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是為了不教”

談“教是為了不教”

“教是為了不教”是葉老提出的,葉聖陶先生針對當時教師普遍認為的課堂教學就是“一講一聽之間的事情”的錯誤看法,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的著名論斷,以矯正“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這句話明確的文字表述,首次公開出現於葉聖陶1962年4月10日在《文匯報》上發表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中。這個表述可謂較早了,這一論斷對於今天的新課改,其意義依然鮮活,依然有生命力。這句話也深刻說明教與不教的辯證關係。教的目的是不教,教師手段和方法,不教是教育的目的。這句話提出到現在,我們一直在做著探索,特別是近年來新課改的提出,課堂教學倡導的合作、自主、探究,更加明確的給我們指明方向,但從我們的課堂表現看,我們還未從根本上解決教的問題,為了不教還需努力。

談“教是為了不教”

談“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我們的課堂學生活動多了,但思考卻膚淺了,甚至不思考。上課就是一組一組的問題解答,滿耳都是是不是,對不對。把對知識講的過程弱化了,注意這裡的講,就是講那個方法和過程的,就是為了不教的那個講卻被認為不是探究,被取締了,剩下的只是個答案。比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怎麼得出面積公式,而我們簡化為一個問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學生想也不想,直接回答底乘以高除2,沒有人去想面積公示的來得過程,所有人認為只要記住公式,考試會用就大功告成。正是這種淺思維逐步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最簡單最捷徑的辦法得到自己要得到的東西。課堂像趕趟兒似的,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學生的思考幾乎為零。我們似乎想體現我們的不教,實則什麼也沒有做到。所謂“教”,重點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發、引導,培養能力。所謂“不教”,是在教師的引導訓練下,學生擁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了,能獨立探索實踐、解決問題。這也就達到了“教”的目的。


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深刻思考,從葉老提出教的問題到現在,為什麼這個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我們對課堂提出那麼多的要求,課堂的狀態為什麼還是原地踏步。

談“教是為了不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