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星球大戰》(Star Wars)的經典好比國人習書法之“顏柳歐趙”,它贏得的不僅僅是票房、口碑,還有無數後來人的仿效。這部早在1977年就拍攝的科幻電影對星系宇宙和尖端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武器的想像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它所吸引的絕不僅僅是《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謝耳朵(Sheldon)們,有人評價該片“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實不為過。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和廣泛的討論並不能完全形容影迷對它的熱愛,全球各個角落的論壇對“星戰”史的研究和補充直接把這部電影升級成了一門學問!

盧卡斯的“星球大戰”

雖然盧卡斯曾說自己喜歡從中間部分開始講故事,但其實這位後來被譽為“印鈔機導演”的奇人,在締造星戰神話的歷程上,並非一帆風順。當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在9歲就拍下人生第一部影片、13歲就拍了在“峽谷影展”中獲獎的戰爭片《無處容身》時,盧卡斯這個加利福尼亞男孩卻跟大部分美國男孩一樣痴迷著一級方程拉力車賽。他在中學時代的成績總在班級倒數,在高中畢業前夕,甚至差一點兒就在一次飆車事故中喪生。當時救護車來到現場時,18歲的盧卡斯已無心跳呼吸,最後卻竟然奇蹟般地逃脫了死神的鉤鐮。這個死裡逃生的事件徹底改變了盧卡斯,這種特殊體驗也造就了後來《星戰》中那句名言:“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星球大戰》中有很多人物都體現出盧卡斯自身生活的折射——天行者盧克(Luke)不過是盧卡斯在高中時的暱稱,他想把自己是成功英雄的願望投射到電影中去;而千年隼號(Millennium Falcon)船長、宇宙私貨販漢·索羅(Han Solo)也很可能是盧卡斯大學老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縮影。

《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較成功的科幻題材電影,如《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票房一般只在1600萬左右,當時最成功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票房也只有2400萬。所以在盧卡斯拿著他完成的《星球大戰》劇本四處兜售時,環球影業等好萊塢公司都給了他閉門羹,認為這個想法莫名其妙、蠢不可當!而最終是20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20th)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慧眼識珠,願意投資。在獲得800萬美元的首次投資後,為了實現電影的特技效果,盧卡斯成立了自己的“工業光魔”(ILM ,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雖然這家公司後來改變了整個世界電影的製作觀念,但在當時為拍《星球大戰》卻花了一半經費,只完成了四個鏡頭,拍攝進度嚴重延誤。若不是福克斯的前總裁艾倫·拉德(Alan Ladd Jr.)的極力支持,福克斯公司早就受夠了盧卡斯的這部鬼科幻電影了。

好事多磨,功夫不負苦心人——《星球大戰》的上映最終創造世界電影史上的神話。《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不但獲獎無數,而且所獲的全球票房總收入已近44億美元,其在相關商業開發上所攫取的收益更是超過了200億美元!盧卡斯本人也藉著《星球大戰》獲得了美國電影學會AFI終身成就獎,30餘歲就成為了富翁。

特技、音效、文化內涵俱佳的名篇

《星球大戰》曾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過萬人空巷的轟動,影片運用現代尖端科技對未來世界場景做了栩栩如生地呈現,特技效果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地衝擊了人們原有的技術觀念,對青少年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星球大戰》也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之前的太空題材電影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太空中的橫移鏡頭,太空場景基本都是用固定攝影機拍攝的。但在《星球大戰》的片頭中,那經典的黃色字幕出現後,總是伴隨著一個向下的移動鏡頭。而《星球大戰》的美術設計、道具佈景、視覺特效,每一項都可以大書特書。在影片中,高科技把科幻世界表現得極具真實感,我們可以看到用活生物下鬥獸棋,看到酒吧裡佩帶著各式武器的異星生物,看到那個構思精巧的反動橋頭堡“死星”,當然,還有銀河系中不同星球上的不同風景,沙漠、冰川、森林、沼澤、極具未來感的城市和原始的蠻荒之地、經年累月的破敗建築、表面坑窪不平的陳舊飛船,讓觀眾產生從未有過的質感。無怪乎畢業於美國伯克力大學建築學系和美國中央設計藝術學院的、在ILM任職的《星球大戰前傳》的概念設計師朱峰要說“《星球大戰》是電影特效事業的轉折點,也是開啟近代數字設計、動漫產業等一系列產業的開山之作。”“工業光魔”也藉著《星戰》的東風佔據了好萊塢電影特效鏡頭製作市場75%的份額,捧得了14座奧斯卡特效獎。

《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無與倫比的非凡影響力

《星球大戰》的製作過程有不少至今仍是不解之謎。甚至有傳言說,是外星人幫助盧卡斯完成了這部影片。這種說法雖然有譁眾取寵之嫌,但影片的製作水準在當時無疑是超前的。《星球大戰》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而且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好萊塢從70年代以表現複雜精神情緒和憤世嫉俗為主的傾向轉變為80年代以脫離現實、講究特效的影片為主。不僅如此,《星球大戰》還對其他若干著名導演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15歲的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看了《星球大戰》後說:“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長大後他受啟發導演了《指環王》和《霍比特人》三部曲。

朗·霍華德(Ronald William Howard)23歲時看了《星球大戰》:“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後來他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影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 7年後他導演了《終結者》,17年後拍了《泰坦尼克》。

而曾經的天才少年斯皮爾伯格看《星球大戰》時31歲:“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此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能》《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40 歲時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麼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奮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5年後拍了《銀翼殺手》,在“全球影迷推薦的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六。

與新東家一起前瞻《星戰》未來

2012年11月,全球媒體和娛樂界巨頭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Co.)公司宣佈將以現金加股票共計40.5億美元的價格購買盧卡斯影業(Lucas film)。

《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七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The Force Awakens)於2015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星戰7》不僅擁有老道的致敬情節,還是一部令人激勵的好萊塢一流大製作冒險電影。導演J·J·艾布拉姆斯(J.J.Abrams)本人也從一個“星戰迷”升級為“遙遠銀河的總設計師”。

《星球大戰》已被載入美國史冊,它自1977年被創建以來,至今已橫跨了40個年頭,仍然熠熠生輝。40年的時間之於宇宙,不過是一粒沙之於恆河,但這荷馬史詩般的神話傳奇,必將流芳傳續。

《星球大戰》——恢弘史詩般的現代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