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城市 摩登上海:為啥稱“大上海” 沒“大北京”和“大南京”

人們往往把上海叫做“大上海”,為什麼不把與上海有同等或相似地位的北京、南京、天津等城市稱之“大北京”、“大南京”、“大天津”呢?顯然,上海之所以被叫做“大上海”未必一定指這個城市之“大”,一定還有其他原因,而這個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上海有過一次規模性的城市規劃和建設,那就是“大上海計劃”。

悅讀城市 摩登上海:為啥稱“大上海” 沒“大北京”和“大南京”

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在原上海市中心區之外的地方另外建設一個上海市中心區,並將市政府及下設各局機關全部遷往那裡,在那裡形成一個“新上海”,所以“大上海計劃”也被叫做“新上海計劃”,而這個計劃的核心建設地塊在今江灣五角場及偏東、偏北的區域,直到今天,仍有一些老人會把江灣五角場一帶叫做“大上海”或“新上海”。

我們還是從上海設市講起吧。 漢語中的“市”最初只是一個“市場”的概念。即使在最原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下,人們也必須把自己種植、生產的多餘的物品拿到市場上交易,換回自己需要的短缺的物品,於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會形成一個市場,古籍有所謂的“日中為市”,就是講市場一般在正午開市,道理很簡單,中午的時間居早晨和晚上之間,可以方便離市場較遠的人趕到市場,交易後還能當天趕回家中。有了市場就會聚集人口,後來人們就把有一定常住人口,並有一定商業活動的地方叫做“市”。

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不久就開始規劃一個“大上海建設計劃”,並於1929年7月正式通過,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城市建設計劃,該計劃就是在上海市區東北的江灣,東臨黃浦江的7 000餘畝土地上建造一個“新上海”,將上海市政府及其下轄的主要機構遷入“新上海”,並使上海的市中心區向“新上海”轉移,或者形成一個上海“新城”。

悅讀城市 摩登上海:為啥稱“大上海” 沒“大北京”和“大南京”

當然,這個計劃涉及新的市中心建設,涉及、港口、鐵路、道路等許多方面。 “大上海計劃”是以上海市政府大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一個圓,由有序而密佈的道路組成,很像一個特大的蜘蛛網。如果認真看設計圖,一定會發現,整個“圓”被按方位分作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大塊,很像中國傳統的八卦圖案,因此,有人認為“大上海計劃”參照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我們認同這一說法。

悅讀城市 摩登上海:為啥稱“大上海” 沒“大北京”和“大南京”

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對“大上海計劃”的實施情況及現狀做過較長時間的採風和調查,江灣地區的原住居民中普遍流傳這樣的說法——上海市政府大樓位於這個“圓”的中心,東西和南北軸線的交叉點上,南北軸線的北段是“世界路”,南段是“大同路”(未建成,近似今雙陽北路),東西軸線的西段是“三民路”(築成部分即今三門路),東段是“五權路”(今民星路),體現了辛亥革命“世界大同”、“三民主義”、“五權共和”的口號;市政府與南面東西兩側的市立博物館、圖書館形成一個三角形,象徵龍頭圖案,市政府是龍額,博物館、圖書館就是龍睛,寓意用中國傳統文化探索世界未來;市政府北面是一個環形的廣場,廣場中立孫中山先生立像,廣場像龍頭,而孫中山的思想就是核心;世界路位於南北中軸線,南面頂著市政府,筆直向北到軍工路,那裡恰巧是閘北電廠的大煙囪,所以世界路就是龍的身體,而電廠的大煙囪就是龍的尾巴。我們當時就感到很新奇,很有趣,於是設法尋找與“大上海計劃”相關的資料,並沒找到與傳說相關的資料,但認真看了當時的平面圖後,我們相信,民間的傳說並不見得空穴來風,憑空捏造。

悅讀城市 摩登上海:為啥稱“大上海” 沒“大北京”和“大南京”

一個龐大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必然會涉及的就是在這裡建造的建築的樣式、風格、色彩、高度,這點對於市政府大樓尤其重要。一味追求西方的古典主義或近現代主義顯然是不可取的,而完全採用仿中國傳統建築,顯然也不符合實際,那該採取哪一種方式呢?!

早在20世紀初,在華的西方基督教會為了擺脫其母國總部的干涉,獨立在華傳教,提出了一個“基督教中華化”的口號,後來發展成“本色運動”(Indigenous movementor natur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於是出現了教會建築中國化的傾向,最具代表性的當推位於今多倫路59號的鴻德堂。鴻德堂是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傳教士費啟鴻博士(George F. Fitch),於1882年創辦的教堂,原址在北京路清遠街(相當於今北京東路288弄),費啟鴻就是基督教中華化的積極倡導者和領袖人物。1926年教堂遷虹口重建,新建的鴻德堂完全打破了西方教堂的傳統模式,屋頂採用中國傳統的疊加斗拱飛簷,儼然像中國的宮殿或道觀。受此影響,上海也出現了“中國建築文藝復興”的浪潮,於是,“大上海”的市政府、博物館、圖書館的樣式就被確定為仿中國古典建築。

悅讀城市 摩登上海:為啥稱“大上海” 沒“大北京”和“大南京”

市政府的建築體量很大,像北京的故宮建築,於是又有人擔心,這樣的市政府大廈出現,容易被人們聯想到北洋政府時期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對初建的南京國民政府十分不利。後來幾經討論,為了避嫌,決定在色彩上下功夫,就是將傳統宮殿的黃琉璃瓦改為青瓦(實際是深綠),牆體以白色,代表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如算上紅色的柱子,那就是國民黨黨旗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由於宣傳及時,上海市民也認同了這一設計。而位於市政府大廈兩側的博物館、圖書館採用了中國建築中的鐘樓和鼓樓樣式。市政府大廈是1931年6月奠基,不久就遇上一·二八淞滬戰爭,工程被迫拖延,一直到1933年9月竣工,市政府分批遷入新廈。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已改稱上海市,該樓的名稱應該是“國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大廈”,不過,現在的文物保護建築仍定名為“上海特別市政府”,應該改正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