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為董明珠?賭徒+精算師 殺伐決斷天生企業家

作為中國企業家群體中一個鮮明而特立獨行的標籤,董明珠是如何煉成的?

怎样成为董明珠?赌徒+精算师 杀伐决断天生企业家

5月16日晚上7點34分,原本熱烈沸騰的珠海體育中心體育場驟然安靜,全場三萬人齊刷刷地站起來——董明珠入場了。

“我不希望他們怕我,但好像是有些怕。”董明珠這樣說。

這是一個她無可奈何的結果,但也沒什麼可惋惜的——一個稱職的企業領導人不可能是一個“老好人”。實際上,在工作之外的時間,她挺喜歡笑的,與下面的員工在電梯裡遇見也會笑著打招呼,但依然讓人望而生畏。

這種氣場是過去24年的鬥爭中修煉出來的,滲透進每一個舉手投足之間——從1994年成為格力電器的經營部長開始,她就已經是出了名的“六親不認”;而後,她以一名“鬥士”的形象進入公眾視野:與競爭對手交鋒、與渠道巨頭宣戰;而在64歲的時候,她又成為高舉實業大旗的代言人——就像是一個憑藉奇功異術自成一派,並最終爐火純青的一代掌門人一樣,董明珠成為中國企業家群體中一個鮮明而特立獨行的標籤,一名企業家明星。

拼殺30年的董明珠,累了嗎?她還會繼續她的角色嗎?

答案似乎提前揭曉了。5月16日格力夢想盛宴的當晚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三個月前剛剛就任珠海市市委書記的郭永航;陪同他一起入場的董明珠一身銀色盛裝,在燈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像是提前加冕——當著現場3萬名格力員工和海內外的經銷商面前,郭和董的這種儀式性“牽手”饒有意味。

唯一確定的是,64歲的董明珠,仍將繼續戰鬥。

怎样成为董明珠?赌徒+精算师 杀伐决断天生企业家

“賭徒+精算師”

2017年,格力電器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業績突破,營收1482億元,同比增長36.92%;淨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44.87%——兩項指標雙雙打破了歷史記錄。

28年來,除了2015年、2016年兩年的業績回落,格力的總營收一直在穩步甚至大幅增長,以2012年董明珠獨立執掌格力電器為分界點,1991年~2011年,21年的總營收為3747億元,而2012~2017年的6年就突破了7000億元;再看淨利潤,前21年累計195億元,而後6年則超過了800億元。可以說,董明珠已經為自己的兩屆任期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但她還有一個未完成的目標,就是衝刺2000億大關——假如真能實現,也就兌現了她2012年提出的“再造一個格力”的豪言。

增加的500億來自於哪裡呢?

智能裝備算一個。董明珠在2018年的幹部工作會議上表示將扶植其成為“第二主業”,儘管2017年的營收佔比只有1.4%,卻比上一年增長超過10倍。生活電器也可以重新部署,不過連續多年的未見起色已經消磨掉了外界的期待;除此之外,投入近10年的模具業務,備受爭議的手機,以及傳聞中的芯片業務,哪一個才會是格力電器下一個階段的增長引擎?或許都不是?

與其說他們相信這些業務的增長潛能,倒不如說他們相信董明珠的判斷,“只要董總認定的事情,她一定會不惜代價把它做好。”譚建明說。他在2017年升任格力電器總工程師,是個愛好攝影的“技術男”,也是格力的“元老級”人物,1989年就加入了格力的前身海利空調廠。

董明珠是在之後的一年“南下”珠海的。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商業社會缺少規矩與契約,是一個草莽邏輯主導的混沌江湖,董明珠一路披荊斬棘:1994年當上格力經營部長的第一年,她堅決提出“先款後貨”——此舉不僅惹怒了經銷商,也遭遇了內部的阻力,不過1995年較上一年增長了600%的成績證明了決策的正確性,此後更引發了整個行業的改變;2004年格力與國美決裂也是如此,格力不僅沒有因為失去一個重要的渠道而影響營收,當年反而多收入了30多個億。

就像戰無不勝的拿破崙,哪會去設想自己遭遇“滑鐵盧”呢?董明珠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從來不犯錯誤”,對於她來說,內外的質疑都不算什麼。

這是一個舉手投足間都寫滿了決心的女人,性格倔強,從不認輸。這種性格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上學期間,同學就給她起過一個外號叫“常有理”,在一次與樂嘉的對話中,兩人因為一個調研數字爭執起來,最後連巧舌如簧的樂嘉都甘拜下風,“你全是對的,行了吧?”

對輸贏的偏執是否會矇蔽判斷呢?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是兩種角色的結合體,賭徒和精算師。董明珠正是這類企業家的典型,作為“賭徒”,她有求勝的決心,敢於冒險,而且不怕得罪人;與此同時,她心裡還能夠精打細算。

董明珠“賭”的形象已經盡人皆知——2013年她與雷軍的10億賭約現在依然被外界反覆提及,而她以個人投資者的身份、舉全部身家投資銀隆的決定更被解讀為一場“豪賭”,她對此並不介意,“為了格力要去賭這一把,為了國家未來也要去賭這一把。”

在譚建明看來,董明珠並非逞口舌之快或者盲目之人。“有句話叫不見兔子不撒鷹,董總在投資上還是非常慎重的,一定認為是值得投、不會有太大風險才去做的。”

在事關資金的問題上,董明珠一向“管理入微”。2016年年底,格力電器宣佈員工每人每月統一加薪1000元,安裝工每安裝一臺空調多加100元。有人認為董明珠是因為賭氣才做出了這個決定——格力收購銀隆的方案流產,但董明珠說這個漲薪計劃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方案也討論了很久。

這也可以看做是董明珠一路“任性”拼殺的最後“防線”,她在回答吳曉波關於“決定如果失敗會怎樣”的問題時就說,“不影響企業發工資,不影響企業員工漲工資,不影響企業的股民分紅,不影響效益,我覺得就可以做了。”

怎样成为董明珠?赌徒+精算师 杀伐决断天生企业家

殺伐決斷

在格力有一些問題不管問誰,總能得到相對一致的回答,比如說“目標這麼大,是否擔心實現不了?”他們會回答,“董總說能做成,就一定能做成”——這種想法在8萬6千名格力員工中很具有代表性。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決定我們一開始就理解,不理解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這是她的命令,但往往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慢慢理解了。”譚建明說。

董明珠是一個特別強調組織紀律和執行力的“一把手”, “制度和人才對一個企業來說都很重要,但歸根結底還是人在發揮作用,否則制度也是一種形式。”

提到團隊建設的問題,她經常會拿軍隊作對比,而在格力,軍訓也是團隊建設的常規項目——2018年格力的夢想盛典晚會就將此作為首個演出項目,格力研發、質量、營銷、幕後(安裝)等業務人員組成的方隊依次進場——像軍訓閱兵一樣,邁著正步,高喊口號。排練的那幾天,董明珠親自督戰,好多次都堅持到了半夜。

她自己,就是一個最嚴苛的教官。

他把這叫做“暴君式的管理”。

被稱為暴君的企業家並不少,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就是一例,一些員工甚至把他喚作“瘋子”,罵起員工口無遮攔;華為的任正非也被一些前員工吐槽,“他(任正非)拿起幾個副總裁準備的稿子,看了沒兩行……罵了起來。後來把鞋脫下來,光著腳,像怪獸一樣在地上走來走去,邊走邊罵,足足罵了二三十分鐘。沒人敢吱聲,總裁辦主任當時就哭了。”前華為副總裁李玉琢曾在文章中寫到。

董明珠與任正非相差整十歲,卻有著相通的管理哲學,據說,兩人都喜歡研讀《毛澤東選集》,從中參悟一些用人管人的理論方法。董明珠掛在嘴邊的“和諧是鬥出來的”、“整風”等或許都因此而來。

2001年董明珠當上格力電器總經理後燒出的“第一把火”,就是幹部作風整頓,開掉了一批人。在格力,很多中高層幹部有過被“貶謫”的經歷:銷售業績不達標,質量管理不過關、品行不正的情況,都會被董明珠立刻降職、或者免職。

“有些人被降級或者受一個批評就走了,不具備改進的能力,就會被淘汰掉;能夠突破這種思想障礙,不斷改進,才能夠獲得進步。”劉欣說,“因此,現在留在格力的中高層一般都是很認同董明珠的,不認同的都走了。”

殺伐決斷——這是董明珠所強調的一個企業家的重要素質。她給許單單也提出了這個建議——正是後者所缺乏的。他曾經在格力參觀的時候親眼目睹董明珠因為PPT的一個小問題,就對下屬“厲聲問責”——這一點和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所強調的“平等、友善”的管理風格大相徑庭。

格力就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大企業,一個技術部的主任下面就管了上百號人,最近的一年,格力內部提升了100多位中層幹部,將中高層幹部隊伍擴充到了200多人,他們中不乏80後,90後,但也基本上都已經在格力工作十年左右。這些人成為董氏思想的傳播者,將紀律和理念傳送給下一波年輕的幹部。

“現在董總給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年輕的接班人。”譚建明說。前一段時間,南京一個投資上百億的新基地建成,需要派一個總經理過去,他給董明珠提供了三種方案,最後董選擇了那個還不到30歲的年輕人——“給他機會去試試”。

在他看來,董明珠確實很強勢,但並不是完全不能被說服。大多數時候董明珠生氣只是針對方案,並不是針對事情本身。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再調整思路,想的更清楚,“很多情況老闆最後會接受,但方案肯定跟我們第一次提的完全不一樣的。”

“他們怕我,是因為我不好蒙。”董明珠說。

怎样成为董明珠?赌徒+精算师 杀伐决断天生企业家

天生的企業家

董明珠好像從不剋制自己的情緒。

不僅對內,對外這位“董大炮”也是“性情中人”。

她不止一次斥責競爭對手是“小偷”,以至於不願意應戰的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也忍不住回了一句“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她甚至把矛頭對準了格力電器的大股東珠海市國資委,公開表達她的不滿,“格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國資委,國資委不搭理,讓我們自己解決。但是遇到利益問題的時候,珠海政府的手就伸得很長。”一位投資人提起董明珠,說她就像一個“女包公”——從來不會粉飾與迴避,總是迎面直擊。但是,某一時刻,這些對手也許會統一調轉槍頭,而讓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2016年就成為集中爆發的一年。

這不是董明珠的本命年,卻是她異常“不順”的一年。

上半年,2015年的業績“低谷”引發的質疑盤旋不去,她做手機的決定成為批判的靶子,下半年,她力推的格力電器收購銀隆的計劃“流產”,離任格力集團董事長的事件也帶來了更多的猜疑,再加上“野蠻人”前海人壽的舉牌,當時萬科已有了前車之鑑,格力電器遭遇資本狙擊的“大戲”甚至呼之欲出。

處於風暴中的董明珠,還在參加真人秀的錄製。“錄製的時候連手機都很少用,完全看不出她情緒上有什麼波動。”儘管當時在旁人看來險象環生,但許單單注意到,董明珠看上去始終淡定自若。

從這個層面來說,她又是一個善於抽離出自我情緒的人。一位與她相識十年的地方電視臺負責人說董的情緒能夠自然切換,比如她此時還在與別人和言細語地談業務,但旁邊有員工犯了錯誤,就會立刻觸發她的情緒,瞬間暴怒,回過頭來,又能轉眼恢復平靜,就像剛才的“暴風雨”沒有發生過。

尤其是在一些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她更要將個人情緒置之度外。一期節目中,金星講到了自己曾經創業失敗的經歷,其他的嘉賓都感同身受,表達安慰和鼓勵,只有董明珠表現的好像很“不近人情”,她對金星很嚴肅地說,“不應該讓整個團隊陷入到這樣的境地,其實應該提前做更好的準備、更好的規劃。”初聽上去有些刺耳,但後來回想,金星覺得一個企業家確實應該更加冷靜、客觀,自怨自艾對經營一家企業來說沒有任何幫助。“她是被架在那的一個人,如果她都做不下去了,幾萬員工怎麼辦?”

回憶當初的“多事之秋”,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只記得董明珠對他們說,“天塌下來,首先由我頂著。”之後,就有了董明珠的振臂一呼,“如果成為中國製造的破壞者,他們會成為罪人。”這也讓當時的態勢迅速逆轉,不僅讓格力跳脫險境,更無意中解救了在“寶萬之爭”中迴旋無力的萬科。

這一回,董明珠成了中國實體經濟的代言人。

實際上,在此之前,董明珠就公開表明格力永遠不會涉足房地產,並在2015年將格力地產從格力集團的資產中剝離——當時董明珠還是集團的董事長;她曾毫不客氣地拂了復星集團郭廣昌“搞金融”的美意,斷然表示“格力不會踏足金融”,她的想法很簡單,如果嚐到賺快錢的滋味,那麼就很難踏踏實實再回到實業上面了——她要做純粹而徹底的製造業。在劉欣看來,“董明珠是一位銷售天才,不僅銷售產品,而且也銷售了她的想法,甚至銷售了她的人設。”

不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她這些想法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得到追捧。

對於當前的董明珠來說,她扮演的不僅是格力電器的董事長,也是實體經濟的旗手。這到底是有意塑造,還是順勢而為?

怎样成为董明珠?赌徒+精算师 杀伐决断天生企业家

實際上,格力電器的廣告詞變遷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第一代是“好空調格力造”,當時格力並沒有什麼核心技術,還是靠組裝取勝;第二代叫做“精品空調,格力製造”,就開始強調了質量製造,第三代是“格力掌握核心技術”,重點在於技術;而最新的一代,則是“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上升到了家國情懷。

這樣的格力和董明珠,高遠得似乎有些不真實,或許也正因此,對她的評價才會如此涇渭分明:有人視其為偶像,為人坦蕩,也有人質疑她譁眾取寵,為人偏執。

採訪當天,董明珠走出格力的辦公大樓,正值下班時間,所有的格力員工都身穿白襯衫、黑西褲的統一服裝,一下子就淹沒在了人海中,遠遠望去,只看到董明珠——唯一不需要穿工服的格力人。

這是她董事長角色的特權,用來交換的,是她的另一個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