因创意的加持,赋予农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农事体验则把城里人源源不断引来农村,于是就产生了吃、住、玩、购等等一系列消费行为。

然而现实往往是,游客对农村怀抱着诗与远方的情怀,却最终沦陷于不锈钢大盆、一次性塑料桌布、土里土气的五彩吊灯和并非一客一换的床单这种魔鬼细节中,一辈子不想再来。

幸运的是,田园综合体主张乡朴美学,拒绝符号化、标签化和装饰主义,在乡村建设中反对浮夸的仿古中式风格等约定俗成的东西。新田园主义的美学观是洗尽铅华后的自然天真,见素抱朴,信奉既不大拆大建,也不复古守旧。在朱家林村,宋娜设计了全国第一座以乡村美学为主题的美学馆。采用村里盖房子用的石灰岩,形体是一个长方盒子,嵌入到两侧老房子围合的空间中。外立面加了很多长方洞,“因为朱家林有很多鸟,希望未来这些洞成为鸟窝,所以也叫鸟窝建筑。挖地基时我们发现了一组独立的巨石,就顺势把石头清理出来,保留在建筑中,中间有一口水井,正好形成了一个室内山水。”

而在沈婵樱的云鹤山房这家集茶、书、展一体的茶文化体验空间,进门就是待客区。“我留住了这幢八十多年老房子的夯土墙,却搭配极具现代感的吧台用作茶台。”大厅中间放置了一组大理石展台与7米长的展示墙,用于举办小型艺术展。朝南的角落是云鹤书馆,拉下投影,这里还是“小镇青年会客厅”,“我们会不定期举办各种沙龙形式的文化交流会,如新书签售会、创意文化展览等。”

在距离莫干山100公里的无锡宜兴湖镇,篱笆园总经理黄亚云则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与文化优势,发展了特色民宿综合体。湖的名片是“茶的绿洲、竹的海洋、陶的故都”,2017年,湖还着力打造“深氧界”的乡村旅游休闲品牌,倡导“3H生活(Health、Heart、Home)”旅游新概念。今年初春,篱笆园举行新茶开采节,让游客自己动手采摘;清明时邀游客挖竹笋,由当地大厨手把手教竹笋菜肴。园中还有陶艺工作坊,游客可亲手制陶,有制陶专家在旁为你科普陶艺文化和制陶技巧……

黄亚云说,园区所有村民都在着力打造茶式生活。每家民宿都有别具一格的品茶氛围和场所,有的设于凉亭之中,有的雅居室内,多不胜数。“每天下午茶时间,游客都能自由选择喝茶的地点,我家客人去你那喝茶,你家客人来我这坐坐,都是常事。”对于未来,黄亚云还计划带领周边的村落做错位发展,比如她正打算做的“夜间旅游”就是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空白区域。

黄亚云不遗余力地推广湖的茶文化生活,而吴佳萤则把传播苗族文化当做自己的责任。2017年,蝴蝶妈妈非遗文化中心在西江千户苗寨稻田观光区建成了,除了赏千亩梯田美景,大家还可以零距离接触“非遗”。比如,体验手作贵州花草纸。“非遗传承人带队进山,在老师指导下采摘花草,下山回到艺术中心便可以动手制作古法花草纸。沿途为大家讲解苗药功效,边赏风光边辨识苗族草药。”

可以说,深耕本地传统文化,是田园综合体中文创旅游的不二法门。能不能做出足够的独特性、做出真正的品质感,让游客从“玩一把”到“住下来”,从身体放松到心灵治愈,从到此一游到念念不忘,甚至一去再去、定期长居?让城里人从来农村消费、旅游到创业、生活和定居,才是文创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大戏,也会带来更深层的城乡互动。

精神社区,共建美好乡村诗意生活方式

田园共同体中的社区是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共建共享的结果,而无论是改建还是新建,要按村落肌理打造。它的目的是让乡村真正成为可以回去生活的家园。重要的是营造自然和人文结合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场所精神的社区。

2016年,朱家林获称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宋娜也帮助朱家林实现全体村民脱贫。

作为在地设计师,在朱家林项目启动前,宋娜就搬进了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宋娜说,田园综合体中之所以说是“营造”社区,而非单纯的“设计”,就在于“设计师住到村里,从头到尾全面参与施工过程,在施工中与村子里的工匠一同协作,同时,设计也与生活融为一体。”要和原住民以共建共享的模式一起发展,村民才是村子的主角。“当他们留在家乡能获取可观的收入和美好的生活时,谁还去外地打工呢?”

朱家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不把地圈起来独资开发,而是形成平台后,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加入,也拉动青年人返乡。”

在朱家林,有青年乡村创客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村民生产转型培训中心、村民图书馆、村民剧场、城乡资源配对办公室智能操控中心,以及民宿、生态建筑技术工坊……“你能从中嗅到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共同享受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止要自己把日子过成诗,还要让别人把日子过成诗。”

在田园综合体的社区建设上,也离不开妇联的联动支持。篱笆园总经理黄亚云把湖妇联当做自己的“娘家人”。“为了使村民生活品位与文化素养提升,妇联每月会组织一次旅游大讲堂,增进村民知识的积累,学习对外宣传策略。”

而在德清莫干山,女性创办的民宿约占三分之一。莫干山镇妇联2016年便成立了莫干山镇巾帼民宿协会,打造了巾帼民宿成长营,开展民宿管家服务技能提升培训、烘焙培训、插花培训、民宿生态日爱山护水活动、读书日“我为家乡读首诗”、“美酒与味蕾的邂逅”品酒沙龙、摄影培训等活动,有力提升了巾帼民宿的服务水平,也促进了女主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不只是一番情怀、一篇理论或一个政策,而是不忘初心,复兴田园、创新乡村的实践探索。这其中,女性作为策划人、带头人和实践者,贡献了伟大的巾帼智慧和力量,她们创造并引领着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