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當你喝著啤酒、下著賭注,還一邊裝大款地向你喜歡的女服務員拋媚眼的時候,賭場的大數據信息系統早就把你看透了:你姓甚名誰、多久來玩一次、家庭情況和財產情況如何、最喜歡的遊戲是哪一款、給你發什麼優惠券對你吸引力最大、輸多少錢你會離開……當你差不多輸到底線、幾乎要發誓不再回來的時候,你最喜歡的服務員就會像天使一般出現,送給你一張免費用餐的餐券,安慰一下輸掉幾百美金的你,鼓勵你下次再來試試運氣”。

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裡蹲點了一年的哈佛量化社會科學(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系教員Adam Tanner如是說。

作為真正專業的賭場,它們給客人的“待遇”堪稱十分的“尊貴”。

而近年來繁榮的另一個公開的“賭場”——數字貨幣交易所,對用戶卻沒有這麼“友好”。這個“賭場”最大的效用就是:讓那些前往二級市場交易的用戶、ICO項目方,蒙上雙眼、裸體狂奔,然後在背後一撮撮、一茬茬的揮刀割去,使其變成盤中的韭菜大餐,成為賭場操盤手們財富的春藥。然後,他們在背後每天數著百萬美金,仰天長嘯:“哈哈哈......一群傻$%,讓你們想一夜暴富!”

數字貨幣交易所,它充當著幣與鏈的連接器,它是技術和項目的價值出口,本應該成為推動區塊鏈價值和應用落地的核心推動力。

然而,既當裁判又當球員、完全無監管、安全漏洞、技術缺陷、違規黑幕等眾多因素,使得數字貨幣交易所正在成為當前阻礙區塊鏈長期發展的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交易所是條不歸路

“只有煞&&才會把募來的錢都拿去上交易所,如果把錢都拿去上交易所、做市值,最後項目如何落地?”一位剛剛進行了ICO的項目創始人在社群內對“投資者”回覆說。

顯然,眾多衝著“5倍、10倍”來的“投資者”對這樣的回覆十分不滿意,他們堅定的相信“如果代幣都不具備投機價值,項目還有什麼價值呢?”。

這位項目創始人的聲音側面反映出了目前區塊鏈項目上幣的一種現狀:只要一上交易所,就走上了一條“割韭菜與被割韭菜”的不歸路。

以前,ICO項目上線圈錢,還是比較容易的;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層層盤剝的過程。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一個項目,尤其是一個圈外的項目要進入所謂主流的幣圈,大概會先後留下這些環節的“買路錢”:

1、幣圈“掮客”帶入場,少不了幾個點的代幣,比如5%;

2、找大佬站臺:若干個點到10%的代幣不等;

3、交易所上幣費:20%-30%,金額小几千萬到上億元不等;

4、流動性管理:目前,多數項目都是缺乏流動性的,說白了就是用戶基數不夠,一個憑空冒出來的項目哪來用戶基數呢?因此,項目方要準備上千萬的錢交給交易所,安排“機器人”自行買賣,這樣看起來一片火熱才會吸引更多韭菜進來。本人有過親自體驗,在一些交易所上進行代幣交易,很多時候掛單均無法成交,缺乏有效的流動性已經是事實。

5、市值管理:有的是維護價格不要跌的太難堪,主要的則是哄抬幣價。這裡面花錢的地方在於要保持項目熱度,找人寫稿吹捧、策劃活動、社群維護等。

這樣一來,到底還能有多少錢能夠留到項目的開發和落地,顯而易見是已經很少了。很多項目搞到最後,稍微算一下賬,還不如私募完割了第一波後不上交易所直接跑路了之。

顯然,交易所某種程度上正扮演著“逼良為娼”的角色。一旦走上了交易所這條路,想要好好做項目就很難了。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交易所處處都是坑

目前,交易所的坑遠不止它對整個幣圈包括投資者和項目方的收割。

來自於它自身的弊病,就像醫者不能自醫一樣,隨處隨時發作。通過對眾多交易所的研究瞭解,我們發現虛擬貨幣交易所問題涉及眾多方面:

1、交易所是真正的中心化平臺

扛起去中心化的旗號,那些在現實世界中屢屢不得志的創業者和投機家們會激動得睡不著覺。

當他們站在交易所面前,猛然發現,一個新中心正在形成:表面無監管實則是交易所內容愛怎麼管就怎麼管,上幣運營交易無公信力可言。

2、交易所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

目前,主流的三大交易所幣安、火幣、OKEX都發行了自己的平臺代幣。以HT為例,它是火幣全球通用積分,它承擔著火幣平臺“法幣”的流轉功能,持有HT的用戶交易時將無時差、無手續費、不受區塊確認速度的影響。因此,只要平臺交易人數越來越多,平臺代幣自然水漲船高、旱澇保收。

據央視財經報道,以5月1日到15日交易額來看,三個幣種的日均成交額分別為BNB7000萬美元,HT 8000萬美元和OKB 2.5億美元。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3、交易所虛假交易操縱市場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司法部針對非法操縱數字貨幣幣價一事已展開刑事調查。這項調查由美國司法部與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合作開展。

我們認為,虛假交易是目前交易所操縱市場最大的問題,它們通過虛假交易創造出一種需求不斷增長的海市蜃樓,從而讓其他投資者入場接盤。

央視財經在報道區塊鏈亂象中,特別提及了今年3月30日發生的“回滾”事件。所謂“回滾”,也就是將交易交割直接恢復至此前一個交易時間點的水平。

交易所對此的說明是:“經查證本次是一次有明顯操縱跡象的異常交易行為,因此觸發了其風控系統,決定將全平臺的所有合約回滾至2018年3月30日異常交易開始之前的時間點 04:47,並且在回滾後直接進行交割。”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劉曉蕾認為:回滾交易本身就是一個操縱,是需要監管的。一些正常的交易的人怎麼辦呢,正常交易在這裡賺錢的人,這個交易所的信任沒有。

當然,操作市場的方式,還包括藉助媒體和事件炒作來獲利,有的交易所平臺背後的操作者同時也是部分區塊鏈媒體的投資人。

4、中心化交易所是攻擊者的天堂

Bitsquare架構師Mihail Mihaylov說:傳統中心化的交易所簡直是攻擊者的天堂。只要一次簡單的攻擊或者直接通過社交工程,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能輕易獲得大量的幣甚至是用戶數據。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

今年1月份,日本交易所Coincheck遭到黑客攻擊,價值逾5億美元的新經幣遭竊。

今年3月7日凌晨1:40,幣安被爆出現故障。多名用戶稱,幣安疑似遭到黑客攻擊,突然拋售他們賬戶內的加密貨幣。據媒體的報道和分析,這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黑客行動。故障源於部分API機器人被黑客攻擊。

近日,有媒體報道比特幣黃金遭遇黑客攻擊。攻擊者通過獲得了網絡算力的大部分控制權,利用這些算力重組了比特幣黃金的區塊鏈,並進行反向交易,從而竊取了數字貨幣交易所中的資金,可能損失1800萬美元。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交易所要正本清源

“你既然那麼牛逼,為何不自己做出表率來?”

這是我們最想對交易所說的一句話。

無論身處交易所、項目方和投資方,每一個參與區塊鏈幣圈的人,都在極力把區塊鏈捧上神壇。無非都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賺錢,而非真正去解決什麼需求問題。

我們認為,如果區塊鏈要真正健康發展,交易所的形態、模式也需要不斷升級。目前,多數數字貨幣交易所除了在技術上不斷提升去解決本身的問題外,更應該將監管納入生態中的一環。

交易所是阻礙區塊鏈發展最大毒瘤,沒有之一!

否則,越來越多數字貨幣交易所,都將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毒瘤。

首先,交易所需要真正的去中心化生態。而不是以去中心之名形成新的中心,更不能是隻是學了證券交易所的表面,而丟了證券交易的魂。本質上,區塊鏈交易所和證券交易所是一樣的。

這個去中心化生態該怎樣建?有以下幾個點可以去發散,本著開放精神,大家也可以來獻計獻策:

1、是否可以依照區塊鏈的技術構建平臺的自律監管社區?

2、上幣費能不能取消?如何真正構建一個符合區塊鏈技術和思維的上幣機制,以凸顯有項目落地、有用戶支撐、有市場的項目?

3、機器交易敢不敢不用?流動性狀況,最能反應一個項目的真實狀況,交易所敢不敢面對真實。

4、敢不敢實行交易所、項目的操盤手的准入制度?讓跑路的人,讓違規的人,在區塊鏈世界裡從此進入黑名單甚至消失。不要跟我說這是中心化思維。你們也可以按照區塊鏈的原則來進行操作啊。

5、如果自己不主動進行自律監管,應該有當局監管介入。這裡面,不能只採用註冊的屬地原則,更有考慮團隊運營的屬地性、國籍屬地性。交易所雖然都在國外,可是運營團隊有的卻在國內某個小樓裡,甚至你不知道在哪裡;同時,如果不符合當局監管規則的平臺,是不是可以禁止其為中國境內居民服務?

顯然,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思考不是沒有價值的!

最近,從主流媒體的呼聲來看,無幣區塊鏈已經被提出。

我們認為,一方面有些項目的場景它並不需要token激勵;第二,即便需要token激勵,那一定要上交易所嘛?如果一個項目真正能夠發展起來,用戶對token的需求就會提升,token的價值就會凸顯,自然用戶之間就可以通過買賣實現交易。比如華為不上市,但內部發行的股權,它內部也是可以流通的。這樣的情形,未必一定要交易所。

同時,現階段下,我們的區塊鏈要發展,必然要與“炒幣”劃清界限。否則,只能亂中加亂。

記得某80後意見領袖說過一個觀點,其大意是:我們現階段的國民素質,暫時還不配擁抱“民主”。

區塊鏈的自由世界,我們現在就配擁有嗎?毫無疑問,這應該也是一個逐步優化的進程。

不信,你去看看你朋友圈,那些處在三四五線城市,曾經狂熱於微商、執迷於傳銷的“好友”,正在飛蛾撲火般湧入一個又一個“傳銷幣”。

那些每天賺著數百萬美金的交易所,是你們該體現擔當的時候了!

不管區塊鏈會怎樣繼續,請都不會忘記這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