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

聚力打造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



每逢周末或是小长假,城市周边的乡村就非常热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乡村游。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乡村的颜值变得越来越高,在保留原来土味的基础之上,显得更加洁净且有秩序。


乡村变美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比较早的是浙江省安吉县,2008年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此后10年间,建设美丽乡村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这过程中,让乡村怎么“变美”、如何持续地“保持美”,成为不同地区发展美丽乡村的共同命题。


业内人士梳理分析发现,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大致分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这十个类别。美丽乡村的建设有效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构建美丽乡村又指明了新方向。总的来说,眼下在政策助力、市场拉动、企业和村民携手推动之下,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本刊此次案例南京江宁石塘村为例。2011年之前,这个村子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人均GDP不过几千元。村里年轻人都跑到外面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儿童,冷冷清清。2011年开始,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石塘一天好似一天。到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南京周边的一个地标性景观。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GDP早过了几万元。而且,随着消费升级的时代诉求,伴以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石塘在此前农家乐业态上,不断提档升级,创新推出民宿、电商平台、创客基地、教育实践体验地等新兴项目,让它的美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宿迁的三台山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森林,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如此的美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只是一片国有林场——嶂山林场。经过十多年的生态修复与6年的旅游开发,总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而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宿迁城市的新名片。


石塘村和三台山的蝶变之路正是这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当然,不得不承认,建设美丽乡村虽整体向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较常见的,一是同质化、创新不足,盲目跟风;二是在保留乡村独有的文化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之间有不小距离;三是仓促应付多,专业服务少。村民们经受专业旅游训练的少,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四是营销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多是拉横幅、竖广告牌、制作画册等传统手法,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营销方式上力度不大。


这些不足之处,随着建设美丽乡村步伐的加快、力度的加大,不久的将来会一一得到改善。一个村落没有文化不可传承,没有产业不可持续。美丽乡村的发展既要保留原有乡村的文化,体现传承之道,同时也要积极创新,引进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互相融合的多个产业。有了文化为依托,有了产业作承载,美丽乡村才能走上良性、稳健的发展道路。


总的来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乡村游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可以预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

将遍地开花。

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