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故事:田下古村之郭烈公祠

郭烈公祠位于万载县城南门田下路12号,地处郭氏绿阴公祠冷家巷右侧,一进一天井,与绿阴公祠二进平行,坐西朝东,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

万载故事:田下古村之郭烈公祠

(网络配图)

郭烈公祠建筑规模相对较小,约于明末清初年间由田下郭氏始祖世兴十世郭伍(字宠烈,号方池)后裔承建,为砖木结构,建筑工艺有一定特色,沿用了我国独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建筑型制,木结构的梁架巧妙组合形成的屋顶,使坡顶、正脊梁翘起的飞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古建筑特有的灵动轻快的韵味,充分展现了万载明清时期民间雕刻艺术特色和水平。祠堂主大门左右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侧门,有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之美感。屏门窗棂、门墩柱础、天花雀替等均雕饰有不同的龙凤、花草、人物、山水等图案,虽然经过了岁月风雨的洗礼,但依旧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屋檐下镶嵌的福、禄、寿等字也同样历历可辨。

万载故事:田下古村之郭烈公祠

(网络配图)

民间认为祠堂的好坏影响全村的发展。看得出,郭烈公祠在外形、选址、室内布置、坐向、大门、周边环境、道路、水木等方面都以美观实用为主,融建筑艺术和各种雕塑艺术于一体,最终实现人文、自然的平衡发展,较好的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美学特色。

万载故事:田下古村之郭烈公祠

(网络配图)

宗祠的首要作用是以妥先灵。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另一功能是为族人议事、婚嫁、文化娱乐等提供场所。祠堂有祠规、族规,在祠堂内,族长可以代表族人执行家法、族规。因此,该祠堂在封建社会亦是特殊的家族法庭,具有一定的威严性。郭烈公祠将家族对后人的教育有机融入祠堂文化中,通过“耕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祠”这个社会及家庭教育循环,用标榜、启发、教育、奖励等措施,激励后人崇学圣人,以圣人之道而求道,追求一种完善的人生境界。

万载故事:田下古村之郭烈公祠

(网络配图)

回顾漫长的历史,田下古祠堂与全国许多地方祠堂一样,按姓氏按家族按自然村或大或小或繁或简建造,郭烈公祠亦不例外。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家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祠堂事实上成为了承上启下的祭祀场所,家族集体活动的文化场地,填补了封建皇权不下县的部分政权空间,维系着“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